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小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探討

金 楓 北方民族大學

文章首先簡要闡述了寧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徵,包括調式與節拍的運用特徵、襯詞和內容的運用 特徵、語言特徵以及曲式特徵;然後分析了寧夏小曲從晚清到新時代所經歷的歷史演變,最後探討了 寧夏小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創新以及發展。希望能以此給廣大讀者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促進寧夏小曲的代代傳承,將其發揚光大。

在寧夏北部,流傳著一種傳統的說唱形式,即寧 夏小曲。這是寧夏地區的本土民間音樂形式, 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和題材,能夠真切地展現出勞動人民 的生活及生產狀況。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寧夏小曲並未 得到很好的傳承,其歌曲形態已發生較大轉變,演唱發聲 及技巧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在如今的社會中,其很少為 年輕人所知,面臨著被摒棄和被遺忘的境況。因此,要實 現寧夏小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就必須要 對其進行一定的創新,對其音樂特徵和歷史背景進行分 析,找到有效的途徑,將其繼承和發揚下去。

寧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徵

調式與節拍的運用特徵

寧夏小曲的曲調經常和曲目採用同一名稱,所以時不 時會出現一些句式和旋律都各有差異的曲調。總體來看, 寧夏小曲的節奏大多為2/4拍,此外也有4/4拍、3/4拍以及 6/8拍等。寧夏小曲是民族民間音樂的一種,其主要是五聲 調式,同時也包含七聲音階,而徵、羽等調式,也時常會 出現於此類小曲中。例如,《寧夏川》就已成為了目前寧 夏有名的以小曲改編而成的民歌代表。

襯詞和內容的運用特徵

在寧夏小曲中,有大量襯詞或襯字頻繁出現,這種形 式能夠增強歌曲的感染力,讓演唱者在表演的時候更容易 實現情感的表達,並讓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為關 鍵的是,這些襯詞和襯字還能加強曲調的表現能力,渲染 出歌曲的豐富意境,這也是寧夏小曲能夠在平常百姓中得 到廣泛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類“接地氣”的襯詞特 徵,直至今日也仍然被沿用著。

語言特徵

寧夏小曲有著極富特色的曲本語言,其主要採用銀川 方言進行演唱。該種方言包含23個聲母和33個韻母,聲 調通常只有三個,即陰平、陽平和去聲。另外,銀川方言 還經常會出現“子”“頭”等綴詞,比如“老實人”念成 “老實頭子”,“城樓”念成“城門樓子”等。這種獨具 特色的方言綴詞讓整個寧夏小曲的曲本內容都顯得更加豐 富生動,有助於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出地域 特色和民間特徵,因此也更容易深入到人民大眾群體中, 獲得他們的喜愛。

曲式特徵

寧夏小曲的曲式為典型的單二部曲式,也就是“A+B” 的形式。A樂段通常是由常規樂段組成,而B樂段則可分成 中部和再現部,有些也可以由全新的材料組成。從前的藝 人們大多是在街頭賣藝的過程中,憑藉自己的靈感隨口創 作,因此當時的小曲也帶有很強的生活氣息與鄉土氣息, 朗朗上口。到後來,寧夏小曲經過了各大作曲家的加工和 改編,其旋律與篇幅都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內容也更上一 個層次。

寧夏小曲經歷的歷史演變

晚清時期誕生

寧夏小曲是在19世紀50年代的晚清時期正式誕生的, 當時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而國內開展了洋務運動, 建立了最早的民用企業和軍工企業,由此也產生了民族工 業,促使市民階層與市井文化逐步發展壯大。在當時的寧夏地區,有許多小曲藝人在街頭賣唱,到了光緒年間,寧 夏小曲的表演形式便逐步確定下來。清朝末年,寧夏當時 的社會生活與民眾思想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一些曲 藝職業班社,還有了專門演唱小曲的場所。清宣統初年, 寧夏民眾的思想獲得瞭解放,逐漸擺脫了傳統模式的束 縛,併產生了一些言情世俗的小曲。

新中國初期的創新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初期,文化藝術領域呈現出百花 齊放的局面,大大促進了傳統藝術發展,寧夏小曲藝人 的地位也獲得了提高。1954年,寧夏小曲首次被搬上了舞 臺,且獲得了很好的反響,當地小曲藝人創作了許多藝術 性和思想性都較強的曲目;到了1958年,寧夏小曲中的坐 唱表演形式被當時的文藝工作者創新,產生了一個獨立曲 種,即寧夏坐唱。在此前,就有專業的文藝工作人員對寧 夏小曲中的優秀曲目進行了整理和創新,將其帶到舞臺上 進行演出,這便是“銀川說書”。後來,該種表演形式廣 泛流傳,由此產生了專業和業餘表演並存的局面。而在此 後發展中,寧夏小曲及很多傳統曲藝曾遭受外部因素的制 約,在舞臺上一度失去了蹤影。

新時期的傳承

2014年,寧夏小曲正式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中。2016年,文化部對寧夏小曲進行搶救和保護,並 在銀川市非遺保護中心開展了相關的專題培訓工作。2017 年,有專門的小曲藝人開始公益性地教民眾演唱寧夏 小曲,讓該種藝術形式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普及 與發展。

寧夏小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曾有歷史學家指出,對於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來說, 最為關鍵的就是要保護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作為炎黃子 孫,我們生長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而能夠促使上下五千 年文明生生不息地延續到如今的,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以及 其獨有的民族包容性和融合性。古往今來,求同存異與兼 收並蓄,孕育出了燦爛和繁榮的文明。在歷史的車輪下, 各個朝代不斷興亡更替,這片土地上出現了勤懇勞作的農 耕文明以及策馬橫刀的遊牧文明,並且實現了不同文明之 間的交流、碰撞和逐漸融合。憑藉馬和刀能夠征服一塊土 地或是佔領一座城池,統治當地的老百姓們,但是卻始終 不能征服傳統文化。此處所講的傳統文化,就是人們精神 裡流淌的四書五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同時也有筆墨 丹青、高山流水、陽春白雪。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 根於民族沃土之中,無法被隨意地取代或摒棄。在當前社 會中,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也是每一個公 民應盡的職責。

在民族文化中,音樂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寧夏 小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族音樂中的一大瑰寶。 因此,要實現寧夏小曲的傳承與發展,就要堅持從自身做 起,廣泛宣傳並弘揚優良的傳統文化,對民間音樂進行改 革創新,實現一代代的傳承,確保其能夠跟上時代的變化 和發展。如此一來,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才不至於消 失在歷史長河中,才不會被現代化社會淘汰掉,才能 對現在的年輕人進行薰陶和感染,在音樂的領域中大 放異彩。

人們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寧夏小曲也需 要在逐步創新的基礎上,繼承併發揚傳統文化,做到推陳 出新,薪火相傳。具體來說,傳承並發展寧夏小曲這一非 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著重關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需要以一分為二的辯證眼光來看待傳統寧夏小 曲,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提煉的基礎上實現傳承 與發展。因為寧夏小曲是在晚清時期盛行起來的,其會隨 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所以應當 注重對其進行探討和分析,把其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傳承下 來,並把一部分落後的音樂文化去除掉。

第二,保護和發展寧夏小曲,不能忘記了傳統文化。 要加強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則必須 要實現該國的文化傳承,彰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只有 促進文化的發展,一個民族才能不斷的進步。因此也可以 說,中華文化就是我國的根基。在傳承下來的優良文化 中,有許多對於我國乃至於世界都產生了很強的借鑑作 用,即便是放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今日,也能體 現出顯著的影響力。文化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一大軟實力, 而中國的幾千年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深厚的基礎已成為 了國家強大力量。因此,國人更需要樹立起文化自信,做 到不忘初心,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寧夏小曲進行 傳承與保護。

第三,除了繼承與發展之外,還要對寧夏小曲進行適 當的創新。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創新這一動力,若是在 傳承文化的過程中,總是閉門造車,固步自封,也就無法 給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將會導致文化失去生機與 光彩。所以在傳承和保護寧夏小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時候,還需要加大創新力度,使之能夠走向全國,走向 世界。

第四。要多方參與,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寧夏小曲的 傳承保護。寧夏小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傳承 保護,這並不僅僅是某個部門或單位的事情,需要多主體 參與進來,相互協作,共同推進寧夏小曲的保護。比如對 於財政部門而言,應該適當增加對寧夏小曲傳承保護的財政投入,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援,才能讓保護工作更好地推 進。再比如對於寧夏地區的各級學校,都應該將寧夏小曲 引入到學校教育當中,融入到音樂課程教學之中,面向學 生開展寧夏小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寧夏小曲,使其成為 傳承保護的人力基礎。再比如群眾文化單位,也要以寧夏 小曲為載體,開發群眾文化活動,讓寧夏小曲走進人們的 日常生活,使其重新煥發出生命力,這樣也可以起到傳承 保護的效果。

寧夏小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的創新發展

就當下的情況來看,寧夏小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創新發展。隨著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普及,越來越多人都開 始用上了智慧手機等裝置,這便給寧夏小曲非物質文化遺 產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機會,讓其擁有了嶄新的發展契 機。比如微信、抖音等受眾面較廣的新媒體平臺快速崛 起,逐漸滲透到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人們的生活當中,成 為了他們所喜愛的社交及娛樂形式。與此同時,各種不 同類型的新媒體平臺亦在逐步轉變和發展,影響著整個文 化消費市場的格局,並強化了市場分眾化的發展趨勢。在 新媒體背景下,平臺可以給公眾提供各式各樣的多元化文 娛消費形式,使得公眾擁有更為豐富的選擇物件,可以充 分滿足自身的個性化娛樂及審美需求的同時,還能將自己 感興趣的作品隨手分享給親朋好友。資訊化時代下,受眾 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強,文化形式也出現了個性化發展的趨 勢。要實現如寧夏小曲一類的音樂非遺創新發展,就可以 充分藉助並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相關的音樂內容,提高 受眾對於此類音樂專案發展的參與度。例如,採用創新改 編的方式,把寧夏小曲這一傳統的曲藝形式和現代搖滾音 樂、電子樂等有機融合在一起,彰顯出民族化的風格,再 投放至微信公眾號、抖音運營號、火山小影片等平臺,讓 其有機會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通過於此,能夠讓民樂 及現代樂均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熠熠生輝。在平臺上,受 眾也可展開密切的交流互動,吸引越來越多熱愛民族民間 音樂的人們的到來,從而給寧夏小曲及各種非遺音樂的創 新改良提供有效的策略。

除上述方法以外,打造相應的音樂文化旅遊專案也不 失為一條良好的途徑。在當地非遺類音樂保護工作中,存 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便是資金不足,這導致各方面的工 作開展均受到一定的束縛。對此,可以根據非遺音樂的發 展現狀,結合寧夏小曲的傳承發展狀況,在當地打造出參 與性較高的音樂文化旅遊專案,從而為寧夏小曲非物質文 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帶來足夠的資金保障。比如依託《寧夏 川》《勞動和愛情》《鳳凰》《賢良》等帶有寧夏小曲元 素的優秀音樂作品,搭建出相應的場景,由非遺傳承藝人 擔任現場音樂教師,為遊客講解和演示寧夏小曲的演唱方 法。待遊客學會之後,還可融入到場景當中,一邊扮演音 樂故事中的角色,一邊唱歌、互動。這種新穎的方式能夠 帶給遊客有趣的互動體驗,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索寧夏小曲 中蘊含的獨特情感,發掘其魅力。如此不僅能使寧夏小曲 非遺音樂在他們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還能轉變當地旅遊市 場面貌,為音樂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打好基礎,同時加強 非遺民間音樂的影響力與品牌號召力。

如同其餘各類傳統藝術一般,寧夏小曲在歷經了長時 間的發展和變化之後,能夠傳承至今,已絕非易事。有 許多寧夏音樂創作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創新和傳 承,賦予了寧夏小曲強大的生命力,足以支撐其延續下 去。與此同時,寧夏小曲和如今的流行音樂、搖滾音樂等 相互借鑑和融合,帶動了其進一步創新和發展,這也離不 開廣大寧夏音樂人和非遺傳承者的不懈努力。通過於此, 寧夏本土音樂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創新與保護,在代代相傳 的同時,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寧夏小曲有著其獨具特色的 演唱風格和方式,從誕生起就一直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演 變。時至今日,寧夏小曲已成為了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 遺產,值得人們傳承和保護。因此,相關人員需要找到寧 夏小曲和現代音樂相融合的有效方法,將其創新並推廣開 來,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有利於增強我國的國際影 響力。

參考文獻

[1]王娜,邢麗莎。國家級非遺專案寧夏小曲的調查研究初 探[J]。藝術品鑑,2021(06):48-49。

[2]魯姝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寧夏民間音樂簡析[J]。文化 產業,2020(18):60-62。

[3]季妍。非遺保護視角下寧夏小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 參花(下),2019(04):150。

[4]趙藝。寧夏小曲的演唱特點與傳承保護[D]。四川師範大 學,2018。

[5]唐志剛。寧夏曲藝的發展與思考[J]。曲藝,2016(06):38-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