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在宗廟舉行了盛大的告祭儀式,“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把自古公亶父以來為周王朝建立打下基礎的歷代先祖都告祭了一遍。

但這裡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角色:邑考。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邑考,也就是傳世文獻中的伯邑考。伯,是老大的意思。《史記》曾有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這段記載是說,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長子,與周武王一樣都是正妻所出,只不過周文王廢長立幼,立了二子發為太子,並且長子伯邑考死在了周文王前頭。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伯邑考被周武王列入了宗廟祭祀的行列,說明他生前也為克商立下了功勞。那麼伯邑考究竟做了什麼呢?這不免讓我們聯想到商末周初的一樁“慘案”。

《帝王世紀》記載:文王長子叫伯邑考,給紂王當御手,紂王聽信讒言將伯邑考殺害做成了肉羹,還賜給周文王食用,結果周文王毫不懷疑地當場吃掉,紂王大喜,說“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尙不知也”。這段記載後來經過《封神演義》的採納傳說,變得家喻戶曉。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身為長子的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時被冤殺,的確值得位列宗廟,受後人祭祀。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奇怪的稱呼上。

姬是周朝的國姓,按照現代姓加名的稱呼方式,我們可以把文王的眾多兒子叫做:姬發、姬旦、姬鮮,以此類推,長子應該叫姬邑考。按照長幼順序叫,則應該是伯邑考、仲發、叔鮮,直到最小的叫季載。

當然,文獻中是沒有這種叫法的。先秦時的稱呼方式往往是封地(官職)加私名,比如管叔鮮、蔡叔度等等,二子姬發因為稱王,所以叫“武王發”。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不論哪種稱呼構成方式,“伯邑考”都顯得格格不入。比如周武王姬發名字的含義是射發,管叔鮮名字的含義是美,周公旦名字的含義是明日初升,周文王眾多兒子的名字都寄託了某種美好的寓意。

但伯邑考三個字卻帶著一股“死人氣息”。《禮記》有明言:“生曰父,死曰考”,“考”是對亡故人的尊稱。而邑則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國或封地,二是通冤讀音。伯邑考翻譯過來就是死去的父兄或冤死的老大。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顯然,這絕非是一個人活著時候的稱呼。說紂王烹殺文王長子,毫無疑問屬於後世追記,所以才有了用死後尊諡來指代當事人的情況。

史書能夠詳細記下伯邑考被殺的諸多細節,卻唯獨沒有記下其真實名字,這顯然有點反常。更讓人費解的是,周武王克殷後,同母兄弟八人皆有封地,甚至就連大禹的後裔東樓公、紂王之子武庚都有了封地,唯獨這位嫡長子“其後不知所封”。

伯邑考成了無名、無封地、無後的“三無”人士,是商末周初結局最“神秘”的人物。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而《清華簡》的出現,則直接引發了清華北大兩座高等學府關於伯邑考的“硬剛”。

《清華簡》全稱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是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回來的一批戰國楚簡。經過多年整理釋讀,清華大學在2011年出版了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篇叫《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

清華大學認為,這篇內容與傳世文獻《尚書》中的《金縢》大致吻合,是《金縢》篇的戰國寫本。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北京大學教授率先提出質疑。因為《清華簡》中的《金縢》出現了這樣一句:“就後武王陟,成王猶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乃流言於邦。”而《尚書》中的《金縢》則是這樣記載的:“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

兩者最大的差別是《清華簡》多了一個“兄”字。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管叔因不滿周公攝政,散佈政治流言。但管叔是文王第三子,其上分別有伯邑考和武王發,武王發已死,那麼《清華簡》的意思就是指管叔和大哥伯邑考等眾兄弟散佈對周公的流言。

這顯然顛覆了伯邑考死於武王繼位之前的既有認知。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對此,清華大學堅持《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戰國竹簡的真實性,併為“群兄弟”作了一條注:“群兄弟,今本作‘群弟’”,同時刪掉了“伯邑考既已前卒矣”的內容。

但北大歷史系教授房德鄰卻連撰兩文,直指清華註釋錯誤,認為《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今人的偽作,是模仿《尚書·金縢》中“周公欲代武王死”的故事,寫成的“周公欲踐天子位”故事。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顯然,清北硬剛的一個焦點,就是伯邑考究竟死於何時。

1。如果《清華簡》記載為真,則伯邑考並未早死,而是活到了成王繼位。昔日周文王因“唯發、旦賢”的理由廢長立幼,那麼以前太子身份活到成王年代的伯邑考,也就有了和管叔一同反對周公的理由。

按照這條脈絡,伯邑考嫡長子的身份對成王和周公威脅顯然最大,在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伯邑考被“冷”處理,成了無名無封無後的“三無”人士也就不難理解。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2。如果《清華簡》的記載為偽造,那麼伯邑考的確在周文王時代就已去世(至於他是病死還是真的死於紂王之後,我們在這裡不作贅述),已經早亡的人就不可能在武王死後和他的三個弟弟一起製造周公的流言。

如此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如北大教授房德鄰所言,《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竄改《金縢》而成的偽作,混入了戰國簡當中,自然也就沒有了學術價值。

周武王兄弟都姓姬,為何唯獨大哥叫伯邑考?清華北大為此槓上了

個人認為,《清華簡》提到的伯邑考與管叔編造周公流言的內容屬於孤證,無論是《史記》還是《逸周書》均提到了伯邑考早亡,甚至有學者考證伯邑考是剛出生時就被周文王以“殺首子習俗”給吃掉了,所以才沒有留下真名,只有伯邑考這個奇特的代稱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