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馬球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體育競技運動,早在西漢時期馬球便已經流行於軍中,成為一種寓軍事訓練於遊戲、備受士兵歡迎的活動專案,隨著兩晉南北朝時期馬具裝備的完善進步,馬球運動的普及有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最終在隋唐時期迎來了發展巔峰,尤其是唐代,上至皇帝下起平民,馬球運動成為風靡當時社會各階層的體育運動。然而這個盛唐時期成為中華“國球”的體育運動隨後的境遇卻讓人扼腕嘆息。唐後,馬球運動在宋金元時期發展緩慢,熱度逐漸消退,以至於到我國最後一個馬背上起家的封建王朝清代時徹底走向衰敗。馬球逐漸成為一個遠離百姓生活圈的名詞。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盛極一時的“國球”——馬球在清代走向衰亡呢?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馬球的鼎盛時代:朝野上下竟相趨之

馬球在西漢時期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碰撞中產生於軍中,馬術與腳上功夫“蹴鞠”相結合,產生了我國曆史上最原始的馬球運動。

隨著馬具技術發展,到了唐代,馬球有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

開創唐王朝的李淵出身關隴貴族,深究其本源無外乎是北魏鮮卑貴族與漢人的結合,因此頗具胡風,自然深諳馬術。此外,李家在創立唐王朝前是“軍人世家”,自先祖李虎時便在西魏、北周身居高階武職。尚武風氣自然遺傳到後代子孫,在這兩者的影響下,對抗性、競技性、趣味性三者兼顧的馬球運動成為李唐皇室的“心頭寵”,歷代唐朝皇帝幾乎都喜愛馬球。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焉”,馬球由皇帝個人喜好蔓延到宮廷貴族群體中,逐漸發展成為規則完備的體育運動。

由於王公貴族們追求享樂,更是在馬球競技時以奏樂助興,高階馬球比賽真正成為一種兼具視聽的饕餮盛宴,並被唐政府廣泛應用於外交、節慶等活動中。但馬球僅在宮廷貴族中流行的話還遠稱不上風靡大唐。唐初,國家初創,周邊尚有許多威脅,戰爭頻繁,為了保證征伐需要政府大力推行寓兵於農的府兵制,形成全民皆兵的社會形態,民間尚武風氣盛行,馬球被民風彪悍的唐民廣泛接受;而唐政府在關乎馬球運動命運的基礎裝置馬匹上的政策十分開明,極力鼓勵民間養馬:自今諸州民,勿限有無蔭,能家畜十馬以上,免貼驛郵 遞徵行,定戶無以馬為資。

馬匹數量暴增,民家家家戶戶均可豢養馬匹,平民之家也有了參與馬球運動的能力。自此馬球運動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成為大唐最火爆的娛樂活動。出現朝野上下競相趨之的盛況。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到了宋金元時期,尤其是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馬球運動趨於娛樂平民化,規則體制得以進一步完善,成為坊間巷裡為人津津樂道的體育專案。明代馬球運動已經有了衰落的前兆,但作為傳統體育專案仍為明人繼承。

禁馬令:馬球在清代喪失傳承必需的物質基礎

作為馬背上起家的漁獵民族,按傳統思維來講,女真人應當是喜愛馬球這一馬上運動的,但是為何清代中葉馬球會在中國徹底消亡?這首先應該歸罪於嚴苛的“禁馬令”。

與開放的唐政府不同,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政權擔心無力鎮壓人數眾多的漢人,出於鞏固統治的目的,自清軍入關後的順治五年起便下令禁止民間馬匹飼養、交易,關於馬匹的禁令繁雜且嚴苛,人人談馬色變。據《東華錄》記載“今各處土賊,偷制器械,

私買馬匹,毒害良民,作為叛亂。

今特為禁約:任事及文武官員及戰士外,若閒散官、富民之家,不許畜養馬匹……。有不遵禁令,是懷叛逆作賊之心,若經搜獲,本人處斬,家產妻拏入官,鄰右十家長杖流”。至於康熙年間,禁馬令推廣範圍甚至擴大到了滿清旗人,“照順治五年定例,凡私自養馬者處斬、籍沒,鄰佑及十家長杖流。”“旗人如有外出私販馬匹情事,該佐領驍騎校罰俸一年,領催鞭五十;如私販者為家奴,則主人為官者罰俸一年,平民鞭打一百,該管佐領須於販子名下追銀十兩給拿首之人。”

在動輒抄家為奴、流放處斬的禁馬令下馬匹幾乎在民間趨於絕跡。馬球無馬還何以談馬球?得到徹底執行的禁馬令從根本上動搖了馬球在清代存在的社會基礎,至清中葉,曾經盛極一時的馬球運動徹底消亡。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社會風氣文弱,喜靜惡動,馬球缺乏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

北宋前,儒家學說吸收佛道思想,顯得開放有活力,除了主流儒學外,佛道諸家也爭奇鬥豔,在民間培養出了健康活潑的社會風氣。自南宋程朱理學創立後,儒學逐漸“變味”,喪失了民族學術的精氣神,成為迎合上層統治需要的思想工具,至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獨霸思想界後徹底淪為束縛人民思想的枷鎖。在如一潭死水的思想荼毒下,民間風氣也向文弱之風轉變。

程朱理學“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存天理、去人慾”的主張,是推動社會重文抑武的根源。在主張以靜養心的思想下,對抗競爭性強的馬球運動顯然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土壤。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朱熹甚至把馬球與賭博紈絝劃為一等,馬球也被視為貪圖享樂嬉鬧的“無益之事”,

作為奉程朱理學為正統的封建王朝,清代統治者更是不遺餘力的傳播這一思想觀念,希望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弱化民間漢人習武,鞏固清政府統治的目的。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除了思想上進行禁錮,清代統治者還在政策上對尚武風氣進行打壓,第一:將文治為先定為國策。開國之初,統治者就強調治理天下必須以文治為先,定下了禁武息兵的基調,“文弱之風”得以盛行。第二:在官場上施行重文輕武,從武官地位低於文官這一現象中便可略窺一二;武則天時代創立的選拔長於武事的武舉制度在此時淪為蒐羅好勇鬥狠之徒的工具,透過武舉進身更為同僚官員恥笑,武舉人與科舉出身的進士相比,幾乎毫無仕途前景可言,甚至出現武職競相以進身文職為榮,在這一官方風向標的導向作用下,民間自然以文為尊,更是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荒謬論調。第三:頒佈“禁武令”。順治五年頒佈的“禁馬令”中,私制、收藏器械也在禁令之列。此時尚且只是禁止器械,乃至雍正時期“禁武令”更加嚴格,民間佩刀劍、拳鬥、擂臺較技都被嚴厲禁止,擂臺比武爭鬥的死傷等同於殺人重罪,在對武鬥的嚴格管制下,尚武風氣不復存在,民風羸弱。

畸形的社會意識和嚴格的政府管控,使馬球運動徹底失去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於清代傳承斷絕。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漁獵傳統:清代皇帝偏好圍獵不喜球類

雖然馬球在民間限制頗多,但制定禁令的統治階層若喜愛馬球運動,馬球仍然可以在宮廷貴族間小範圍流行。滿族作為漁獵起家的少數民族,馬術自然不會差,可為何倚重馬術的馬球在滿族貴族間也未能流行呢?

在清代,皇族喜好的體育運動極具滿族民族色彩。據《大請會典》記載,當時的“國俗”為冰嬉、騎射、狩獵、摔跤。清代皇帝更是痴迷此道。滿族發跡於關外極寒之地,形成了“冰嬉為國制所重”的認知。歷代皇帝在數九寒冬必會到皇宮西苑冰場舉行冰嬉。此外騎射圍獵也是被寫入祖制,《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帝規定“圍獵以講武事,必不可廢,亦不可無”。併為此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規範,此後的清代諸帝大多喜好圍獵,乾隆甚至八十高齡仍參與圍獵。作為清廷宴會四事之一,摔跤也在皇帝倡導下廣泛傳播,“善撲營”即為其產物。

這些傳統的滿族體育由於皇帝喜愛而流行於朝野,作為漢俗的馬球則不被重視。無論在統治者階層還是在社會平民階層,馬球都無法繼續傳承,日漸式微的馬球最終消亡。

民間禁馬嚴厲,社會文弱風氣盛行,馬球最終在清代走向消亡

結語

喪失優質馬匹這一物質基礎、與社會主流文弱風潮背道而馳,馬球在清代必然走向衰亡。而作為漢俗又不被統治者所喜,

馬球最後傳承的一絲生機也被“無情”掐斷,這一傳承了千年之久的國術最終堙滅於歷史中,對比馬球曾經風靡全國的盛唐時代,不得不令人感懷惋惜。

參考資料

1《東華錄》

2《清聖宗實錄》

3《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