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來教語文(五)——文章的勢能(下)

上次談到賈誼《過秦論》的氣勢。這是一篇政論文,當然,也有人說它是史論文;

賈誼此文的目的不是真正討論秦亡的原因,而是勸誡漢文帝施行仁政。援史論政,是古時“以天下為己任”計程車大夫和士君子們的常用套路。但不管它是論史還是論政,它都是議論文。

我們一般會認為,議論文是為了駁倒對方觀點,證明我方觀點,因此,只有議論文才需要氣勢。至於敘事抒情的散文,則不需要。其實不然,散文同樣也需要“勢能”。惟有“勢”,方可“凝神”,從而達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歐陽修的散文就是如此。《醉翁亭記》,全文如行雲流水,毫無一點阻滯。雖行雲卻不飄散無著,雖流水卻不四溢無邊。形散神凝,氣暢神足。這就是散文的“勢能”。怎麼能做到?

首先,當然需要合理的安排文章內容,做到豐富卻不氾濫,儘量剔除與表達主題無關的細節。細節過多,易臃腫淤滯,淤則耗氣,難以成勢。

本文僅四段,緊緊圍繞醉翁亭帶來的山水之樂,四時之樂,遊玩之樂和太守之樂。每一種景物,每一件樂事,畢其功於“一句”,絕不囉嗦第二句。簡潔,但又意蘊豐富。

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特色,一句話就概括了。要我們來寫,每一個季節至少能寫一段話。

第二,本文另一個有特色的地方,在於文言句式和虛詞的重複使用。剛剛說了,本文幾乎一句一景,一句一物,一句一情,內容和節奏非常跳躍靈動。歐陽修為了平衡這種蜻蜓點水的輕捷,在句式和虛詞上就故意用了重複的手法。

全篇很多“……者……也”的判斷句式。虛詞上,“而”字和“也”字的使用頻率多達二十次以上。這樣的使用,讓行文少了變化多端的字詞或句式的磕絆,卻多了幾分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律,也因此使得全文讀起來非常的順暢。暢則氣通,氣運則成勢。這是此文在形式上的“勢能”。

內容和形式,一靈動一穩重,調和起來,卻透出一股老頑童般的頑皮和諧趣,太守真得其樂,讀者也身臨其境,與之同樂。

一篇“勢能”滿滿的散文,不是為了像議論文那樣立起自己觀點,而是想要徹底的感染你和打動你。這也是《醉翁亭記》能流傳千古的奧妙!

如果我來教語文(五)——文章的勢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