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權臣回報,面對珠寶滿巷,細看明朝文人風骨

對待權臣回報,面對珠寶滿巷,細看明朝文人風骨

文徵明,21年七次鄉試,屢試不中。後機緣巧合,其父親的學生、故友為朝中重臣,先後向其投來橄欖枝,平步青雲唾手可得,文徵明如何處之?早年聲名大噪,王公貴族、富商大戶載金銀珠寶求畫,絡繹不絕,充滿門外街巷,文徵明又如何處之?

仕途坎坷,心繫書畫

從1495年到1516年,21年7次前往南京應天府,參加鄉試。文徵明雖早已名聲大噪,但一直屢試不中。

弘治十年(1497),文徵明便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四人,號稱為“吳中四才子”。

正德末年,文徵明以秀才成績優異,獲得到南京國子監讀書的機會,也就是貢生。

嘉靖二年(1523),巡撫李充嗣推薦,文徵明以貢生身份到吏部應試,授予翰林院待詔,負責謄寫聖旨、文書、檔案等工作。

在這期間,文徵明參與修訂《武宗實錄》,也就是在皇家講壇任職。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文徵明心無官場志向,早已成就書畫大名,此時的官場,猶如牢籠,鎖住了心繫山林的“金絲雀”。

文徵明職位低微,待遇與進士出身的同行一樣,當時官場崇尚出身,文徵明心中鬱悶,多次請求回鄉。

對待權臣回報,面對珠寶滿巷,細看明朝文人風骨

不求恩澤,不攀權貴

其實,此時的文徵明,還是有機會平步青雲的。

早先,文徵明父親文林擔任溫州知府,在眾多生員中賞識提拔了張璁。張璁後來當了首輔,位高權重,暗示文徵明可以依附於他,文徵明推辭沒有前去。

明世宗朱厚熜召楊一清入內閣輔政,文徵明最後一個拜見楊一清。

楊一清提醒:“你不知道你父親和我是老朋友嗎?”

文徵明正色回答:“家父離世三十餘年,如果有一字提到您,我不敢忘記,實在是不知道先生您與家父是朋友。”

楊一清面有慚色,事後與張璁合計,調動文徵明官職。

文徵明更加要求回鄉閒住,最終允許返鄉。

文徵明面對這兩次機會,都是別人可遇不可求的,他卻視而不見,失之坦然。

對待權臣回報,面對珠寶滿巷,細看明朝文人風骨

拒絕厚禮,守得清白

文徵明家居,郡國守相車馬絡繹不絕,富商賈人珍寶充於門前里巷,四方想求文徵明詩文書畫,很難求得文徵明一兩副字畫。對於文徵明的字畫,王府官員和朝中宦官尤其難以求得。原因無他,文徵明直言:“這是朝廷法令所禁。”

周王以古鼎古鏡、徽王以奇珍異寶價值黃金千兩,作為求字畫之禮,使者勸道:“王無所求於先生,慕先生耳,盍為一啟封?”言下之意,我們的藩王對先生無所求,只是敬慕而已,何不開啟看看?文徵明答謝:“王賜也,啟之而後辭,不恭。”文徵明認為,開啟又不給,是卻之不恭。

外來使者到蘇州,向著他居住的街巷行禮,以得不到接見為遺憾。他的書畫遍天下,他的門生臨摹的作品很多,文徵明也不去禁止他們。

文徵明厚愛門生,結交凡人,視金錢為糞土,保持名節清白,獲得了世人的尊重與厚愛。

對待權臣回報,面對珠寶滿巷,細看明朝文人風骨

附: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祖籍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又稱文待詔、文貞獻。

文徵明詩、文、書、畫頗有造詣,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文方面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繪畫方面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即“吳門四家”。

完-

圖片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

謝謝看完!本人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若您喜歡,歡迎關注支援【崤函四月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