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是福還是禍,聽一聽孔子對《周易》的解讀,或許會豁然開朗

升職是福還是禍,聽一聽孔子對《周易》的解讀,或許會豁然開朗

《周易·繫辭》中的孔子,總是能從《周易》當中讀到與眾不同的智慧。下面這兩段,是孔子對否卦和鼎卦爻辭的獨到發揮,對現代的人有非常實用的啟發。

《繫辭》原文是: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孔子的第一段論述,用辯證的思維模式講解了安危、存亡、治亂的關係。危、亡、亂從哪裡來?危、亡、亂從安、存、治當中來。總是安於其位,安定得久了就會帶來危難;總是能儲存著國家的,時間久了就會亡國;國家總是處於安定狀態,動盪也就不遠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種好的局面,會讓人產生麻痺心理,而忘記了事物總是有陰陽兩面。因此孔子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常懷敬畏之心,即使身處一種表面上是好的局面,也時刻不敢忘記還有它相反的一面正等著前方。《易經》中所說的“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是否卦九五爻的爻辭。孔子認為,這是提醒之辭。別丟了,別丟了,結結實實地把它系在大樹上。

升職是福還是禍,聽一聽孔子對《周易》的解讀,或許會豁然開朗

接下來這一段,孔子講的是能力和擔當的不匹配。

孔子說,有三種情況最後少有不會招致災禍的:第一種情況是德不配位,自己的德行遠遠不夠卻佔據了尊位;第二種情況是智謀有限卻去謀劃大事;第三種情況是能量達不到,卻要承擔重任,猶如今天所說的小馬拉大車。這三種情況在今天也極為普遍,但很少有人能對照一下自己,以避免災禍的發生。

孔子所說的三種情況,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在世俗當中,往往把出人頭地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不擇手段地謀求高位。其實卻不知道,如果沒有知識的儲備、能力的儲備以及品德的儲備,一旦真的謀求到高位,由於德不配位,結果得到的將會是巨大的災難。所謂的“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出現了這三種情況,那麼很少有人能躲開災難。

因此說,只追求高位,而不追求內在的修養,那就等同於追求災難。

可是現實當中,能有多少人懂得這個道理。苦難就是這麼來的。

孔子認為,《易經》中說“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說的就是能力不能勝任的事。

這一段經文是鼎卦九四爻的爻辭。九四是輔佐六五爻的位置,不過這個位置的人由於能力達不到,就像支撐鼎的鼎足斷了一樣,結果把公侯家的飯食給弄灑了一地,把這麼一點事情都給辦砸了。毫無疑問,不會有一個好結果。

所以,千萬不要去硬著頭皮去承擔自己能力不及的事。

升職是福還是禍,聽一聽孔子對《周易》的解讀,或許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