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場館設計師張利:讓城市空間進一步解放人體

冬奧場館設計師張利:讓城市空間進一步解放人體

北京冬奧會速滑館設計方案亮相迎來第一批小觀眾

北京冬奧會場館將於今年年底陸續竣工。體育場館作為有形的奧運遺產,如何在完成冬奧會競賽使命之後,繼續發揮體育功能甚至其他功能?如何恰如其分地成為城市生活中的有機部分?本報專訪了北京冬奧場館首鋼大跳臺(別稱“水晶鞋”)和崇禮太子城跳臺滑雪場地(別稱“雪如意”)的設計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與他暢談了在設計和建築上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和探索。

記者:你領導設計的首鋼大跳臺“水晶鞋”和崇禮太子城“雪如意”已經陸續亮相。兩個建築都呈現了強烈的中國文化符號,你希望兩個建築在各自的環境中展現什麼樣的效果?

張利:無論是“水晶鞋”還是“雪如意”,鑑於其運動競賽場地的特殊屬性,賽道曲線均有固定標準,建築外觀設計無論採取什麼方式都需要在實現這個標準賽道曲線的前提下進行,所以實際上可發揮的空間並不大。當賽道曲線確定之後,基本的建築外觀輪廓也就形成了。我們對大跳臺外觀有過幾個設計考慮,最後採納了一個曾經負責首鋼廠房建設的老首鋼人的建議,選擇了一個相對輕盈的類似於飄帶的方案,以與原有的沉重的工業建築風格形成對比。因為跳臺滑雪運動的小眾性,在北京申冬奧時就表示在場地最上部留有一個建築用作俱樂部或餐廳,以便提高場地賽後利用率,頂峰圓形建築加上下面的曲線賽道,很自然形成了中國如意的形象。

記者:過往的體育建築更多是強調其實用性,在建築形式上相對不是很刻意。作為一個強調“建築是抵達他人的行為”理念的建築師,你希望透過“水晶鞋”和“雪如意”的設計向公眾傳達什麼理念?

張利:大跳臺和跳臺滑雪這兩個專案具有共同特性——高速、炫技、極具視覺衝擊力,在世界各地都是年輕、時尚的符號。舉辦比賽時運動本身是最美的,希望透過我們的設計更好地展示運動專案年輕時尚酷炫的特點,便於觀眾更好地認識這兩項運動。普通人體驗這兩項運動的可能性不大,沒有比賽的時候場館的運動屬性將減弱,這兩個場館便成為當地公共藝術的標識物融入周邊環境,為人們提供可以運動休閒消費逗留的場所,提供多元化的城市功能。目前首鋼園區已經開始聚集運動、極限、文化等活動,形成了年輕時尚極限酷炫的概念。

記者:一個具有強烈功能性的體育建築如何在完成其功能的同時,實現其他更豐富廣泛的邊際功能?使建築不僅僅是建築體而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場景中的一個存在併產生持續影響?

張利:傳統的體育建築專門指舉辦大型體育比賽的建築,現在出現一個傾向——把所有的建築都看成體育建築,也就是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提供一種可能性,讓處於其中的人活動起來。我們曾經參與設計的專案就是把坡道、人的慢行系統以及與戶外互動的部分串接在一起,讓運動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然大型的體育建築還是要關注更加親民的需求,例如五棵松體育中心,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經營,一年有273場活動。未來我們的建築會更多具有運動屬性,具備移動性和友好性。體育建築會向普通建築靠近,具備功能上的韌性,怎麼用都行。

記者:透過深入參與冬奧會場館的設計和建設,對冰雪文化或體育文化、對建築文化有沒有新的理解?

張利:我近來在教學及國際交流時越來越聚焦到一個話題:人體和城市空間的關係,即城市空間怎麼能進一步解放人體,讓人如何透過更自由舒展的方式提升身體對城市空間的記憶和體驗。對於這個方向國際上很認可,這個研究的提出與我5年前開始參與北京冬奧會工作關係巨大。在設計場館的過程中我發現冬季專案競技部分特別看中運動員身體與場地的關係,運動員的發揮對場地的依賴性較強。通過了解這個關係,我發現城市中很多可感知和創新的方面,在後來的設計中我們也嘗試採用新的觀念表現部分細節。

透過體育場館設計的啟發,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開始認識並推動一個概念:城市人因工程學。在城市精細化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很具體的解決方案。

我之前不太瞭解冰雪運動,透過參與冬奧會工作,認識到冬季運動特別是滑雪可以把人帶到戶外,離自然更近,擴充套件了人的生活半徑,有助於進行人工聚集環境和完全自然環境的切換,滿足人的需求,日後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