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年號有怎樣的由來?古代是怎樣選取年號的?為什麼古代的皇帝要改元愈年呢?為什麼唐肅宗、宋太宗等皇帝卻偏偏改元不愈年呢?他們又受到了怎樣的批判?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

一、年號的作用及由來

年號是中國古代用以紀年的一種稱號。年號最初由漢武帝創立

,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稱作

建元

。古代的皇帝每當遇到大事件時一般都要改換年號,稱之為改元,也就是換一個年號重新紀年。使用新年號的第一年稱作元年,比如漢武帝建元元年,元朔元年等。為了表示對前任皇帝的尊重,改元一般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然而,沒有年號的皇帝也是有改元的,比如漢文帝,漢景帝。沒有年號卻要改元,這樣的話紀年就很不方便,多次改元的話,紀年就容易發生混亂。為了區別改元前後的紀年,史學家就在年份前加了

前元

後元

,比如漢景帝前元元年,漢景帝后元二年。這裡的

前元

後元

不是年號,但其作用類似於年號。自從漢武帝創立年號後,紀年就方便多了。需要說明的是年號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

筆者建議我們應該將年號作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申請和保護。

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漢武帝

二、古代年號的寓意

毋庸置疑,年號一定是選取能夠彰顯皇帝受命於天,寓意永珍更新、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繁榮昌盛等的詞語。

例如:表示皇帝皇位受命於天的,有武則天的

天授

、宋仁宗趙禎的

天聖

、明熹宗朱由校的

天啟

,以及清太祖努爾哈赤的

天命

等;表示永珍更新有漢昭帝的

始元

、劉玄的

更始

、王莽的

始建國

、漢元帝的

初元

、晉武帝的

泰始

、隋文帝楊堅的

開皇

、唐玄宗李隆基的

開元

等;表示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繁榮昌盛的有漢桓帝的

永興

、宋高宗的

紹興

、宋孝宗的

隆興

、明光宗的

泰昌

、清高宗的

乾隆

等。

年號一般為兩個字,但也有取三個字甚至四個字的。比如王莽的

始建國

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兩個字以上的年號。後來還有梁武帝蕭衍的

中大通

中大同

,武則天的

天冊萬歲

萬歲通天

,以及宋太宗趙光義的

太平興國

等。西夏皇帝的年號字數一般都很多,比如西夏景宗李元昊的

天授禮法延祚

、西夏毅宗李諒祚的

天祐垂聖

等。

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漢景帝

三、古代年號的選取

年號的選取是極其慎重的事。年號中的字一定要寓意好,特別忌諱使用能夠引申出不好的意思的字。

年號在擬定前,一般先由朝中的飽學之士擬出幾個上承皇帝,以供皇帝選擇。皇帝要反覆琢磨給出的幾個備選年號,最終確定。下面舉兩個例子。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以圖富國強兵。由於王安石的變法遭到守舊派的強制抵制,神宗不得不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但他仍舊不死心,想繼續推進變法強國的大業,並透過改元開啟新局面。大臣們起草了三個備選的年號,分別是

平成

““

豐亨

、美成

。神宗對這三個都不滿意,他說:

成字負戈,美成者,犬羊負戈。亨字為子不可,沒有若去亨而加元。

最後把新年號定為

元豐

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宋神宗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有官員依照慣例擬出了

乾聖

興福

鹹嘉

崇禎

四個備選的年號。朱由檢看了之後認為

乾聖

寓意天上的聖人,怕自己擔不起,

興福

寓意王朝中興,再造萬民之福,也怕說得太過了,

鹹嘉

寓意什麼都好,似乎也過了,而且

字帶

也是不祥之兆。因為此時的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江山風雨飄搖,形勢如此不容樂觀,再取一個寓意皇帝是天上的聖人或是王朝中興、什麼都更好的年號,皇帝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朱由檢最終選擇了

崇禎

為是高貴之意,

為吉祥之意,

崇禎

二字又諧音

重振

,正合新皇帝之意。

四、這幾次改元不一般

古代皇帝改元的情況多種多樣。有的皇帝自即位後頻繁改元,比如漢桓帝、唐高宗、武則天等。也有的皇帝即位不改元,比如周世宗柴榮,一直沿用周太祖郭威的年號。更有甚者,改朝換代了卻依然用前朝的年號。明朝之後,皇帝一生大都只用一個年號,從此採用年號代指皇帝成為慣例。

古代的皇帝除非開國之君,即位後一般要等到第二年才改換年號,即所謂的改元愈年。改元愈年是為了表示對前一任皇帝的尊重。

然而,古代也有皇帝即位後改元不愈年的例子。以下是比較有名的幾例。

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唐玄宗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

756

7

月,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李亨即位後,遙尊逃亡至四川的皇父李隆基為太上皇,並迫不及待地改元為至德。唐肅宗的改元不愈年成為了歷代史學家探討的話題。

唐肅宗即位時已經

45

歲了,已經當了

18

年的太子了。在李亨當太子的

18

年間,一直飽受兩任宰相李林甫及楊國忠的的打壓。可以說,李亨的太子當得很不舒服,一直頂著巨大的壓力,身心多次蒙受巨大的打擊和刺激,而這一切,都是在唐玄宗的默許和縱容下進行的。可想而知,李亨應該是對其父皇李隆基是心生怨恨的。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終於有了翻身的機會,這才脫離唐玄宗,北上靈武,父子二人分道揚鑣。李亨於靈武稱帝時,大唐山河破碎,唐玄宗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承認李亨繼位的既成事實,自己只好退位,當太上皇。此時的李亨則要儘快樹立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儘快清除唐玄宗的影響力,以避免大唐

雙懸日月照乾坤

探討中國古代的年號:為何有的皇帝改元不愈年?

宋太宗

此外,還有幾次著名的新君即位改元不愈年的例子,比如蜀漢後主劉禪、宋太宗趙光義,清朝的雍正皇帝。劉禪被指責為不守禮法,不尊孝道。宋太宗趙光義和清世宗雍正由於存在即位疑案則更是被懷疑為弒君篡位的明證。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新皇帝即位改元不愈年是在皇位不穩固的非常時期快速安定局面、穩定人心的不得已之舉。對此,我們姑且不做定論。不過,對他們的非議和批判恐怕還要持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