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導語: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

朝代

,一共統治了267年,可以說是封建統治歷史比較長久的朝代。最早由努爾哈赤建立

後金

,傳位皇太極正式建立大清

政權

,直到最後一代皇帝溥儀結束統治歷史。由建國到興盛再到走向滅亡,共經歷了12位皇帝。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大清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就是“康乾

盛世

”。康熙帝開創了清朝盛世的繁榮局面,到乾隆帝時達到了鼎盛的狀態。康熙帝8歲從

順治

帝手中接過皇權的接力棒,在四位

輔政

大臣的輔佐下,14歲開始親政,16歲擒鰲拜,後平藩王,徵葛爾丹,都充分顯示出他在統治上的

出色

天賦。

評價一個王朝是否

鼎盛

,更多地應從經濟發展上來評價,要從當時的國庫存銀看,要從當時百姓的富裕程度看。那麼在

康熙

時國庫情況如何呢?他們一代往下一代

傳位

時,又留給下一任皇帝多少錢呢?

康熙帝剛從順治手中接過大清時,大清正在

爬坡

的階段,經過他一系列地

勵精圖治

、大刀闊斧,一步步走向繁榮。但他做得每一步也都耗費了大量的銀錢,再加上康熙晚年,精力

有限

,已無暇顧及那麼多的政事,導致了國庫不足及後來讓朝廷元氣大傷的“

九子奪嫡

”。到雍正帝即位時,國庫僅有庫銀

2716

萬兩。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雍正帝即位後,國家統治趨於

安定

,也無需他再開疆闊土。雍正帝將全部精力用在怎麼發展國家經濟,讓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

富裕

。在經濟方面 ,他制定一系列地政策,

開源節流

讓百姓生活富足;在政治方面,他加強

吏治

管理,加大懲治貪官力度,讓吏治風清氣正。一系列地改革後,使國庫充盈不少,經濟也愈加

繁榮

到乾隆皇帝接班時,雍正帝給他留下了

3453

萬兩的庫銀,也就是說咱們克勤克儉的

雍正

帝在位的13年,去除吃喝用度,一共還攢了737萬兩。平均一算一年也是攢了將近

57

萬兩,能攢下這麼多,也真的是省吃度儉了。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乾隆帝24歲時登上皇位,接手3453萬兩

庫銀

後,開創了大清王朝最為鼎盛繁榮的局面。五次下召免徵天下錢糧,就相當於現在五次

免稅

,免稅期間幹什麼也不用

交稅

,三次免徵八個省份的糧供,在當時的封建王朝可謂空前絕後,真的是

大手筆

啦!而且這期間,國庫也一直保持充盈的狀態,很長一段時間庫銀都保持在萬兩以上。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但大家也都知道“否極泰來”、“盛極必衰”。

乾隆

統治最繁盛時期,財政收入最高時達到了八千萬兩,全國

開墾

可用的土地面積達到約八億畝,總人口數量達到近三億人,可以說是鼎盛一時。在這種

極盛

的狀態下,國家的發展下一步必將走向衰落,這是歷史發展的

必然

乾隆統治中期,

腐敗之

風漸漸興盛起來,開始喜歡聽那些阿諛奉承之言,尤其是當和珅在他身邊時。乾隆開始

大興土木

,修建圓明園;四處遊歷,曾

六下江南

,所到之處地方都是隆重接待,各地方在接待規格上也都互相攀比;為聖母皇太后大

辦壽宴

,自己生日時又舉辦千叟宴,所有這些花費都是從百姓身上

搜刮

而來。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乾隆後期開始

閉關瑣國

,外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國內還在自己“地大物博”的固步自封的夢裡。一邊是停步不前,一邊是

奢靡腐敗

,讓國家表面看起來一片

詳和

,其實已經是風雨飄搖、水深火熱。以至於嘉慶等幾位皇帝接手後,一直努力維持也

無力迴天

在乾隆當“太上皇”的幾年裡,他也一直不肯放權,

嘉慶

皇帝空有虛名,只能小心翼翼地站在

一邊

,聽侯乾隆皇帝的吩咐沒有實權。甚至一度,和珅的權力都比嘉慶大,嘉慶時不時地還得看看和珅的

臉色

。所以也就是嘉慶上位後,第一個就除掉了

和珅

,也是為國家清除了一個大駐蟲。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到乾隆皇帝去世後,嘉慶才真的有了

實權

,處死了和珅,抄沒了和珅的家產,獲得白銀

十多億

兩,比皇帝的國庫庫存還要多。但這並沒有改變嘉慶皇帝的日子,他的日子還是過得

緊緊巴巴

康熙給雍正留一千萬,雍正給乾隆留三千萬,那乾隆給嘉慶留了多少

治理河工、安撫暴亂、鎮壓起義,這些都讓嘉慶皇帝的統治

捉襟見肘

。雖然嘉慶也是努力經營,但終究沒有收拾好清朝這個日漸腐敗的

爛攤子

,使清朝的統治一步步走向衰敗。乾隆皇帝留給多少

已經不重要,因為多少也銀兩也撫平不了清政府統治表面風平浪靜下的

激流暗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