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還原諸葛亮軍事才能

深度還原諸葛亮軍事才能

羽扇綸巾,火燒博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築壇借東風,深入不毛,七擒七縱孟獲,撫琴空城退仲達,上可觀天文,下可察地理,無所不能。這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但是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呢?他那神出鬼沒的用兵之法是否真實存在呢?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並不只是一個軍隊跟另外一個軍隊簡單地在特定的戰場上的生死決戰。戰爭是一個國家戰略上的一個部分,戰爭的正確以否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所以戰爭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體現。

蜀國的對手是魏國,我們對比一下雙方國家實力。蜀國只佔了益州一個州,魏國有九州,可想而知,國土相差很遠。法正迎劉備入蜀的時候提到益州有百萬戶口,後來劉備為報關羽被東吳所殺之仇,重兵出征,火燒連營而傷亡慘重,所以舉全國之兵力絕不過十萬。魏國九州,人口大概在四百萬左右,若以相同比例計算也是可以拿出三十多萬兵力。兵制上,蜀國處四川盤地,屬南方盤地,並不盛產馬匹這種重要的戰略物資。魏國位於北方,盛產馬匹,北方人士習於馬戰。這對於魏國在北方平原地帶作戰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為何東吳一過長江就會被曹魏胖揍的原因之一。政局方面,蜀魏都處於平穩時期雙方並無大差別。人才上,蜀國人才嚴重老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五虎上將只剩下了趙雲一人,第一次北伐後的一年趙雲也老逝。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前的表奏是這樣的:“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皆數十年之內,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當何以圖敵!”可見,劉備多年集合的精銳將領和戰騎老化嚴重並死去,但是並沒有得到新鮮的血液來補充。魏國方面人才輩出,這和曹操一直以來重視人才有關,建立太學,陳群創造性的推出一個九品中正的人才推舉制度,北方是中原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本身就是人才聚集之地,所以人才方面魏國是遠勝蜀國的。綜合上述,魏國實力遠勝蜀國。

蜀國偏安一隅,自此永世長存嗎?法正當初給劉備的建議是這樣的:“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這是法正勸劉備出兵漢中時說的話。就是要佔用全川之境,持守要害之處,觀曹魏之隙而出兵,起碼可以守家,好點可以佔用雍涼二州,最好可以滅魏扶正漢室。但是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並無隙可尋,政局四平八穩,怎麼辦呢?有一個例子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魏文帝曹丕想征伐東吳,辛毗認為不可,曹丕說:“如卿意,更當以虜遺子孫邪?”,辛毗說:“昔周文王以紂遺武王,惟知時也。”曹丕認為要解決了東吳,難道要把這個問題留給子孫來處理嗎?辛毗說周文王把討伐商紂王這件事留給了周武王處理,這就是識時呀。

諸葛亮知道曹魏之強嗎?當然知道。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上表曰:“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當知臣伐賊,才弱敵強;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雖然知道曹魏很強,但是,坐而等死,不如起而伐之。這就是諸葛所想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亦是不知時。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國家戰略上已無必勝之道,先敗後戰,將就戰事悲劇收場。

諸葛亮的第一次正式的戰事應該算是征伐孟獲。史書在赤壁之戰中並未記錄過諸葛亮如何調兵打仗之類的,徵孟獲史書也存在的爭議在於是否真有七擒七縱,《三國志》作者陳壽是出了名簡略,《三國志》並未記錄,司馬光認為有。筆者認為大機率有,原因在於蠻夷被征服後,直到諸葛亮去世再也沒有造反過,真正心服,這也真正應了諸葛亮出征前定的戰略,攻心為上,“服其心而已”。由這個結果反推回來,大機率有之。史書並未詳細記錄這個過程,但是這一戰可以看出,諸葛亮這次軍事行動是成功的,真正令人心服是很難的,人都自以為是,彼為非。結合蠻夷本身就是鬆散地組織,作戰能力不算強,但是做到往後一直平定的效果,這次諸葛亮軍事能力體現是“高明”。

諸葛亮往後的軍事行動都是北伐了。蜀國與魏國交界之處都是高山峻嶺,曹操說過:“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南鄭就是漢中之地,曹操說簡直天獄,中間的斜谷道處直是五百多里的石洞,後來李白說的“蜀道難,難以上青天”,這就是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諸葛亮在漢中時魏明帝曹睿想要攻打他,孫資是這樣說的:“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及轉運、鎮守南方四州,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有所興。費力廣大。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意思就是要打要用十五六萬的人,還沒有計算那些其他的兵役,開銷巨大,並且攻的一方兵力要守的一方一倍才行。最後曹睿放棄了。反過來,諸葛亮要出去攻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要更多的兵力更多的糧草。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是這樣部署的:以趙雲鄧芝為疑兵據箕谷,諸葛亮親率大軍攻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皆反叛魏投諸葛亮,曹睿親征,以曹真據郿,張郃將步騎五萬,西拒諸葛亮。諸葛亮

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馬謖督軍在前,駐守街亭,以高詳屯柳城。馬謖舍水上山,被張郃斷了汲水之道,蜀軍大亂,被張郃大敗。高詳也被郭淮擊敗,趙雲本就是輕兵作疑兵,被曹真所守,諸葛亮見失去前進根據地就撤兵回漢中。

這一次諸葛亮最大的失敗之處在於用將不當。棄魏延等勇將不用,而使用馬謖誇誇其談之徒,事後諸葛亮想起劉備當初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後悔不已。魏延出發前獻計,欲親率精兵五千,帶糧五千,由子午道向北,十日可達長安,夏侯楙必定逃走,開啟橫門的穀倉以資軍糧,然後諸葛亮出斜谷會合,這樣可以一舉佔領咸陽以西。諸葛亮以為這樣做太冒險,不同意。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也是如此,諸葛亮可謂欠缺奇謀。

魏將三人全系將才並非庸才。曹真,“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曹真可是射過老虎勇猛出道,曹操讓帶領虎豹騎,這是曹操手下最精銳的騎兵,曹真帶兵“與將士同勞苦,軍賞不足,輒以家財班賜,士卒皆願為用。”張郃早已是天下聞名的名將,“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是《三國志》裡面的一段描述。郭淮是後來都督雍涼二州軍事之人,方策精詳,不是一般人。

敵人兵強猛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體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乏新可陳。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引兵出散關,圍陳倉,但是曹真早已猜到諸葛亮必再出兵,上次在祁山受阻,下次極有可能出陳倉,令郝昭、王生守陳倉,做好防備。諸葛亮見攻不克,派郝昭同鄉靳詳勸降,失敗而歸。諸葛亮想陳倉只有千餘人,本方有數萬人,陳倉援兵未至,就強攻陳倉,用盡衝車、雲梯、井闌等方法,晝夜相攻二十多天,都無法攻破陳倉,結果糧盡而退兵。魏將王雙追擊,諸葛亮擊殺王雙。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使陳戒攻擊武都、陰平,郭淮帶兵來救,諸葛亮建威出兵攻佔了武都、陰平歸來。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率軍圍祁山,此時的曹真重病,曹睿令司馬懿屯長安,督張郃、戴陵、郭淮等抵禦諸葛亮。司馬懿令費曜、戴陵留四千精兵守上邽,其他人馬西救祁山。諸葛亮分兵攻祁山,自己親自在上邽跟司馬懿對壘。郭淮想攻擊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擊敗了。司馬懿收兵,依據險要,不出。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好退回。

司馬懿一直跟著諸葛亮後面,到了滷城後,諸將受不了,都要請求出戰,但是司馬懿都不同意。到了五月,司馬懿親率大軍出擊,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迎擊,大敗魏軍,司馬懿只好再退回自己營地。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擊,中了埋伏被箭射中右膝,後來死去。

公元234年,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親率十萬大軍由斜谷至郿,在渭水南面駐軍,司馬懿渡過渭水,背靠水跟諸葛亮對壘。諸葛亮向西屯五丈原,郭淮認為諸葛亮必爭北原,隔斷隴道,擊敗漢兵搶先佔據北原。經過上一次的虧後,司馬懿堅決不出兵,只是據陣防守。諸葛亮認為每次失敗的原因都是糧草不繼,就分兵屯田,作為一個長久的根據地。諸葛亮跟司馬懿對陣了一百多天,司馬懿任由諸葛亮如何挑釁都不出,最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兵退軍後,司馬懿到諸葛亮留下的營壘中觀察,感嘆:“天下奇才也”。

總結諸葛亮所有的北伐的戰鬥,所有主動出擊跟諸葛亮硬碰,都會被諸葛亮所擊敗,所有諸葛亮退軍過程中追擊諸葛亮的也會被擊敗,王雙和張郃都是中諸葛亮退軍過程中中了埋伏而死掉的。司馬懿觀察諸葛亮的營壘所發出的驚歎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兩軍對壘的行軍佈陣可謂一流,所以諸葛亮在防守過程中從未被人擊敗可見一斑。而兩軍同時出擊的情況下,也會被諸葛亮擊敗,可見諸葛亮功力。但是諸葛亮沒有辦法擊破司馬懿的營壘,為何?司馬懿本身兵馬多於諸葛亮,正所謂攻者倍,守者半。所以諸葛亮是很難攻破的。諸葛亮唯一一次攻城戰,圍攻陳倉,雖對方有所防備,但是十倍於對方兵力也沒有辦法攻下,可見諸葛亮也是不善攻城戰。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縱觀諸葛亮所有的戰略佈局,從未有奇兵出現,只有兩軍大軍正面對抗。或者跟諸葛亮的性格有關,謹慎的性格,兵力不佔優,而不敢分奇兵?諸葛亮的用兵可以達到“其徐如林,不動如山”,但是還沒有達到“其疾如風,侵掠如火,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諸葛亮的北伐在國家強弱對比懸殊,本身就決定了他不會成功的,如果他真的可以成功,那麼可以直接封神。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沒有大敗而歸,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最後,陳壽的總結的確恰如其分:“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