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包拯跟電視劇中的形象相差甚遠。

包拯本人是個官二代,父親是個知縣,宋朝官員工資很高,一家人不愁吃穿。包拯是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白臉書生一個,身高不到165cm。因為包拯的前任開封府尹人稱“趙黑子”,公正不阿,老百姓頗為喜歡,後世的文藝作品把兩個人合二為一了,所以才有了陪伴我們童年的“包黑炭”。

29歲那年,包拯終於考中進士,朝廷安排了一個知縣給他做,但是離家太遠,包拯謝絕,要在家陪伴父母,朝廷又給了一個離家很近的監稅官,但包拯還是辭謝。

之後父母去世,包拯守孝。

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包青天》劇照

至今還是很感慨我們國家古代的守孝制度,什麼樣的人才能想出這樣的制度?太形式化。

在某種程度上,守孝制度限制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父母去世,官員回家守孝三年,很多動亂就在這種時候發生,朝廷需要穩定。

孝順父母,更應該在生前。

包拯守孝期滿,出去入仕。此時跟他同一屆的進士們,已經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包拯從知縣做起。

不過跟那個年代大多數官員不一樣,包拯骨子裡是個正直的不自私的人。他上任後想的不是怎麼撈錢,而是讓社會更好地運轉。

權貴們為了利益更大化不可避免會觸犯法律,所以包拯這樣的執法者會有很多誘惑和餡餅。

但包拯討厭這樣的人。

“老子缺你那點臭錢嗎?”

包拯真不缺錢,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要更多。

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少年包青天》劇照

對他來說,精神上的純淨更重要。

所以包拯為官還是挺受老百姓喜歡的,老百姓能不喜歡嗎?

包拯升得很快,沒多久就成了知府。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治理能力還行,另一方面是因為宋朝很看重官員的“孝道”,包拯為了父母辭官,早被上頭盯上了,所以從他踏入知縣府衙大門的那一刻起,他已經註定要步步高昇了。

當然,還有同窗之誼。以前一屆的同學們都混得不錯,也有所照顧。提攜一個以身行孝的大孝子,不是可以說明自身也是嗎?

由於包拯清廉正直,所以上頭把他提到了御史部門,專門監督彈劾那些貪官汙吏。

御史需要正直的人,更需要勇敢的人。

包拯則是御史中的戰鬥機,敢於彈劾大BOSS,一封奏摺不行就兩封,兩封不行就三封,……。曾經上奏時說話太激動,把口水都噴到宋仁宗臉上了(正史記載,絕不誇張)。

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包青天

慶曆新政受挫都包拯也有很大關係。

包拯雖然正直清廉勇敢,但也有他的侷限性。

他最成功的的地方在於給自己打造了一個人設,正直無私。當然他本身也是一個這樣的人。這點說來容易,其實很難。

所以他得罪再多的人,宋仁宗也不好殺他。

直到包拯干預太子人選。

包拯希望宋仁宗將皇位還給趙匡胤一脈。

所以包拯只能死了。

宋仁宗是個好皇帝,是個明君、仁君,由於宋仁宗納諫這一塊做得很好,所以給很多人造成軟弱的表象。

宋仁宗絕不軟弱,而且聰明絕頂,仁宗一朝,名臣輩出,讓天下英才入他彀中,供他驅使。

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包拯

包拯干預太子人選沒有私心,宋仁宗也知道包拯沒有私心。

但包拯必須死。

因為宋仁宗很清楚包拯的性子,一根筋,認準了一件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皇位脈系的更換會引起國家震動,甚至天下大亂。

當然宋仁宗給了包拯體面,也需要給這個百姓心中的“包青天”體面。

包拯生病,宋仁宗賜藥。十二天後,包拯卒。

上世紀70年代,包拯墓發掘,發現骸骨有中毒的跡象。

由於宋仁宗仁義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幾乎沒有人認為包拯的死跟他有什麼關係。“有可能是死後為了防腐添加了藥物,有可能是包拯得罪了權貴,被權貴謀害。”

包拯的墓誌銘上有這樣一句話:“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

皇帝賜了良藥,然後就沒能起來了。

其實包拯這一生都不是一個自私的人。

以人為鏡。

宋朝-包拯,一生不自私,最終被宋仁宗毒殺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