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師刀下的善與惡

佛祖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後發出的第一個感慨就是,天下眾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眾生的本性無二無別。《華嚴經》中佛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下執著了,但有妄想分別,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和分別,但還有妄想,是菩薩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佛法無他,“放下“而已。我國著名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也說,“愚人“和“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玉雕大師刀下的善與惡

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

當年六祖慧能到黃梅五祖道場求道時,目不識丁又生得瘦小,一副山野棋夫的模樣。連五祖初見他時,都稱他為“貓繚”。五祖說:“你這個孩繚,又從嶺南來,怎麼能夠成佛呢?

玉雕大師刀下的善與惡

慧能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貓繚,形象上雖然和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當時五祖道場最被眾人看好的神秀,其實根機不如慧能。在慧能春米八個月後,一首調語讓他得到了五祖傳下的衣鍾。但五祖道場眾僧的嫉妒和慎恨,讓慧能不得不躲在獵人隊伍中整整十五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神秀之所以不得道,就是因為未明心見性。

玉雕大師刀下的善與惡

“一念之間”是佛教用語,亦是直指人心,最為切要的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悲心轉起,即入菩薩乘中”。

我們在世間生活,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是福是禍?是貴是賤?都在一念之間。

大千世界,每個生命都有一念,是成佛,是成魔,自己選擇!一念,不是冥想,也不是幻覺,是我們對待機會的眼光和瞬間的靈感,是經驗積累,生命閱歷的表現和發自內心對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