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門之中好行善

明朝時 鄞縣人楊子懲,以前在縣衙裡當差,為人公正,寬厚仁慈。當時的縣長是個很嚴厲的人,有一次鞭打一個犯人,打得血流滿地還怒氣未消。楊自懲就跪在地上替那犯人求情。縣長說:不是我想打他,但他犯的法也太違理了,不由人不生氣。

公門之中好行善

楊自懲叩頭說道:古人說,上樑不正下樑歪,百姓犯法,若非迫不得已,便是出於無知,不懂法紀,根源還在於當官的治理無方,教化不力。因此應該同情,哀憐他們才是,即使破案有功也不值得高興,更何況發怒啊!

縣長聽了這番話,怒氣才平息下來。

楊家很窮,他在衙門裡做事,免不了有人要送東西來,但他一律不受。若遇到囚犯沒有吃的,還經常設法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囚犯,伙食還沒有著落。但他家中的米也不多了,要是給囚犯們吃了,家裡人就沒得吃;若顧了自己,又見囚犯們餓得可憐。他就同妻子商量,妻子問: 犯人是從哪裡來的?楊自恁說 :從杭州來,一路捱餓,滿臉飢色,著實可憐。於是,妻子就把準備給自家煮飯的米,拿來熬成稀飯給囚犯們吃了。

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楊守陳,次子楊守址,分別當了北京和南京的吏部侍郎。楊守陳的長子官至刑部侍郎,次子當到四川按察使,又都是一代名臣。再後來在福建提刑副使楊楚亭,也是他們楊家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