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朝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

“這是中國每個讀書人心中所想,在科舉制之前,這是讀書人難以實現的夢。而在科舉制之後,越來越多的

平民得以有機會實現階層躍升

對於平民階層而言,做官意味著實現階層飛躍;對於帝王而言,擁有賢能之士是王朝的根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需要

一定的人才來作為朝代發展的基石

科舉制在隋朝建立,更是完備於宋朝,最終強化於明,結束於清。儘管這制度在如今看來

仍舊有許多不合理性

,但是在當時已然是一個非常大的飛躍了。也正是科舉制度

改變了無數寒門學子的命運

,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步入仕途。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一、科舉之前

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然形成了一套選官制度,這時

最注重的是人們的出身,也就是實行世卿世祿制

。在那時候,對於人們之間的等級是非常注重的,而一再強調等級,更

凸顯人們之間地位的懸殊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

士族階層的興起

,讀書人變得越來越多,這些布衣傾向於被王所招攬,成為他們的門客。

秦朝最初實行軍功爵制

,也招攬了一批人才。但隨著天下一統,這個制度已然需要改變。但秦始皇並未頒行新的制度,由於秦朝的不變,造成了大秦帝國的滅亡。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到了漢朝,劉邦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

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計

。在陸賈的建議下,他

推行察舉制

,透過鄉間層層選拔來找仁孝之人。漢朝以孝治天下,後來將儒學確立為正統,

察舉的資格被上層所把控,逐漸的開始形成“累世公卿

”。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魏晉世族社會的形成就來源於漢代的察舉制

。在這一時期,他們以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注重的是每個人的門第。尤其是曹丕代漢稱帝之後,更是

把家世與官位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隨著時間的流逝,九品中正制在最初發揮出來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微弱。與此同時,弊端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更是造成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的現象。

隨著侯景之亂,當時最為顯赫的王謝兩個家族遭到殘忍屠殺。與此同時,

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逐漸被北方關隴集團所代替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二、科舉之後

魏晉南北朝之後,

世族逐漸衰落

,皇帝多由寒門出身,寒門逐漸掌控了機要。在隋文帝統一南北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是他初創科舉制。自此之後,

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法

1、奠定期:唐代

唐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隋朝的科舉制度

,最重要的是明經、進士兩科。那些世族子弟因為有著經學傳家的優勢,所以在中唐以後多以明經科入仕,尤其是以山東舊族為主的一部分官員,再後來更是形成了“李黨”。那些寒門出身的子弟也是自成一派,就此形成了“牛黨”,而這就

是“牛李黨爭”的背景

在唐朝的時候,考試之前,攀緣關係的行徑時有發生,而這

極大地降低了考試的公平性

。等到了宋朝,才是科舉制度真正完善的時期。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2、成熟期:宋朝

宋朝的科舉制度非常公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

得益於宋太祖的“重文輕武”

。在錄用考生的時候,宋朝採取的是

彌封、謄錄

,也就是說由書吏重新抄寫試卷,再也不可能透過自己或者是記號來給考生和考官有互通訊息的機會了。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3、僵化期:明清八股取士

元朝並不重視科舉,所以筆者在這裡並無贅述的必要。但朱元璋也發現了這一點,更是將元朝的滅亡歸咎於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

多次舉行鄉試、會試,招攬了無數人才。

不過,明清科舉卻有一個最為令人詬病的地方,那就是八股文取士。

有學問的人不一定能夠寫一手好八股,而會八股之人也未必全是投機取巧之士

。但是憑藉八股文寫的好壞來選拔人才著實是不合情理的,這也造成了當時人們覺得能夠“高中”更多的講求命格,講求運氣、看風水,而憑藉自己努力讀書,也只能放在第五位了。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帝王攬天下英才,方成自身基業

總結:

也許對於一個制度來說,

歷經百世早晚會有衰竭的時候

,畢竟人們會

因為一己私慾而破壞制度

。但是科舉制度在推行的過程中,確實為無數帝王招攬過人才,也

成為了很多平民階級躍升的臺階

在這千百年的制度演變過程中

難免會有汙點

,為那一己私利而進行利益輸送者更是不在少數。但作為一項制度,能夠起到選拔官吏的作用已然是十分不易的了,我們應該

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這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