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敲竹槓”,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何歷史?

文/林巖

人們常說的“敲竹槓”,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何歷史?

“敲竹槓”,就是某人(或某群體)利用對方的弱點、短處,進行敲詐勒索,從中漁利,也有趁機哄抬物價的意思。

最早見於《官場現形記》一書:“兄弟敲竹槓,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裡頭還有竹槓不成?”

第一種說法認為:古時候從事運輸行當的民工常用的工具為竹槓,他們常常把辛苦掙到的血汗錢藏在竹槓裡邊,工頭、痞子、惡霸敲擊竹槓,就能知道里邊有多少錢,於是趁機勒索。

第二種說法認為源自上海話,清末學者孫錦標考證稱:“《金陵雜誌》:‘敲釘錘,一名敲竹竿,不當取之財而取之之謂’。今上海謂之‘敲竹槓’是也。”

敲釘錘,又稱敲竹竿,意思是以不當的方式榨取錢財,上海方言稱作“敲竹槓”。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九月初一出版的《申報》曾連續刊登《春申浦竹枝詞》,其中有一首詩——“聚黨流氓號拆梢,頻將竹槓遇人敲。無端良懦遭誣訟,不剝衣衫便奪包。”

詩作者在註釋中解釋說:“滬上流氓、紅頭人以‘拆梢黨’目之。”這裡的“紅頭人”亦稱“紅頭阿三”,即租借地洋人僱用的印度巡捕。

舊上海有很多洋人的租界地,僱用“紅頭阿三”,這些阿三就和街頭痞子流氓組成“拆梢黨(敲詐團伙)”,對孤身行走的平民百姓進行百般糾纏,敲詐勒索,俗稱“敲竹槓”。

第三種說法認為起源於走私行為,清朝末年,走私鴉片犯罪極為猖獗,一些水上的走私販為躲避關卡的查驗,就把鴉片藏匿在竹篙之中,隨著船隻運往各地進行販賣。

某一天,有一艘商船抵達紹興某處碼頭,官府的緝私人員上船檢查,沒有查出鴉片。此時,有個師爺叼著長煙杆兒,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走到船老大的身邊。

人們常說的“敲竹槓”,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何歷史?

師爺用菸袋鍋敲擊船老大的竹篙,表面看上去像是在敲菸灰,實則在暗示船老大,意思是自己已經知道竹篙中有貓膩了。

很多人都沒啥反應,只有船老大臉色驟變。

船老大使眼色暗示師爺,兩人悄悄來到後艙,船老大從懷中取出很多銀子,塞給師爺,師爺會意,收下銀子之後,就不再敲擊竹篙了。

師爺沒有揭發船老大,緝私人員掃興而歸。此後,民間就把勒索錢財的行為稱作“敲竹槓”。

第四種說法認為起源於商場,清朝末年的時候,市場上一些小額生意多以銅錢為主,商鋪常常把銅錢放在竹筒中,晚上閉店的時候開始盤點。

上海有一家商鋪,店主為人貪婪狡詐,有陌生顧客光顧的時候,他就敲擊裝銅錢的竹筒,暗示夥計提價。此後,這種行為就被稱作“敲竹槓”。

第五種說法認為源自明末農民軍,明朝末年,張獻忠率農民軍攻佔四川,斬殺了很多貪官汙吏,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貪官汙吏、地主豪紳以及惡霸地痞聞知訊息,大為惶恐,於是就攜帶金銀珠寶、錦緞等貴重物品外逃。

張獻忠聽到手下稟報,命士兵嚴守城門,對外出行人進行嚴格搜查。成都知府平常搜刮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眼看著無法運出城,他為此憂心忡忡。

人們常說的“敲竹槓”,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何歷史?

成都知府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命家丁把竹子鋸成一丈多長,打通竹節,把金銀珠寶藏在了裡面,藏好之後,封好口,家人都偽裝成平民百姓,把竹槓裝在馬車上,打算去鄉下躲避戰亂。

知府家人隨著車輛來到城門口,被士兵攔下,士兵檢查車輛的時候,發現是一些竹槓,就打算放行。

這時候,一個年老計程車兵當時正在抽菸,他懷疑竹槓中有貓膩,於是就用菸袋敲擊竹槓。

知府大驚失色,於是偷偷塞給老兵兩錠銀子。老兵意識到竹槓裡一定藏著寶貝,於是讓士兵暫扣車輛,而後立即向張獻忠報告。

張獻忠來到現場,用刀劈開竹槓,裡面的金銀珠寶散落出來。

張獻忠隨即命人抓捕知府等人,就地正法,此後,“敲竹槓”一詞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