《禮記》原文,譯文(二)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禮記》原文,譯文(二)

曲禮下

【原文】

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執天子之器則上衡①,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操幣②、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立則磬折③垂佩。主佩倚,則臣佩垂;主佩垂,則臣佩委④。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註釋】

①上衡:高於心臟的位置。

②幣:指的是行禮時所用的束帛,大約有二十丈。

③磬折:彎腰的樣子。

④佩委:指的是腰佩要垂到地上。

【翻譯】

凡捧東西的人要捧在當心處,凡提東西的人手要上屈到當帶處。為天子拿器物要上高過心,為君王拿器物要與心平齊,為大夫拿器物要低於心,為士拿器物就提著。只要是為天子拿器物,即使拿很輕的器物也要像是重物一樣。拿著主人的器物,或束帛之類,左手在上,走路時如同車輪滾過一樣不張揚,拖著腳跟走。站立的姿勢,要如同磬一樣向前俯,腰佩懸垂。主人直立,腰佩倚附在身,那麼臣的腰佩要懸垂;主人的腰佩懸垂,那麼臣子的腰佩要垂到地上。拿的是璧琮之類墊著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類沒有墊的玉器,則披外衣相授受。

【原文】

國君不名卿老①、世婦,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長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稱曰“餘小子②”;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曰“嗣子③某”,不敢與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侍於君子,不顧望④而對,非禮也。

【註釋】

①卿老:是上卿之意。

②餘小子:是天子在喪的自稱。

③嗣子:是諸侯在喪的自稱。

④顧望:看看四周是否有比自己強的人。

【翻譯】

君王對上卿、世婦,大夫對世臣、侄娣,士對家相、長妾,都不能稱其名字。

君王或大夫的子女不可自稱“餘小子”。大夫、士的子女不可自稱“嗣子某”,任何人不能和天子同名。君主讓士與賓客比賽射箭,士不擅長的話應以身體抱恙相推辭,說:“我背柴累病了。”陪侍君子,如果君子問話,不看看周圍是否有勝過自己的人就搶先回答,這也是有失禮儀的行為。

【原文】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①,謹修其法而審行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若兄弟宗族猶存,則反告於宗後②;去國三世,爵祿無列於朝,出入無詔於國,唯興之日,從新國之法。君子已故不更名。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諡。居喪,未葬,讀葬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振書③、端書於君前,有誅。倒④側龜於君前,有誅。龜、几杖、席蓋、重素、袗綌(zhěn chīxì)⑤,不入公門。苞屨⑥、扱(chā)衽(rèn)⑦、厭冠,不入公門。書方、衰、兇器,不以告,不入公門。公事不私議。

【註釋】

①皆如其國之故:都還和在自己國家一樣。

②宗後:指的是家族的後裔。

③振書:彈掉書上的灰塵。

④倒:把……打翻。

⑤袗綌(zhěn chīxì):穿細葛布和粗葛布的衣服。

⑥苞屨:草制的喪鞋。

⑦扱(chā)衽(rèn):指的是把上衣的衣邊塞到褲子中。扱,與“插”同音。

【翻譯】

君子出使他國,不要改變本國的禮俗。祭祀的禮儀,守喪的服制,為死者哭泣的位置,都如同本國的舊禮俗。小心地遵循本國的禮法,審慎地實行。如果離開本國已經三代了,族中仍有人在本國朝廷做官,那麼出入往來他國仍要報告本國君王。如果本國仍有兄弟和宗族在,遇有喜事或喪事仍要向本國的族長報告。如果離開本國已經三代,族中已經無人在本國朝廷做官,出入往來他國就不向本國君王報告了,只有在他國做了卿大夫的時候,才遵從新國的禮法。君子不幸去世父親就不再改換名字,父親死後即使大顯貴,也不為亡父作諡號。守喪而未出葬,研讀有關喪葬禮儀的書;葬後,研讀有關條例的書;除喪恢復正常生活,研讀有關詩樂的書。守喪期間不談樂事,祭祀時不談凶事,公庭上不談論婦女。在君王面前拂去書籍上的灰塵,或整理書籍,要受到責罰;在君王面前弄顛倒了苫草,或弄翻了龜甲,要受到責罰。龜甲、苫草、幾、杖、喪車上用的席和傘蓋、穿白色的衣裳、穿單薄的細葛布或粗葛布衣裳,不得進入宮門。穿草編的喪鞋、把衣襟按在腰帶間、頭戴喪冠,不得進入宮門。記錄賓客所贈送葬物的方版、喪服、喪葬所用器物,不事先報告,不得進入官門。官府的事不得私下議論。

《禮記》原文,譯文(二)

【原文】

大夫士見於國君①,君若勞②之,則還辟,再拜稽首③;君若迎拜,則還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見,雖貴賤不敵,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註釋】

①國君:在這指大夫和士隨本國國君出行時見到的他國的國君。

②勞:賞賜、慰勞。

③稽首:稽首禮是一種最正式、最重要的禮節。

【翻譯】

大夫或士遇到別國國君,如果獲得了他的慰勞,要退身避開,俯首至地禮拜他;如果國君迎接先拜見,就要退身避開,也不用回拜。大夫和士相見,即使主客的身份不相當,主人也要尊敬來客,就先拜見來客;來客尊敬主人,也可以先拜見主人。大凡不是弔喪和朝見國君,就都要答拜。大夫見他國國君,國君回拜。

士見大夫,大夫也回拜。同一個國家的人第一次相見,主人回拜。國君對士兵不用回拜;不是自己的臣屬,那就要回拜了。大夫對自己的家臣,即使他地位低下,也要回拜的。男女見面要相互禮拜。

【原文】

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①,士不取麛卵②。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③,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君無故,玉不去身;大夫無故不徹縣,士無故不徹琴瑟。士有獻於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後對。大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有獻。士私行出疆,必請;反,必告。君勞之,則拜;問其行,拜而後對。國君去其國,止⑤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國君死社稷,大夫死⑥眾⑦,士死制⑧。

【註釋】

①雁群:追捕成群的獵物。

②麛卵:指的是鳥獸等動物未成形的幼卵。麛,與“迷”同音。

③不祭肺:古人以肺為食前祭禮所用之物,不祭肺指的就是不殺生祭祀之意。

④懸:與“懸”同,是指懸掛掛鐘之類的東西。

⑤止:勸告之意。

⑥死:為……而死。

⑦眾:指軍事之事。

⑧制:執行君王的命令。

【翻譯】

國君春天打獵,不能包圍整個獵場,大夫不能獵取整個獸群,士不獵取幼獸和禽蛋。荒年,收成不好,君王用膳不殺牲,馬不喂糧食,馳道不須整治,祭祀不設鐘磬,大夫不再加餐稻粱,士在飲酒時不奏樂。國君不遇災變,佩玉不離身;大夫不遇災變,不撤掉鐘磬等樂器;士不遇災變,不撤去琴瑟等樂器。士獻禮物給國君,國君不接受,後來國君問士說:“如何得到這些東西的?”士先稽首再拜,然後回答。大夫私事出境,一定要申請,同來必定呈獻禮物。士私自出境,必須申請,回來要報告。國君慰勞,要拜;問起私行事情,先拜而後答。國君要流亡他國,就勸告他說:“怎能離開社稷呢?”大夫要離開國家,則說:“怎能拋下宗廟呢?”士要離開國家,則說:“怎能捨得祖宗的墳墓呢?”國君當為社稷而死,大夫應與士卒同存亡,士應為執行君命而死。

【原文】

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踐阼(zuò)①臨祭祀:內事②曰“孝王某”,外事③曰“嗣王某”。臨諸侯,畛(zhěn)④於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復,曰“天子復矣”。告喪,曰“天王登假⑤”。羲之廟,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註釋】

①踐阼(zuò):這裡除指院子外,還指廟堂和郊壇等的阼階。

②內事:指的是在宗廟祭祀。

③外事:指的是在郊壇祭祀。

④畛(zhěn):告訴之意。

⑤登假:昇天之意。假,與“遐”同音。

【翻譯】

統治天下的人稱“天子”。他朝會諸侯,分派官職,授予政務,委任事功,稱“予一人”。登阼階主持祭祀儀式,宗廟內的祝詞自稱“孝王某”,郊祭時則稱“嗣王某”。巡行諸侯,向當地的神靈致祭禱告則自稱“有天王某甫”。死,稱“天王崩”;招魂時,呼喊“天子回來吧!”發訃告,稱“天王登仙了”;神主附祭於祖廟,立牌位稱“帝”。新天子即位未除喪時,自稱“予小子”。活著時稱“小子王某”,如果此時死亡也稱“小子王某”。

《禮記》原文,譯文(二)

【原文】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①。五官②致貢,曰享。

【註釋】

①材:器材之意。

②五官: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翻譯】

有六種工匠受命於天子,分別為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他們各自負責用其所長製造器物。到了年末,五官會將他們這一年的成績上報給天子,這叫“享”。

【原文】

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①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於外曰“公”;於其國曰“君”。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於外曰“侯”,於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於內自稱曰“不穀”,於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註釋】

①擯:輔佐之意。

【翻譯】

五官之長稱為伯,是主管國家某方面事務的重要官員。他們覲見天子時,負責通報的要稱他為“天子之吏”。他們如果和天子同姓,天子就稱為“伯父”,如果和天子不同姓,天子就稱他為“伯舅”。對於天下的諸侯,可以自稱“天子之老”。在他們的封國以外,可以自稱“公”;在封國之內,自稱“君”。九州諸侯的首領進入天子管轄的地界,自稱“牧”。他們如果與天子同姓,天子就稱為“叔父”;如果與天子不同姓,天子就稱為“叔舅”。對國外自稱“侯”;在國內自稱“君”。散處四夷的諸侯首領,如其朝見天子,負責通報的人就稱他為“子”。他們在國內自稱“不穀”;在國外自稱“王老”。至於散處四夷的小諸侯,進入天子管轄的地界,自稱“某國人”。在國外自稱“子”;在國內自稱“孤”。

【原文】

天子當依①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諸侯未及期②相見曰遇,相見於郤(xì)地③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約信④曰誓,蒞牲⑤曰盟。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凶服,曰“嫡子孤”。臨祭祀,內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孫某侯某”。死曰“薨”,復曰“某甫復矣”。既葬,見天子,曰類見。言諡曰類。諸侯使人使於諸侯,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

【註釋】

①依:與“康”通假,類似屏風之意。

②期:指的是事先約定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③郤(xì)地:兩國的邊界之地。

④信:條文、書面的東西。

⑤蒞牲:面對神靈殺生。

【翻譯】

天子背靠繡有斧鉞紋的屏風,面南而立,諸侯面向北拜見天子叫“覲”。天子站在殿門與屏風之間,面向南,諸公面向東、諸侯面向西而拜見天子,這叫“朝”。諸侯在約定的日期之前相見叫作“遇”。諸侯在兩國交界處相見叫作“會”。諸侯之間派遣大夫互訪叫作“聘”。訂立彼此必須信守的條約叫作“誓”。書面訂立條約,在神靈面前歃血宣讀叫作盟,諸侯朝見天子自稱“臣某侯某”。諸侯與本國百姓講話自稱“寡人”。諸侯喪服未除,相禮者對吊賓稱諸侯為“嫡子孤某”。諸侯主持祭祀,如果是祭宗廟中的列祖列宗,就自稱“孝子某侯某”;如果是祭天神地祗,就自稱“曾孫某侯某”。諸侯死,史冊上應記為“薨”。招魂時應呼其字,高喊“某甫回來吧!”已葬之後,繼位的諸侯在喪中朝見天子叫“類見”。繼位的諸侯為去世的諸侯請諡叫“類”。諸侯派使者聘於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

【原文】

天子穆穆①,諸侯皇皇,大夫濟濟②,士蹌蹌③,庶人僬僬(jiāo jiāo)④。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子於父母則自名也。

【註釋】

①穆穆:威嚴的樣子。

②濟濟:莊重的樣子。

③蹌蹌:走路有節奏的樣子。

僬僬(jiāo jiāo):匆忙緊張的樣子。

【翻譯】

天子深沉肅穆,諸侯顯赫軒昂,大夫穩重端莊,士舒揚自得,庶人急促慌張。天子的配偶稱“後”,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大夫的配偶稱“孺人”,士的配偶稱“婦人”,庶人的配偶稱“妻”。公、侯有夫人、世婦、妻、妾。公侯夫人稱天子為“老婦”,稱諸侯稱為“寡小君”,稱自己的國君為“小童”。世婦以下的都稱為“婢子”。在父母面前子女直接稱自己的名字。

《禮記》原文,譯文(二)

【原文】

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於外曰“子”,於其國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稱曰“某”。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①。諸侯失地,名②;滅同姓,名。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③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君有疾,飲藥,臣先嚐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註釋】

①惡:指有罪惡感的人。

②名:史書記載時,要記錄他的真名。

③逃:離開之意。

【翻譯】

各諸侯國的大夫,進入天子國內稱“某士”,自稱“陪臣某”;國外人稱他“子”,國中之人對國外人說話,稱他“寡君之老”。出使之人自稱“某”。天子的活動在史書上都有記載,不可用“出”字,否則就意味著他犯了失去天下的大惡;各諸侯生前的活動在史書中都有記載,不能直接呼喚他的名字,否則就意味著他犯有什麼大惡。對於犯下的這些大惡,在記入史冊時君子是不會手下留情的。如果失去了國土,這算諸侯的一種大惡,史書上就會稱呼他的名字;滅掉同姓之國,這也算諸侯的一種大惡,史書上也會稱呼他的名字。作為臣子的,不當眾指責君主。多次勸阻君主仍不聽從,就要離其而去。子女服侍雙親,多次不聽從勸阻;就號啕大哭,聽任他們所為。君王有病,服藥時侍臣先嚐。父母有病吃藥時應讓子女先嚐。如果醫術不精、經驗豐富的大夫,他的藥物不要隨便服用。

【原文】

儗(nǐ)①人必於其倫②。問天子之年,對曰:“聞之:始服衣若干尺矣。”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③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

【註釋】

①儗(nǐ):比擬。

②倫:身份地位之意。

③典謁:主持宴請賓客之事。

【翻譯】

在和別人做比較的時候,需注意的是隻有和同類的人才有可比性。若有人問天子的年齡,應該回答說:“聽說開始穿很長的衣服了。”若問君王的年齡,如果君王年長,就回答說:“能主持宗廟社稷的祭祀了。”如果年紀較小,就回答說:“還未到主持宗廟社稷的祭祀的年齡。”如果問起大夫之子的年紀,如果君王年長,就回答說:“能駕馭馬車了。”如果年紀較小,就回答說:“還不能駕馭馬車。”如果問起士之子的年紀,如果年紀較小,就回答說:“可以接待客人傳話了。”如果年紀較小,就回答說:“還不能接客傳話。”如果問起庶人之子的年紀,若其年長,就回答說:“能負薪了。”如果年紀較小,就回答說:“還不能負薪。”

【原文】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在床曰“屍”,在棺曰“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①曰“卒”,短折②曰“不祿”。

【註釋】

①壽考:正常的老死。

②短折:夭折而亡。

【翻譯】

天子死稱為“崩”,諸侯死稱為“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不祿”,庶人死稱為“死”。死人在床稱為“屍”,死後躺在棺內稱為“柩”。飛禽的死叫作“降”,走獸的死叫作“漬”。在戰亂中死後稱為“兵”。祭祀去世的祖父稱為“皇祖考”,祖母則稱為“皇祖妣”,父則稱為“皇考”,母則稱為“皇妣”,丈夫則稱為“皇辟”。活著的時候,要用“父”“母”“妻”這些字眼,不幸去世以後,要分別改用“考”“妣”“嬪”這些字眼。對於有品德而未曾出來做官的人,如果是年老自然死亡,就比照大夫稱為“卒”,如果是短命夭折的,就比照士稱為“不祿”。

【原文】

天子視不上於袷(jié)①,不下於帶;國君,綏視②;大夫,衡視;士視五步。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③,傾則奸。君命,大夫與士肄(yì)④。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輟朝而顧,不有異事,必有異慮。故輟朝而顧,君子謂之固⑤。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註釋】

①袷(jié):指的是衣領。

②正視:視線向下。

③憂:拘謹。

④肄(yì):研習之意。

⑤固:無禮的樣子。

【翻譯】

臣子看天子,目光上不能超過其衣領,下不能低於腰帶。臣子看國君,目光應在其面部以下、衣領之上。大夫的部下瞻視大夫,目光可以平視,直視對方面部。士的部下瞻視士,可以旁視士的左右五步。只要是瞻視尊者,如果目光高過對方面孔,就顯得傲慢;如果目光低於對方腰帶,就顯得自己憂心忡忡;如果目光遊移,眼珠左右滾動,就顯得心術不正了。君王命令欲做某事,大夫與士要事先演習。若君命涉及版圖文書,就在官方商議;若君命涉及寶藏貨賄,就在府商議;若君命涉及車馬兵甲,就在庫商議;若君命涉及政事,就在朝商議。在議政之處不可言及犬馬,否則有褻朝堂。已經散朝還回頭看,即表明此人有別的事情慾講未講,對議定之事另有想法。所以,散朝以後還回頭看,是粗鄙無禮的表現。在朝廷上要言必稱禮,問話要有禮節,答話也要有禮節。

《禮記》原文,譯文(二)

喜歡的話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宣告: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