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黃俗話說223:羹羹·攪攪·糊糊·麵條·湯餅會

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王建《新嫁娘詞》

“羹湯”,用肉或其他動植物原料研末後新增水做成的湯(或稀或稠)。

“糊糊”,川渝或稱為“羮羮兒”,或稱為“面羮兒”,或稱為“攪攪[gáogāo]”。“羮”與“攪”之間的演變路徑,相信讀過筆者“草不黃俗話說”系列的諸君,一定明白符合“聲衍韻失”的漢語音義演變規律。

一、“羹羹”的【羹】取義於“胡塗”

光就“羮”來講,《說文·䰜部》稱為“五味盉羮”,字作“”。羮的原料離不開肉。

【羮】“羮定。”鄭玄注:“肉謂之羮。”(儀禮鄉˙飲酒禮)

“肺鹽羮。”郭璞注:“羮,肉也。”(穆天子傳卷六)

作為“肉”之“羮”,實際上與“綮→肯→綮腒臞”等,以及川渝稱肉為“朒朒”之“朒”構成系列。羮,字或從“肉從羮”。

根據《爾雅·釋器》“肉謂之羮”,《太平御覽》卷八六一引《爾雅》“肉謂之羮”舊注“肉有汁曰羮”的說法,“羮”就跟“糊糊、攪攪”關聯起來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羮”之取義,可能跟“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塗成一片”(元佚名《神奴兒》[孤詩云])之“胡塗”差不多,因此,“攪攪”“糊糊”的形象可以說明羹之所以為“羹”。跟“羮”關聯的詞還有:

【泔】《說文·水部》、《諸子平議·管子四》“秦之水泔冣而稽”俞樾按引《說文》:“周謂潘曰泔。”

“曰泔之。”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泔,米汁也。”(荀子·大略)古三切,平談見。談部。

按:潘,《說文˙水部》:“淅米汁也。”

【浛】《玉篇·水部》:“水和泥。”《廣韻·勘韻》:“水和物。”胡紺切,去勘匣。

“誰言畜衫袖,長代手中浛。”倪璠注:“浛,言溼衫袖若水和物也。”(北周庾信《贈別》)

湆(qì): “大羮湆在爨”陸德明釋文引《字林》:“湆,肉汁也。”《儀禮士·昬禮)去急切,入緝溪。緝部。

臛:《楚辭·招魂》“露雞臛蠵”王逸注:“有肉曰羮,無肉曰臛。”洪興祖補註:“肉羹也。”《廣韻·沃韻》:“羮臛。”火酷切,入沃曉。藥部。

醢:《說文·酉部》、《左傳·莊公十二年》“宋人皆醢之”杜預注:“肉醬也。”《爾雅·釋器》:“肉謂之醢。”《廣韻·海韻》:“醢,肉醬。亦作醯。”呼改切,上海曉。之部。

滒:《說文·水部》:“多汁也。”《淮南子·原道》“甚淖而滒”高誘注:“滒,亦淖也。夫饘粥多瀋者謂之滒。滒讀歌謳之歌。”古俄切,平歌見。歌部。

它們與“粥”系詞“

(飠黃)

→飦䭈”可以參觀。

二、麵食之通名:餅

《釋名·釋飲食》:“蒸餅、湯餅、蠍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初學記》卷二六引晉束晳《餅賦》)

餘謂凡以面為餐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宋黃朝英《緗素雜記·湯餅》)

羹湯者,有“湯餅”之意存焉。古無“麵”字,凡麵食一概都叫作“餅”。(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說:古代麵食皆稱為“餅”。“只要是把麵粉和到一起、合併起來做的食物,都叫餅。這是古代麵食共同的名稱”。而由於具體烹飪方法不同,於是便有了蒸餅、湯餅的區分——蒸熟的麵食叫蒸餅,煮熟的麵食則叫湯餅。

他說的就是:

【餅】:《說文·食部》:“面餈也。”

《釋名·釋飲食》:“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也就是說,“餅”是使“麵粉”——合——在一起。那麵條也是麵粉“合在一起”的條狀物了。所以,根據烹製方法的不同麵條義的【湯餅】,就是水煮之“餅”了,而油炸、油煎、烘烤等,則是乾的“餅”了。

三、麵條與湯餅會

麵條,中國東西南北都吃。整出名聲的有“重慶小面”(不吃小面不自在),蘭州拉麵,北京龍鬚麵、炸醬麵,陝西油潑面、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武功鎮旗花面、扯麵、漿水面(漢中);河南燴麵、道口麻鴨面、糊塗麵條、手工面葉、漿麵條、熗鍋面、滷麵(俗稱蒸麵條),數也數不過來。

“麵條”一詞,大約在明末清初出現:

寶坻銀魚,都下所珍,北人稱為

麵條

魚,形似東吳鱠殘而倍大,出海中蛤山下。秋深霜降,上溫泉產子,映日望之,波浪皆成銀色,人每候其至網之。(清朱彝尊、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十一引《燕山叢錄》)

戊申秋仲,張春橋令弟陡患腹痛。適飽啖羊肉

麵條

之後,初作痧治,繼作食治,痛愈甚而大渴,然啜飲輒吐,二便不行。(清王士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卷下)

而“麵條”的歷史,王仁湘說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麵條。過去有“湯餅會”的習俗。

【湯餅會】舊俗壽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滿月、週歲時舉行的慶賀宴會。因備有象徵長壽的湯麵,故名。《金史·忠義傳四·畢資倫》:“提控王祿湯餅會,軍中宴飲,宋龜山統制時乘隙襲破泗州西城。”元張翥《最高樓·為山村仇先生壽》詞:“願年年,湯餅會,樂情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轉眼間,又是滿月,少不得做湯餅會,眾鄉紳親友,齊來慶賀。”《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今之熱湯兒面,即古之‘湯餅’也。所以如今小兒洗三下面,古謂之‘湯餅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過得兩天,撤兒滿月,開了個湯餅會,宴會了一天,來客倒也不少。”

或簡稱“湯餅”:

生兒三日會客,名曰湯餅。(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湯餅》)

明年湯餅應呼我,帶醉題麞一笑譁。(清唐孫華《賀王冰庵太守納姬》詩之二)——以上360百科

過去,川渝農村小孩兒過生日叫“滾陽溝”,要吃個雞蛋(啵啵蛋)。雞蛋滾圓,於是象徵流年順利。吃長壽麵為什麼選用“麵條”?估計一方面麵條是“長線”,另一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面,“綿也”,取其“綿遠、綿長”之諧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