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01)

日本的精神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於1874年1月18出生於日本高知縣農村,他的父親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對長子森田正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小時候的森田正馬天資聰穎,酷愛讀書,被人稱作“神童”。

但由於父親給森田正馬定下的學習計劃非常嚴格,到森田正馬10歲時,他開始越來越討厭學習。到小學畢業時,他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

森田正馬的性格格外敏感。在他10歲時,有一次無意在寺廟裡看到描繪著各式恐懼的地獄圖景的圖畫。從此,他經常對死亡產生恐懼感,夜裡難以入眠,還常常會被噩夢驚醒。

12歲時,森田正馬還患了夜尿症,他常常為此苦惱。

在上初二時,森田正馬不幸患了心臟神經症,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後來,森田正馬跟著朋友去了東京,考取了郵政電信學校。但沒過多久,他得了很嚴重的腳氣病,連走路也變得十分困難,不得已只能輟學回到家鄉。

有一次,森田正馬得了傷寒症,臥床休息時,突然感到心悸難忍,並強烈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死去。從此,他常常經受這種痛苦心理的折磨,成了診所的常客。

16歲時,森田正馬又患了頭痛病,常常出現心跳過速的症狀,而且容易疲勞。

25歲時,森田正馬考入了著名的東京大學。在大學初期,醫生診斷他為神經衰弱和腳氣病,他不得不經常服藥治療。大學一年級時,有一次,父母因農忙忘了給他寄生活費,森田誤以為父母不支援自己上大學,併為此氣憤不已,甚至一度想要當著父母的面自殺。

好在沒過多久,他又改變了想法。他暗下決心,要幹出個樣子來讓家裡人看看。森田正馬不顧一切地拼命學習,完全放棄了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結果,他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困擾他多年的腳氣病和神經衰弱等症狀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後來,森田正馬以自己的切身體驗為基礎進行探索,不僅研究了神經症患者的病因,還探討了治療方法。

1920年,森田正馬出版《神經質及神經衰弱的治療法》,森田治療法正式誕生。1921年,他又出版了《精神療法講義》。1924年8月,森田正馬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由於曾醫治好了自己的神經症,森田由此領悟到,那些“病”都是“假想的結果”、“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神經衰弱,並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觀的臆斷。

(02)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森田正馬在他的《超級心理自控術》一書中,將神經質患者的病根總結如下三點:

①神經質患者的生存慾望過於強烈。

人的生存欲包括: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希望被別人尊重,生活得更美好,努力追求知識的慾望,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幸福的人,希望自己不停地向上發展……

森田正馬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生存欲。但當這些生存欲過於強烈時,可能就會引起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甚至會患心理疾病。而且,過高的生存慾望,往往伴隨著對死亡的恐懼。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書中列舉了幾個生存欲過於強烈導致神經質的案例:

有些過度擔心傳染病或病毒的人,慢慢地就變成不潔恐懼者。他每次去完廁所或者觸控過髒東西,都會無休止地洗手。甚至有些患者,因為擔心觸碰到髒物,竟不敢貿然替換衣服,也不敢洗澡沐浴,最後反而變成一個不講衛生的人。

有些臉紅恐懼者,因為害怕遭到別人的恥笑,就越來越害怕和討厭與生人接觸,不敢參加聚會,不敢坐公交車。每當視線與別人接觸,他都會感到侷促不安。有時為了掩飾自己的羞怯,他會拼命裝出一副不害羞的樣子,兩眼發紅,直直瞪著別人。最後導致自己成為一個粗暴無禮的人。

有些吉凶恐懼者,凡事都要講究吉凶,認為吉利的事,不管是否給自己帶來麻煩,都會毫無原則地去做;反之,如果認為是不吉利的事,即使是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也不屑一顧,比如因為時間或方位“不吉利”,連生了病都不去看醫生。

森田正馬指出,所謂的神經衰弱,並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觀的臆斷。神經患者,本能是有很強的生存慾望,是努力主義者。

②神經質患者的思想矛盾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按照森田正馬的觀點,人之所以會產生種種精神衝突、苦惱,其根源在於人們思想中的慾望與實際情形相反時產生矛盾。

比如一個靠寫作為生的人,一邊為了多掙錢寫著劇本,一邊抱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寫小說,致使文學才華不能得到發揮,這就是陷入了思想矛盾中的表現。最後的結果,不但什麼都沒寫好,而且還容易產生思想矛盾的痛苦。

這種思想矛盾都是過分關注自己利益的結果,如果只從純真的“生的慾望”出發,不過分執著自己的利益考慮,就不會產生如此的思想矛盾。

該寫小說時,就認真寫小說,或該寫劇本時,就認真寫劇本,做什麼事都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就不會產生任何困擾。

森田正馬說:“所謂思想矛盾,是我對‘但願如此’、‘必須這樣’的思想願望和實際情況,即預計的結果相反,因而發生了矛盾等情況暫定的說法。”他把這種現象稱為“重在情感”現象。

例如:那些自稱為詩人的人,或走火入魔的思想家、宗教家,往往都是以“重在情感”為生活目標,卻忽略了事實。

也就是說,當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只是追求幸福安樂,不應該有任何痛苦憂患時,這就是陷入思想矛盾,本原追求安樂,結果反倒陷入悲痛;渴望極樂世界,結果反倒嘗受地獄之苦。

這些人主張“要把甜醬和糞便一視同仁,要把死和生同樣看作安樂”,但這其實是與事實相違背的。

作者說,應該以“事實唯真”的原則看待客觀事物,看到鮮花則神清氣爽,看到牛虻則心生厭煩。對死恐懼,對生渴求,看到糞便就不愉快,看到甜醬就想到好吃的。

肚子餓了就想吃東西,吃到好東西能高興,這就很好。

為生存的慾望而奮鬥,對每天的成果能感到滿足,這就可以了。

走路時,雙足自然地前後交替運動,不必特意關注它們究竟是誰先誰後。

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苦樂相隨,沒有必要去專門定名,這是什麼苦,那是什麼樂,只要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對各種自然的感受坦然地承認,這就很好了。

有的神經質患者常常愁苦萬分地說:“對這樣的痛苦到底能不能承受得了,真沒有把握,但又連自殺的勇氣也沒有”。

森田說,

如果真到了該死的時候,無論你能不能承受,都是會死的。在不具備自殺條件的情況下,硬想製造出一種決絕的勇氣,這就是思想矛盾。

其實,這些所謂的“痛苦”只是一種預期恐懼,一種想象中的虛妄,不是現在已經不得不面臨的,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多餘的思想衝突。

如果真到了牙痛或發高燒40多度的時候,你還會問“對它是否能忍受得了”嗎?忍受得了也好,忍受不了也罷,除了忍耐之外別無他法。

“事實唯真”是森田針對思想矛盾提出的觀點,意思是“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

森田指出,在生活中,要順應自然,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套客觀事物,認清任何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活動規律,包括每個人的感覺、情感、精神活動等。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③神經質患者過多地注意自己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森田認為,當焦慮出現時,患者既想竭力迴避它,又過多地集中關注它。結果,患者越是過多地集中關注他的焦慮,就變得越敏感,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森田把這一動力過程稱為“精神互動作用”。在這種精神互動作用的影響下,患者就用身體或軀體的症狀來表現他的焦慮。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頭痛、失眠和心悸加劇等症狀為例,描述了神經質症狀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例如,有人早上經常睡過了頭,或者起床後無事又倒頭睡回籠覺的時候,或在複習考試的時候,或在患流感及產後不久勉強幹了重活的時候,都會出現頭重或頭痛的感覺等。

正常的人對於這些情況絲毫不介意,順其自然讓它自生自滅。但是,神經質患者對此卻傾注了全部注意力,甚至為此痛苦不堪,擔心這是一種嚴重的病症。

他們越來越仔細地觀察自己,越觀察就越覺察到有許多異樣的感覺。越覺得異樣,注意力就越發集中在異樣的感覺上,最後形成了惡性迴圈、互相促進的現象,這就是森田命名的“精神互動作用”。

正因為有了這個“精神互動作用”,神經質患者就會不斷遭受頭痛的困擾,並把它看作是病症,進而感到恐懼。於是,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治療的問題上,但是,越是拼命地研究治療方法,也就越使得自我感受成為一種十分複雜的症狀。

他一會兒認為自己應該去補覺,一會兒認為自己應該去運動,一會兒又認為自己應該學習……

因為他執著地認定自己“有病”,生活就變得自由散漫起來,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慢慢地精神和身體也越發萎靡不振,無論對什麼事情也都不能寬容忍受,不肯堅持去做,於是那些頭暈腦漲等現象也就越來越多起來。

久而久之,這種由頭痛引起的上述各種症狀,就必然地持續下來了,最後成了難以消滅的痼疾頑症。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當神經質患者將全身心的注意力轉移到與疾病相關的事情上時,他不會再關注和追求原有的興趣。不管在做什麼,他的心裡都會不時思考著自己的病情,所以,他會對很多事情視而不見,什麼都記不住。

但這類患者卻經常聲稱自己“記憶力衰退得厲害”,或“突然喪失了對某事物的興趣”。

作者指出,這類患者與別人談話時,總顯得神態昏慵、眼光呆滯、語流不暢。但在醫生面前傾訴症狀時卻一反常態,專心致志,能一連說上一兩個小時,而且越說越起勁,說個沒完沒了。這種侃侃而談的現象,怎麼能歸為神經衰弱呢。

沒有去記的事情,當然也就無所謂忘記。這根本不是“健忘”,只不過是沒有形成過記憶罷了。

像這樣的患者,如果對他進行實驗室心理測定,測試他感覺的銳敏程度,或是注意力、記憶力、作業能力等情況,往往與健康人相比,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森田指出,神經症並非由患者的體質狀況所引起的,而是由於患者過多地注意自己而產生的結果。患者越是關心自己,症狀就越嚴重。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03)

很多人都受到神經質的折磨,西方的心理學家也束手無策,然而森田正馬提出了前無古人的觀點:神經質是人天生的素質。

那麼,天生的病能不能治?好治還是難治?

森田認為,治療神經質最好的方法就是順其自然,讓患者慢慢地理順自己的問題。如果在治療期間讓患者“保持原狀,聽其自然”,不為自我感受所擾,那麼這種自我感受便會自生自滅。在這本書中,森田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療原理與方法,療法的著眼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互動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兩點:

①順應自然。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森田認為

人的感情有如下規律

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力越集中,情感越加強;

順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

在同一感覺下習慣了,情感即變得遲鈍;

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其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

因此,要求患者對症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而是要順其自然。

也就是說,要把痛苦當痛苦,把快樂當快樂,而不是試圖把快樂進一步擴大,把痛苦儘量減輕。

②為所當為。

《超級心理自控術》:你的“病症”,很有可能是你“假想的結果”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

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透過自己的主觀意志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

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透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動。

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

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互動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

這樣,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總體來說,“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森田的基本治療方法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對於病理症狀順其自然,不理它,隨它去——這樣症狀就會消失,疾病就會痊癒。

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原來很多看似嚴重的神經衰弱或神經質,其實跟我們自身錯誤的認知有很大關係。

過度強烈的慾望,帶來心理、情緒的失衡。過高的成功慾望,從而產生對失敗的恐懼;過度追求健康,從而伴隨著對疾病的恐懼。

對自己的感受過度執著,只是一點點不適,就過早地給自己扣上“異樣”“有病”的帽子,從而陷入痛苦的深淵。

如果想改變所謂的神經衰弱或神經質症狀,就從改變自己的認知開始——生存慾望不要過度強烈、要“事實唯真”、不要過度執著自己的感受。

我是@涼荷高葉,我喜歡讀自我成長、自我認知類書籍,並在讀後寫下自己的解讀,感謝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