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體電路產業的“長三角力量”,特別點名上海、合肥和無錫

發展自主可控的積體電路產業技術是解決晶片“卡脖子”的關鍵,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構成,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四個積體電路產業集聚區,分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以深圳為中心的大灣區和以武漢、成都、西安為代表的中西部區域。其中,長三角的積體電路產業規模更是佔據了全國的大半壁江山。

長三角的積體電路產業,在全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大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更擔負起了解決“卡脖子”的使命。蘇、浙、滬、皖四地準確把握了產業發展趨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特別點名上海、合肥和無錫,當然長三角的其他城市做的也不錯。

一、

長三角的上海龍頭效應

上海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起步於1958年上海元件五廠、上海電子管廠和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相繼成立,經過從無到有的60多年發展,上海積體電路產業已形成了集設計、製造、封測、材料、裝備及其他配套、服務於一體的完整積體電路產業鏈,是國內積體電路產業鏈相對最為完整,也是產業結構最均衡的城市。2020年上海積體電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71。33億元,同比增長21。37%。其中,設計業實現銷售收入954。15億元,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 467。18億元,封裝測試業實現銷售收入430。9億元,裝備材料業實現銷售收入219。1億元。

在企業方面,上海集聚了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中微公司、華大半導體、紫光展銳、上海微電子裝備、盛美半導體等多家知名企業;在設計領域,上海的研發能力已達到7奈米,其中紫光展銳在全球手機晶片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在製造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的年銷售額在國內位居前兩位,28奈米先進工藝已量產,14奈米工藝研發基本完成。

積體電路產業的“長三角力量”,特別點名上海、合肥和無錫

二、

先行地無錫的歷史底蘊

無錫積體電路產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從“作坊式”生產到工業大生產的發祥地,是國內積體電路產業的“第一軍團”。全市積體電路企業約300家,規模以上積體電路企業129家。其中,設計企業48家、晶圓製造企業6家、封裝測試企業41家、配套支撐企業40家,從業人員5萬餘人。已經形成了包括設計、製造、封測、配套材料、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2020年全市積體電路產業營收1350億元,同比增長15%,在國內各主要城市排名中,無錫積體電路產銷規模位居江蘇各城市之首,在長三角僅次於上海市,位列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6日,工業和資訊化部批覆組建國家積體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是無錫市第一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也是江蘇省首個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領域國家創新中心。目前無錫已經聚集了包括SK海力士、無錫華虹、海辰半導體等一批大型晶圓製造專案;中芯長電、英飛凌等封裝專案和中環大矽片等材料專案;在科創板的助力下,無錫一批科創型企業:卓勝微電子、芯朋微電子、新潔能、力芯微電子以及華潤微,先後在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用市場化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需求。

積體電路產業的“長三角力量”,特別點名上海、合肥和無錫

三、

後起之秀合肥厚積薄發

作為國內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最快、成效顯著的城市之一,合肥起步即加速,投資長鑫,引進晶合,後面都有“風投之城”合肥的力量。合肥獲批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叢集,是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列為積體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之一。在中國大陸城市積體電路競爭力排行榜前10強中,位居長三角第三名。

全市已擁有積體電路企業近300家,從業人員超過2。3萬人,初步形成了研發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裝置材料、第三方服務平臺等全產業鏈格局。合肥圍繞“卡脖子”領域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長鑫儲存是我國第一家投入量產的DRAM晶片設計製造一體化企業,成功打破美日韓壟斷;雲塔科技5G寬頻濾波器晶片國際領先;芯碁微裝雙檯面鐳射直接成像裝置打破國外高階裝置壟斷;中電科38所“魂芯二號A”產品單核效能超過當前國際市場上同類晶片效能4倍;合肥積體電路產業正成為國家隊中一隻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積體電路產業的“長三角力量”,特別點名上海、合肥和無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