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李清軍

葫蘆島市連山區以前的稱呼叫錦西,再以前稱呼為連山驛,那麼錦西過去有城嗎?回答是肯定的,而且還是經過兩次築城,那麼錦西的兩次築城又是怎麼回事呢?

歷史上的連山驛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發了錦西這片土地,在連山河與五里河的兩岸就出土過磨製的石斧、石刀、陶紡輪、漁網墜、陶鬲足等文物,足以證明遠在4000多年以前錦西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並且開發人類的早期文明。到了遼、金時期錦西只是渤海邊上一個只有幾十戶的小漁村,歷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民族都先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葫蘆島出土的文物

明朝實行衛所制,錦西屬於寧遠衛(興城)塔山中左千戶所管轄,據《遼寧公路交通史》記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名京師左軍都督府從山海關至遼陽設定14處驛站,其中就有連山驛,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傳遞文書,接待過往官吏。當時每個驛站撥給馬匹30,驢十頭,贖罪囚徒120人為驛夫,另在驛站附近劃給官田若干,令其自己耕種,以便實現自給自足。同時在連山驛還設有連山遞運所,負責運送國家軍需物資、獻貢、賞賜之物,也就是從這一歷史時期,開始打破連山閉塞的狀態,流動人口增加,商業活動逐漸繁榮,開始她在遼西走廊東段的發展。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興城古城

在大明朝的統治時期,退到北面的北元蒙古勢力不甘失敗,不斷南下襲擾明朝的統治地區,導致遼西走廊並不安寧,具《明實錄》記載:“大寧(山西臨汾)淪沒,而虹螺山始入外境,於是和州之墟,荊條之陽,胡馬馳驅,歲相抄掠”。從這段話看出明朝在東北的統治受到嚴重的威脅,已經退無可退了,必須保住遼西走廊這個關鍵的通道。從明朝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開始修建遼東長城,整飭防禦設施,要達到“沿山海抵開原,高牆垣,深溝塹,經略屯堡,易置烽遂,珠聯壁貫,千里相望”(《遼東志》卷五),為了建設西走廊這個總要通道在連山驛開始建城。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古代驛站

連山驛第一次建城

明朝在連山驛建城與修建遼東長城應該是同步進行的,由於連山城是個規模不大的小城,所以明朝的歷史典籍裡記述的不多,倒是居住在關外的女真族歷史典籍裡有相應的記載:“連山城周圍一里二百六十步,南一門曰迎軺(音yao),池淤。”從這份史料中得知,連山一直是座不甚堅固的小城。後來明朝遼東督師孫承宗天啟三年(1623年)向皇帝的奏章中也證明了原來連山驛是有過築城的,“寧遠東陸行,黃沙白草墩臺蜿蜒,二十里至雙樹堡,蔭木猶存,十里至連山堡,城垣已盡,十里至笊籬山,可立為炮臺”,由此可見連山驛的確存在過城,到孫承宗的天啟年間已經有180多年過去了,因為年久失修自然損壞了。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1985年當時錦西市的歷史學者考察連山城發現舊址在當時的連山驛城址就是連山大街中心地段,平面略呈方形。大體範圍:東到連山街道辦事處附近,西到老被服廠東(平安保險公司),南到針織一廠(連山市場),北到後市小學(連山小學),迎招門在天主教堂石橋處。”城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40米,周長980米左右,與《盛京通志》“一里二百六十步,大致相合。”步是古代長度單位,一步大約是五尺,大約是1。5米,古代一里大約是500米,與文獻裡資料基本相同。

當年修建城門的青磚上世紀早被群眾撿走修建房子,原來動遷之前有的人家牆上的大青磚還能夠看得見,城裡明顯高於城外兩米左右,城北面的護城河即是連山河,南面的護城河是從城西水塘引過來,水塘的舊址是原來的電機廠和食品廠兩個院子,這條水溝解放前是一條淤塞的臭水溝,1973年修建了暗渠,上面是原來的連山菜市場。

連山城存在期間的歷史事件

明朝後期東北的滿族日益強大,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完全具備了與明朝抗衡的實力,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錦州守將洪承疇、祖大壽投降清朝,四月清軍攻陷塔山。明朝此時已經再無良將與清朝對抗(袁崇煥1630年已經被殺),慌忙派遣使者與要求與清朝和好。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祖大壽畫像

具清朝《開國方略》記載:“明國派遣兵部職方司員外馬紹愉、主事朱濟之、副將周維墉、遊擊王應宗、都司朱龍以及天寧寺僧人性容等99人在寧遠城欲見皇上,太宗遣人往迎,五月初三至塔山城,初七日偕之來,十四日至京城(奉天),命大臣迎於二十里外,設宴。來時行三叩頭禮入城,宿於館驛,命禮部承政滿達爾漢、參政阿哈尼堪內閣大學士范文程、剛林學士羅碩至館驛,宴之如初”。以上這段文字記載的是明朝最後兩年明、清兩國透過連山城談判的一些事情。

皇太極給明朝的書信中說:兩國遇到事情要互相派遣使者談判,明朝每年給清朝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清朝每年給明朝人參千斤,貂皮千張;如果有清朝的滿人、朝鮮人、漢人、蒙古人叛逃到貴國,要及時遣返,貴國的人員叛逃到我國也同樣遣返,兩國以寧遠雙樹堡(今興城雙樹鄉)中間土嶺為明朝界,以塔山為清朝界,而把中間連山城作為緩衝互市的地帶。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山海關大戰

從表面上看這算是一個平等的條約,而實際上皇太極把明朝內部的問題看得清清楚楚,把這個條約作為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的手段,準備入主中原。作為明朝一方則是將這個條約當成了延緩滅亡的良機,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哪知道兩年後,明王朝被李自成滅亡,多爾袞帶領滿清八旗兵繞過寧遠城攻進山海關進入了北京城,而連山城作為兩國緩衝地帶的諾言就成為了歷史泡影。

錦西(葫蘆島)建城發展史話(一)

滿清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