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如何才能腳踏實地

很多太極拳務虛,我們的太極拳是務實。我看北京有位祝氏講腳,說要找那種如站在草地上的感覺。《逝去的武林》中說最寶貴的就是腳上的神經,藕斷絲連的那種感覺。而我們練的是腳在地上感覺踏實、貼實。

很多人以為自己一生都在地面上走,在地面上跑,在地面上運動,腳是最貼近地面的,但事實上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注意腳下,所以對腳與地面的貼實並沒有什麼認識。學太極拳好多年的人仍然會有站不穩的感覺,重心稍往前腳後跟起,稍往後,腳前掌起,偏左則左起,偏右則右起。這一方面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松不下來,精神緊張,別人一動就不由自主地往上起,不由自主地頂抗。要養成別人一動就往下塌的意識,這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做到。而物質基礎是腳部鬆開,像鵝掌一樣能踏實地落在地上,感覺腳與地面完全合一。很多人不注意腳部的鬆開,不明腳部的三節,更不必說如何鬆開了。

身體的任何部位要鬆開都要經常活動它。用它它才會動,才活,不是用意識去松它,那只是極不確定的一部分,必須結合它的真實運動才能徹底實現。腳部的鬆開也是如此,光想不做是不行的。光做不求正確也不行。

腳部跟手部運動規律相仿,都要會轉,特別是腳趾,轉起來如手指,也有順逆,也要逐個跟著轉,既有順序,又有秩序。特別是在上大步的時候,或者在左轉右轉的時候,從後腳到膝、到胯,再從胯到前腿的膝、腳節節貫穿。而腳的三節也要節節貫穿。不能像有的太極拳那樣腳抬起來,甚至身體後坐,整條腿在地上,用腳後跟著地,在地面上打滾,那不是節節貫穿,囫圇地一條腿在地上轉,即使也是逐節轉也不行。要勁從後到前走到哪動到哪,用內勁催動,像澆地時有水把水管依次衝開一樣。而腳部的三節變化也是從腳跟到腳掌到腳趾逐次運動。而腳趾也分三節,要像手指那樣順逆地轉,不要囫圇地抬起腳擺扣。

打拳的時候要轉到頭,不僅僅指手臂,腰胯到腳都要轉到頭,到梢節才算轉到頭,不能沒轉到頭一下子調過去,像有毛病的電風扇擺頭那樣,要像正常的電風扇擺頭那樣。

晃腰的時候也要注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右到左的勁走到頭,腳不能亂動,但絕對不能不動。不亂動就是不離開地面,動是內部在動——從腳尖到腳跟,從腳跟到腳尖;從左腳到右腳,從右腳到左腳。體驗自身的力在身體內部轉動的感覺,體驗自身運動的平衡,及渾身的協調配合。練太極拳是先明自己,再明別人,也即道家說的“以身觀身”。以身觀身分為兩步,透過自己的身體瞭解身體,瞭解了身體就能明白別人的身體。瞭解了力在自己身體內的狀況就瞭解了力作用到別人身體時的狀況,也就瞭解了別人的力作用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懂勁懂的就是勁的這些情況,以及具體著法的勁。

總之,我們的太極拳除了跳起來的一些式子,除了專門離開地面的式子,腳都是不離地的,擦著划著,擺著扣著。要學會碾。孫祿堂叫扭。也有人叫擰。無論用哪個字都不能非常準確地表達它的運動情況。

太極拳功多難練,要面面俱到,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大而全,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有的選擇,缺點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學好。

腳跟手同樣重要,要跟重視手一樣重視腳的練習。不能抬起腳邁步,不能翹起腳轉動,人為地失去訓練和鍛鍊它的機會。要有意識地去動它,練它,讓它鬆開,鬆開後才能貼實,才能踏實,感覺與大地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