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這事,你自己說了算

跑步這事,你自己說了算

循序漸進跑步鍛鍊提升運動能力

“都過了50歲了,跑步要悠著點,不要參加馬拉松賽了!”

昨晚在外應酬,飯桌上一德高望重的成功人士瞭解到我還在參加馬拉松全程賽事,關切而又嚴肅地奉勸我說了上面那句話。過了50歲了,跑跑步健身就好了,馬拉松就不要去跑了,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這位仁兄“芳齡”58歲,說年輕時候也經常跑步鍛鍊,但從來沒有跑過馬拉松,更不用說全馬了。他說,過了50歲他就不跑了,只是走路鍛鍊,更有益健康。

巧得很,昨晚剛剛看到一篇關於勵建安院士的文章,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院士已經69歲了,他已有5年的跑齡,在醫療健康圈內是出了名的運動達人,他不斷用自身經歷,打破“傷筋動骨一百天”、“跑步損耗關節”等傳統的運動“禁忌”。這位醫療健康領域的院士給不跑步人的忠告是:運動是醫藥!

據瞭解,勵建安從2016年接觸跑步開始,那1年內他體重下降了10公斤。從83公斤到了73公斤,脂肪肝也有所好轉,沒有任何的飲食控制,那一年他64歲。從2019年3月14日開始,連續六週每週完成一次馬拉松,是勵建安最新的試驗專案。他想研究:在這樣的運動量之下,會對身體帶來哪些影響?而這時候他已經67歲了。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圈裡一些人,包括我老師都說我運動過量,我就是想證明一下:在我這個年齡,有沒有可能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逐步提升運動能力。”勵建安說,在試驗過程中,他既沒有傷病,也沒有免疫能力低下,而且當天早上他還跑了十公里,運動能力已經得到了全面恢復。“甚至說,如果我今天再跑一次全馬,還是可以的,這就說明我的適應能力在加快。過去,我一次半馬後需要兩個星期來恢復,現在,我一次全馬只要兩天就能恢復。”

跑步這事,你自己說了算

馬拉松跑出精彩人生

58歲的仁兄告誡說過了50歲不要跑步了,69歲的醫療健康領域專家勵建安院士卻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證明運動才是最好的醫藥。勵建安認為,運動非但不會磨損關節,還會令關節更加結實耐用。研究表明,長期跑步、特別是15年以上的跑步鍛鍊,對膝蓋和髖部的健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作為有7年跑齡、長期跑步、經常參加馬拉松賽事的資深跑者,我很清楚瞭解朋友的“忠告”,也完全理解勵建安院士的運動體會。不由地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一篇叫《小馬過河》的課文:小馬要過河,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去問牛伯伯,牛伯伯告訴他水很淺,儘管過去;小馬正要過河,一隻松鼠卻攔住他,說河水太深了,自己的一個夥伴昨天過河就被淹死了。小馬趕忙收腳,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呢?到底要聽誰的?小馬拿不到主意,只好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小馬聽媽媽的話,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生活中有朋友說,這個東西不能吃,對身體不好,那個東西要經常吃,對身體多有好處;還有的讓你練這個操那個拳,告訴你不能爬山,不能走長路;過了50歲了,不能跑馬拉松了,適當跑步就好……不能這樣那樣,有時候真讓你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這就是生活中的《小馬過河》,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說事。

“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小馬媽媽的話就是生活中我們應當遵循的道理。對於跑步這件事,不是聽朋友的,也不是聽專家教授的,各人身體素質、鍛鍊情況因人而異,聽誰的都不如聽自己的。只有聽自己的,自己去親身感受、體驗身體的適應性,能不能跑步、能跑多遠,能跑多快,是不是能跑馬拉松?全馬能不能破4破3?是不是過了50歲了不能跑步更不能參加馬拉松了?這些跑步的問題,只有自己去試了才知道行不行,能不能,敢不敢,會不會。

總之一句話:跑步這件事,不必聽誰的,你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