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注:本文透過史實推測,為一家之言,並非官方論斷,認同採信與否,悉聽君便。

1644年3月18日,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迎來了他267年中最黑暗的一天。

來自陝西的李闖大軍攻陷了帝國的首都北京,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身亡,這也標誌著大明正統的覆滅。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舊的王朝滅亡,新的王朝建立。但李自成的皇帝夢還沒睡醒,就被來自東邊的鐵騎生生驚醒。

神京淪陷一個月後,打著“為烈皇報仇”旗號的東虜大軍在鄉導遼鎮的帶領下悍然入關,猛攻盤踞北京的李自成。

得知訊息的大順永昌皇帝,急忙收攏兵力與清廷決戰,但由於事起倉促,向來席捲天下無敵手的闖營大軍,在遼鎮與滿洲八旗聯手之下,終究敗下陣來,慘敗一片石。

4月30日,知道大勢已去的李自成忙帶著殘兵敗將向山陝方向撤離,將煌煌神京拱手讓給滿清。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得到了這座讓滿人垂涎了幾十年的帝都,整個清廷都陷入了“天上掉餡餅”的狂喜之中。

至此,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滿族,心中終於湧起問鼎之輕重的雄心。

打著“為明朝報仇”的旗號,讓清廷第一次嚐到了甜頭,此後,滿人更是以此為國策,接連消滅了李闖勢力、張獻忠勢力……以及退到江南的南明勢力,從而定鼎中原。

故此,清乾隆皇帝才說:“本朝為前明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然而,世人皆知,南明政權是明朝政權的延續,雖然清廷入關之後將之視為“偽明”,但南明世系確為明宗室,並不以清廷不認可而發生改變。

為明報仇,卻將明朝延續滅掉了,談何“得國之正”?乾隆若非自欺欺人?

筆者許多年前,也覺得這只不過清朝為掩飾奪人宗器的罪惡感,和維護自己王朝的合理性的辯護而已,對比不屑一顧。

而最近筆者越發覺得,乾隆的話彷彿有些道理。

或許,乾隆所說為明覆仇的物件並非李闖、張獻,而是另有其人?

明亡

將時間撥回1567年,即大明隆慶元年。

這一年,現在還有許多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甚至於連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也非常弱,知道他的,大多是對明朝歷史有群瞭解的明粉群體。

不過,你可以不知道隆慶皇帝,但你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隆慶開關

這一歷史事件。

隆慶開關,廢除了從明太祖時期開始執行的海禁政策,不再閉關鎖國,開關之後大概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明朝幾乎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這段時間裡,從歐洲、美洲湧入的白銀達到

8000萬兩

以上,商貿空前繁榮,江浙地區的手工業誕生並迅速成長,這就是所謂的“萬曆中興”,也叫“資本主義萌芽”。

同時,商貿往來,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西方思想的流入,間接影響了顧炎武、黃宗曦等人的思想形成,即我國早期民本思想(具體內容,大家可自行百度)。

這些種種,看上去很美好,很正面,不是嗎?

很美好,但不僅僅是美好。若是如此,明朝又何至於滅亡呢?

回顧明朝前200年,有些南宋這個例子在前,難道英明神武的明太祖不知道海利豐厚嗎?

不,只要思維正常的人,都明白,開海,利莫大焉!但朱元璋還是毅然決然地宣佈海禁,並明令子孫後代都不能開海。

不是朱元璋傻,也不是他想所謂的愚民,而是他清楚地知道:皇帝,只有一個人,勢家,何止上萬?

即便是在朝堂佔盡上風,在商場,皇帝也是萬萬競爭不過勢家的。

若是皇家的財權,不如天下任何一家勢家,那麼,到那個時候,這個天下還姓朱麼?

故而,在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實施海禁。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然而,讓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苦心孤詣為保證聖子神孫統治帝國的海禁政策,最後居然變成絞在明朝皇帝脖子上的枷鎖。

因為,勢家們根本不玩虛的,下海的下海,走私的走私,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海禁政策早就成了一紙空文。

而海禁唯一限制了的,只有皇家。

明朝皇帝真不傻,他們知道開海百利無一害,也想過開海,只要皇帝表現出開海禁的想法,文武群臣就像瘋了一樣,將皇帝堵回去,美其名曰“遵祖制”。

弘治年間,所謂“名臣”

劉大夏

(請大家記住這個傻x),為了徹底打消皇帝開海的想法,一把火將鄭和寶船的資料燒得一乾二淨,從此,中國造船技術斷代,漸漸落後於西方。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勢家們悶聲發大財,明朝皇帝們也不是傻子,雖然不知道那些勢家背地裡賺了多少錢,但一點不妨礙皇帝們察覺不對——因為皇帝們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小,以及文官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這下,明朝的皇帝坐不住了,身為帝王的本能讓他們做出反擊。

在筆者看來,明朝皇權與臣權,也就是與士族勢家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鬥爭。

第一次,明武宗正德時期,雙方鬥爭焦點是“兵權”,明武宗透過平安化王、寧王之亂、應州之戰,逐漸收攏兵權。

結局,武宗“落水”重病,不治身亡,功敗垂成。

第二次,明世宗嘉靖時期,雙方都爭鬥焦點是“禮制”,嘉靖透過“大禮議”事件,得到了一部分權威。結局,發生宮變,嘉靖差點被勒死,從此,躲進西苑三十年,但還算掌控朝局。

算是嘉靖略佔上風。

第三次,明神宗萬曆年間,雙方鬥爭焦點“禮”“錢”“兵”,萬曆透過三大徵基本掌控軍權,派駐稅使,一定程度控制財權,但在“國本之爭”中失利。

結局,萬曆皇帝不愧是聰明之主,在與臣權鬥爭中佔盡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據明實錄記載,萬曆在清算張居正之後,還饒有興致地率領群臣步行去天壇祭天,可見此時萬曆的腿腳還算便利,而發掘定陵時,發現萬曆左腿姿勢怪異,彷彿有很嚴重的腿疾,而萬曆十五年後,萬曆藉口身體不好,從此躲在深宮之中三十年,是什麼原因讓一個身強體壯的年輕皇帝患上嚴重腿疾的?又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性情大變,躲進深宮?莫非是遇刺?)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最後一次,明熹宗天啟時期,雙方鬥爭焦點“全方位”,明熹宗時期的君臣鬥爭,已經屬於撕破臉皮了,天啟重用宦官,對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族集團發動突擊,手段包括肉體消滅,強行徵稅等,文官集團雖然開始時猝不及防,吃了大虧,但隨後進行反撲。

結局,天啟皇帝“落水”重病,不治身亡,年僅27歲,皇權慘敗,此後,繼位的崇禎更是被文官集團玩弄於鼓掌之中。

明朝中後期的七位皇帝,兩位落水而死(武宗和熹宗)、一位被勒(世宗)、一位瘸腿(神宗)、一位嗑藥死(光宗)、一位自掛東南枝(崇禎),平安無事的只有穆宗朱載垕。可見在明朝當皇帝,風險有多大。

言歸正傳,在筆者看來,明代皇權與勢家的鬥爭,從皇強臣弱,到臣強主弱,其中的轉折點就是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由江南文官代表高拱一手主持,而其他利益集團的文官也不見太大反對,與之前,拼命反對開海的態度迥然不同。

這倒不是因為,他們一心為國,而是因為江南士族勢家,已經不滿足以往的小打小鬧,或者他們透過兩百年的原始積累與擴張,已經出現壟斷主義的苗頭,開始追求國家層次的利益。

當然,這一切與朱家無關,與明朝無關,只與勢家本家有關,開關後,勢家的財力越來越豐厚,而朝廷依舊靠著每年三四百萬兩的收入苦哈哈地過日子,自然而然,明朝皇室的力量再也無法和勢家抗衡。

萬曆年間,浙江茶稅還能收上來幾萬兩,到了天啟年間浙江茶稅兩千兩,到崇禎年間,就只有區區三兩了(

注意,三兩!浙江!

)。

稅收是一個國家掌控力的具體表現之一,明末期堂堂一省的茶稅,竟然只有個位數,而這個省居然在天下首富之江南!

茶稅事件表明,崇禎時期,明朝國家機器在江南已經處於癱瘓狀態,大明在江南的半壁江山實際只剩一面旗幟(這也是南明政權迅速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

大大小小計程車族勢家兩百年來如同寄生蟲一樣寄生在帝國身上,貪婪地吸食帝國的元氣,李自成,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史》記,明亡於流寇。

我曰,大明亡於勢家。

清興

清朝得國之僥倖,古來未有。

以區區數十萬人之部落,全據億兆之神州,看上去天方夜譚,但滿人卻出人意料地做到了。

雖然,今天大部分人看來,“滿清”就是腐朽,落後,封閉的代名詞。

可在三百年前,滿人並非如此愚鈍。

偌大的明朝轟然倒塌,不僅中原漢人感到不可思議,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滿人也感覺恍如夢中。

龐然大物的大明都落得這個下場,那我大清會不會重蹈覆轍?

所謂細思恐極,在狂喜之後,滿人逐漸冷靜下來,開始尋找明朝滅亡的原因。

由於勢家在明朝做得太扎眼,滿人想視而不見都難。

或許同是統治者的原因,明朝皇帝的遭遇讓滿清皇族產生一種兔死狐悲的認同感,所以滿人對於漢人士族的感官格外惡劣。

從清朝一貫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不難看出滿族對漢人士族提防和壓制到了極點。

一、延續明朝海禁政策,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明朝海禁“嚴禁官民私自下海”,清朝則是“遷播禁海”,徹底斷了走私的可能,從而使勢家失去了與朝廷作對的財力。但清廷清晰地認識到海利的豐厚,他們可不管什麼“與民爭利”,斷勢家財路,同時將海貿官營,無論是康熙時的“四口通商”,還是乾隆時的廣州“十三行”專營,都體現這點。

“大清為明朝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

二、剃髮易服去其骨,明末的文人尤其是士族出身大多也談不上什麼骨氣了,而清廷的剃髮令則是讓他們本來低到不能再低的道德底線墜入深淵,文臣根本無法再像在明朝時,站在道德高地抨擊皇帝。

三、廣興文字獄泯其思想,失去了財權的勢家本就無力與朝廷相抗,清廷再下屠刀政策,勢家們也只能三緘其口,瑟瑟發抖了。

這三板斧下去,士族勢家便去了半條命,只得匍匐在滿人主子跟前,邀寵獻媚,望奴才而不可得,全然忘記,在前明時,直斥天子的風光歲月。

於是,弘曆才得意洋洋地炫耀道:“本朝為前明報仇,得國之正為歷代之最。”——昔日汝之惡犬,今為吾之走狗,如何?

大明諸帝如果地下有知,看到這幕,應該感慨良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