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上半年IPO總結:52家企業擬募資超600億元,24家企業仍在排隊

汽車產業上半年IPO總結:52家企業擬募資超600億元,24家企業仍在排隊

集微網訊息,Wind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資企業全球市場共完成IPO上市316起(按上市日期),數量較2020年同期增加140起。其中,二季度IPO上市171起,較一季度增加26起;首發募資規模合計約4323。12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79。35%。其中,二季度募資規模2179。47億元。

從整體上市募資情況來看,全球市場在IPO程序提速,其中國內市場貢獻極大。國內IPO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215家企業在A股上會,其中203家過會,IPO透過率為94。4%;5家被暫緩審議;7家被否。另外,有6家公司在上會前因主動撤材料或有相關事項需進一步稽核被取消稽核。

由此不難看出,自國內推進註冊制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優質企業陸續開啟IPO程序,作為優質賽道之一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資本助力下,產業鏈企業順勢而起。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熱潮大增。據wind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有52家汽車產業鏈相關公司衝擊A股IPO中,擬募資總額超600億元,為622。87億元。其中,26家在今年上半年順利上市,目前除去終止IPO的2家,仍有24家在排隊。

26家上市企業總募資184億元

據wind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汽車產業鏈共有26家相關公司成功上市。具體如下表所示。

汽車產業上半年IPO總結:52家企業擬募資超600億元,24家企業仍在排隊

從上市時間點來看,Q1成功上市的企業有13家,Q2有13家,整體來看,上半年保持穩步推進上市的節奏。

從上市板塊來看,在註冊制下,有20家公司選擇在“雙創”上市。菱電電控、銀河微電、久聯科技、萊爾科技、四方光電、騰景科技、生益電子等7家企業選擇科創板上市;德邁仕、格林精密、超捷股份、寧波方正、肇民科技、津榮天宇、東箭科技、恆帥股份、博俊科技等13家企業在創業板上市,英利汽車、嶸泰股份等其餘6家則在上證主機板上市。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

車用晶片、電控、PCB等電子相關的企業更偏向於在科創板上市、 而精密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更多的是集中在創業板。

從募資金額來看,26家企業擬募資資金200。73億元,實際募資171。13億元。以實際募得資金來看,達瑞電子募資金額高達21。93億元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生益電子、博碩科技、菱電電控、肇民科技、榕泰股份、秋田微、格林精密,募資金額分別為20。66億元、15。04億元、9。73億元、8。57億元、8。14億元、44億元和7。10億元。

募資金額超過5億元的企業還有綠田機械(5。96億元)、無錫振華(5。61億元)、超捷股份(5。21億元)。

24家企業仍在排隊,未來或有更多產業鏈企業IPO

據wind統計結果顯示,除了已經成功上市的企業以及終止IPO的2家企業之外,另有24家汽車產業鏈企業仍在排隊(包括從受理到上市前的各階段),將陸續登陸A股市場。

汽車產業上半年IPO總結:52家企業擬募資超600億元,24家企業仍在排隊

從受理時間點來看,大部分企業集中在Q2獲受理,Q1受理的企業較少,整體來看,這與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等新規接連落地以及控制企業IPO排隊節奏有很大關聯,因此Q1獲得受理的汽車產業鏈的企業較少。

從企業選擇上市板塊來看,“雙創”仍是主流。奉天電子、敏實集團、精進電動、吉利汽車等4家企業選擇科創板上市;BYD半導、豪恩汽電、錫南科技、溯聯股份、博大科工、金鐘股份、東利機械、正強股份等15家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晉拓科技、友升鋁業等4家選擇在上證主機板上市,銘科、正和、多利等3家選擇在深證主機板上市。

與已上市的企業情況不同,在排除掉吉利汽車和大運汽車兩家已終止的企業,仍在排隊IPO的24家企業中,深證板塊(含創業板、深證主機板)的企業多達17家,且大部分集中在6月份受理。

從募資金額來看,27家企業擬募資資金高達422。14億元,其中吉利汽車一家募資金額高達200億元,佔了近一半的募資金額。緊隨其後的是敏實集團、BYD半導、精進電動、多利股份、正和股份、友升鋁業、黎明智造,其募資金額分別為65億元、26。86億元、20億元、11。54億元、9億元、6。33億元、6。29億元。

總的來說,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漸從萌芽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電動車需求強勁有目共睹,隨著電動車在市場上滲透率的提升,這條賽道將湧現出更多優質企業,行業成長性提升整體估值,在這種正反饋的作用下,將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到這場汽車工業百年變革中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有實力的企業藉助資本市場力量擴張。

”某投行相關人士表示。

誠然,在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的發展期,無論高新企業對於資本市場的嚮往或是資本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肯定都愈演愈烈,從已在IPO排隊和已開啟上市輔導的企業來看,今年國內將有更多的汽車產業鏈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而企業獲得融資也將進一步推動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校對/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