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他的理想寄託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他滿腹經綸,胸懷天下,卻出淤泥而不染,關心底層百姓生活,對黑暗腐朽的東晉社會深感不滿,對和諧安寧,幸福安康的大同社會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桃花源記》是眾人皆知的傳世經典。寫的是一名打漁人偶遇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在一片桃花林之間,不僅風景絕美,土地肥沃,還居住著一群與世隔絕的男女老少,他們男耕女織,過著平靜安逸的幸福生活。他們的祖先曾經在秦朝時候為了逃避戰亂而躲在這裡隱居,對外界一無所知,連現在是什麼朝代都不知道,他們不想與外界的干擾有任何聯絡,不過還是盛情款待了他這個不速之客,並叮囑他千萬別跟任何人提起他們。可是打漁人回去以後還是告訴了太守,太守就派人去找,結果就再也沒有桃花源了。

這個故事無非就是陶淵明心中對大同社會的美好幻想。陶淵明厭惡爾虞我詐的淫奢官場,憎恨腐敗黑暗的現實社會,對窮苦百姓充滿了同情,無奈他空有一腔抱負,卻壯志難酬,只有辭官歸隱山林,過著與世無爭,輕鬆愜意的田園生活。

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山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萬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本性就是一個熱愛大自然,不喜拘束,超凡脫俗的人。他潔身自好,追求自由平等,尊重人的個性,與那些虛偽、做作、唯利是圖的人世間格格不入,辭官歸隱後,在孤獨、清貧的自我修煉中,寫下了萬世頌揚的不朽文章,表達了與廣大勞苦人民共同的美好願望。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是陶淵明的飲酒詩 可以想像得出詩人無官一身輕,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自酌自飲,把酒當歌的悠然境界。要問他為何能夠如此超我?無外乎就是“心靜自然涼”的單一心境,孤獨沒有使他精神萎靡,反而讓他真切感受到了和諧美妙的自然之美,與天地山河為伴,看花鳥魚蟲嬉戲,這是常人永遠都無法體會到的愉悅盛宴,他們只有一代又一代地被世俗的紛爭所折磨不堪,唯有陶淵明可以迴歸自然,享受生命。

陶淵明與他的理想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