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欲,曹丕首啟"九品中正制"

曹丕成為魏王后,拘束已久的心頓時放開,決心幹一番大事,於是緊鑼密鼓地謀取皇帝寶座了。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事實上,曹操在世時,經過多年的經營,中國的北方已穩固地掌控在他的手中,已具備了稱帝的實力。他之所以沒有當皇帝,是覺得內外部條件還沒有完全成熟。

在內部,他本人本是漢臣,而且一直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打天下,這個核心的意識形態一直被他利用,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等他想改朝換代時,卻也成為一個最不好改變的障礙。因為一旦改變,只能說明他確實是漢賊,是虛假之人,以此立國,非長遠之道。

在外部,跟隨他多年的首席謀士荀彧等人對漢室充滿了依戀,雖遭他的強力打擊,但反過來也使他有所忌諱。他以“唯才是舉”的政策提拔了很多英才,卻也對實力強大的世家大族多所打擊和貶抑,使他存在很多潛在的威脅;同時,劉備、孫權仍割據一方,對其虎視眈眈,也使曹操感覺機會沒有成熟。

而作為曹操的下一代,曹丕一旦想當皇帝,條件顯然已完備得多了。首先,曹操已為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排除了種種障礙,只要內部穩固,便有當皇帝的實力;其次,他從小隻知效忠曹操,沒有曹操那樣與漢室的緊密牽連及意識障礙,世人對他的要求也會與曹操有所不同。再次,劉備、孫權交惡,雙方之間的大戰正在醞釀,根本無心進兵曹魏。這些均為曹丕稱帝創造了條件。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然而,改朝換代畢竟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事情,也是一件最為敏感最為危險之事,而曹丕之才實不及其父,一旦弄巧成拙,極有可能使龐大的曹魏帝國轉瞬分崩離析。所以,在把自己的兄弟趕回封國後,曹丕要想成為皇帝,必須有更大力量的支援。在當時的情況下,便是必須獲得實力強大的世家大族的普遍擁護。那麼,怎樣才能獲得世家大族的普遍擁護呢?在這一問題的追問下,一項影響深遠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登上歷史舞臺。

曹丕當上魏王不久,他的最重要幫手之一陳群提議,實施九品官人法。曹丕馬上採納並予以全面實施,從此開啟了依賴世家大族的先河,鞏固並強化了門閥統治。

九品官人制是一種選官制度,因設定“中正”官進行人才評議和推薦,又被稱為九品中正制。其內容大致為:各州郡設定“中正”官職,由其專門對該州郡計程車人進行考察評議,並按照德行才能,將士人中的人才分為九品向上推薦,這些人才經過中央核實無誤後,被任命為各級官員。九品的分法可看下錶: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即:先分出上中下三品,然後將這三品再各自分成上中下,加在一起便是九品。

如果單從形式來看,九品中正制似乎與漢朝的選官制度——察舉制沒什麼不同。察舉制即由地方長官在其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然後經過試用考核,任為官職。九品中正制似乎只是由“中正”官員代替“地方長官”而已。

但實際上,九品中正制的最大特點是:中正的擔任者都是世家大族的人士,他們最重視的是被品評者的出身和背景,而非才能和本領;能被評上上品計程車人,無一不是出身世家大族。這樣便將漢朝選官時重視品行、才幹,向重視出身、品第轉移。也就是說,九品中正制是在制度層面,為世家大族壟斷上層權力提供了支援,並在貴族與平民之間劃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出身與門第由此成為可以當官的第一要素。世家大族的人,想要當官,如探囊取物,非常容易;反過來,如果門第不高、出身不好,即便能力再強也難有出頭之日。如此一來,曹丕一反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使曹魏政權成為世家大族利益的最好保護者,豈能不得到世家大族的積極擁護?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客觀地說,東漢時期,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發展,察舉選官中已有重門第的傾向,實施“九品中正制”可視為這種傾向的升級版,未嘗不是順應這股潮流。況且,“九品中正制”在實施之初也有不少好處,有利於把因戰亂而到處流散計程車人團結起來,選拔其中的精英為曹氏集團效力;有利於把民間存在的品評人物的潮流納入官方,便於曹氏集團的統治。然而,若從長遠眼光來看則非常不利,門閥這種傾向未嘗不是東漢後期制度僵化、最終導致滅亡的內在原因,所以曹操高舉“唯才是舉”的旗幟,要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而曹丕急於改變其父的用人政策,說白了,就是非常迫切地想要滿足自己的大欲。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如果說,提議制定“九品中正制”的陳群,因本人就是潁川大族出身,目的是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那麼曹丕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他本應該能夠意識到治理國家最重要和最基礎的是人才,而不是出身和品第。而且一旦實施“九品中正制”,就會使得整個社會上下隔絕,出現更為致命的毒瘤,然而他仍舊成為“九品中正制”的真正創立者,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要最大程度地拉攏強有力的世家大族,以實現他父親都沒有實現的夢想——改朝換代!

為了大欲,曹丕首啟

這樣的結果是,他成功地建立了魏朝,當上了皇帝。但在位不到六年就一命嗚呼,死時年僅39歲,是一個短命的皇帝。這當然是一場悲劇。

而在我看來,無論對曹丕,還是魏朝,九品中正制都宛若一碗春藥,來時興奮,稍久即毒性大發。九品中正制在魏晉南北朝的持續,則流毒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