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雖然明朝建立當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就已經蕩平中原,將元順帝趕到了大漠以北,由他取而代之成為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地處西南一隅的雲南一帶,依然處於元梁王的據守控制之下,臣屬蒙古“北元”政權,那梁王憑藉邊疆山高皇帝遠和苦心經營雲南百年的根基實力,根本不把年輕的明朝放在眼裡,繼續與其他地區的元朝殘餘勢力遙相呼應。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當時雲南的主要蒙元勢力,有蒙古政權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國王后裔——土酋段氏總管段明。梁王,以昆明為統治中心,大理段氏,控制著滇西一帶,都聽從北元指令,但相互處於半聯合半獨立狀態,為了既得利益,段氏總管與梁王政權之間還不時發生糾紛甚至武裝衝突。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朱元璋也想征服雲南,只是雲南版圖問題過於棘手。西南夷地區,自從秦漢時期便一直讓中原王朝感到進退兩難——秦時的所謂羈縻與封疆置吏,實際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一紙空文,政權仍由土著人所掌控左右;漢習樓船,無異於“紙上談兵”,結局是不了了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堪稱精明絕頂,對待雲南問題最後還是以夷治夷;唐代貌似強盛,可幾十萬唐朝大軍揮戈雲南,竟然幾次血灑西洱河畔,敗北於南詔國。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不僅留下幾處“唐代將士萬人冢”,還害得白居易為之傷感,揮毫寫下一首哀婉如泣的《徵蠻朝歌》;於是,宋太祖思前想後,只好“忍痛揮玉斧,劃雲南為徼外”;到了元代初年,忽必烈雄才大略、勇謀兼施,不僅掃平中原,進軍歐亞,而且親自出徵雲南,坐鎮指揮,也在付出了犧牲將士十萬人,損失戰馬四十萬匹的巨大代價之後,才破了大理國,將其收歸蒙元版圖,改大理國為雲南行省!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對明朝而言,要攻克雲南,除開要去面對駐滇幾十萬元軍,交通落後,叢山峻嶺阻擋,大軍人生地不熟,行動困難等不利因素,還要對付遍佈全滇各地的土酋部落。這些部落擁有自己的武裝,長期佔山為王,人熟地熟,既相互吞併又聯合抵抗外部勢力,就像山上的野火一樣,將這裡撲滅,那裡又起火,防不勝防!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故朱元璋經過幾年的考慮,一直猶豫不決,認為“雲南僻遠,不宜煩兵”。為此,明太祖曾經先後七次派出使臣前往滇地召諭梁王,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然而,梁王自恃僻遠,明朝無奈其何,不僅拒不歸順,反而羞辱並幾次殺害明朝使臣。朱元璋政治招降,和平統一雲南策略失敗,一怒之下只得採取最後的一招,以武力征討:“雲南自

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遺孽把匝刺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這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間的事,距離明太祖南京稱帝已經有十三個年頭,此時的大明王朝兵強馬壯,地位鞏固,平定雲南的時機日漸成熟。條萊垍頭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日,朱元璋下詔,調集各路大軍聚集京城聽命。明太祖擇定吉日,親自在故宮之外,一個叫做柳樹灣高石坎的大軍營檢閱部隊,設壇飲酒,為將士們壯行。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隨後,拜能征善戰的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帥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南京(柳樹灣高石坎)連夜出發,挺進雲南。臨行前,朱元璋放心不下,根據西南軍事地理形勢,親自制定進軍戰略:“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併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兵向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搗雲南。彼此牽制,使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餘部落,可遣使詔諭,不煩兵而下矣。”明大軍離開南京城,先乘大船從長江水路循江而上,穿過八百里洞庭湖,從武陵下岸踏上陸路,再沿著東行大道(通京大道)過湘西、進貴州,經過雄峙在滇、黔交界處的勝境關,行程近萬里。百日後的十二月,一個北風呼嘯的日子,明軍主力順利抵達雲南曲靖。明代雲南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白石江戰役隨之爆發!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曲靖,是中原進入雲南的必經之地。白石江,是南盤江的一條支流,江面寬闊,水勢洶湧,全長30裡,由東向西迥護著曲靖壩子的南北兩翼,成為曲靖北部一道天然屏障。白石江一帶的地形,南,北,西三面皆為山巒丘陵,東面是雲南第四大盆地平壩——曲靖壩子。

得知明軍逼近曲靖,元梁王急忙派遣大臣司徒平章達裡麻統帥精兵十萬,駐紮於曲靖城北郊白石江南岸一帶迎戰來犯之敵。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當明軍主力抵達距離白石江十餘里的時候,寬闊的江面上突然騰起大霧,濃霧像棉團雪球似的先在江面上滾動擴散,然後,飄上江岸,越過樹叢,在廣闊的田野上迅速泛開,頓時天地間一片迷濛,數米之外看不清東西。明軍大喜,趁著有大霧掩護,偃旗息鼓悄悄潛入白石江北岸佈陣。忽然之間,一聲號令,江北沿線金鼓齊鳴,喊聲震天,似有千軍萬馬殺來!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元軍主帥達裡麻毫無防備,手忙腳亂,連忙下令倉惶應戰。久經沙場的藍玉一面令全軍鳴金擊鼓,作渡江之勢,一面派出部分善遊的勇士“將旗幟徵鼓,從上流先渡,循山而出其陣後,吹銅角以張聲勢,于山林深谷間,樹旗幟為疑兵”。元軍果然中計,急令後軍調整為前軍禦敵。主帥傅友德乘勢“麾兵進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天覆地。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戰罷數合,(沐)英縱鐵騎搗其中堅,敵眾披靡,遂而大敗,生擒了達裡麻,俘其兵眾萬計!”《明太祖實錄》裡這一段精彩的描述就是白石江戰役的真實寫照。白石江戰役是明朝在雲南境內的第一大戰役,江岸立有明軍戰功碑,戰役留下的遺址沿白石江邊比比皆是。萊垍頭條

白石江戰役,屍骨成山,血流成河,元梁王大半軍事主力損失殆盡。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曲靖為雲南東部門戶,水陸交通要道,明軍佔領了曲靖,等於扼住了雲南的噤喉,打開了進入雲南的大門。打掃白石江戰場之後,明軍一鼓作氣,分主力大軍為二:一部由藍玉、沐英率領,直撲省府昆明,直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老巢;一部由傅友德親率,揮師北向烏撒,以策應另一支明軍。二十二日,梁王獲悉達裡麻兵敗曲靖,匆匆逃往滇池邊晉寧州。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明軍步步逼進,梁王深知昆明難保,元政權命在旦夕,灑淚話別眾臣之後,率領家眷嬪妃百餘親信去往滇池島上,投水殉國!二十三日,藍玉、沐英率師進逼昆明郊區,元右丞觀甫保出降,明軍不費一兵一卒,佔領昆明。之後,藍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興率兵二萬人,繼續南下攻克臨安府(通海、河西、建水)諸地。萊垍頭條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在通河壩子與新興州(玉溪)交界處,有一個叫做曲陀關的地方。史載:“曲陀關,又名萬松營,元號休臘部,在河西縣北二十里,東瞰通海,南抵桃園,西依習峨(峨山),北接江川。山勢峭拔,自陸至頂二十里。其頂平衍,中有甘泉三十八穴,四百條崗環抱,茂林蔥翠,南望山光水色,其勝無比……其陽頗平,其陰甚險,皆重要關隘,通道。元、明皆建設……”。曲陀關,海拔2200米,雄峻險奇,地勢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地處新興(玉溪)、峨山、河西(通海)、江川四縣交界處,外形似一把大交椅,威武地恃立在通河壩子西北角,三座山巒環抱著一大塊平地。其當陽一面,開闊平坦,可以容納千軍萬馬駐紮,背陰一面,卻陡峭無比,如同刀削一般,莫說行走,攀援都不行。當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大軍平滇、滅大理國,其間忽必烈曾經駐蹕這裡。隨後,元蒙政權在昆明設雲南行省、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在通海(河西)設臨安路。不久,出於平叛和對緬甸、交趾(越南)之對外軍事防務需要,在曲陀關設立行省之下、路府之上,監管滇中、滇東、滇南片區軍民動向的“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統領滇中、東、南大片屬地。緊接著,晉陝“一十五翼”十萬大軍又奉命從陝西西安府開拔入滇,到此鎮守曲陀關。這些從江、浙、晉、陝諸省緊急徵調而來的農家子弟兵,被合編為宿衛、哨衛、護衛、後衛,分別駐守在曲陀關、大村、小村、琉璃山、杞麓山、韃靼營等地,並出師境外,參與占城國(西貢)戰事。曲陀關,既是蒙古政權都元帥府駐地和滇中重要關隘,又是進入臨安府的門戶。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昆明告破,明軍揮師南下途中,藍玉大軍主力在此遭遇攔截,與駐守在曲陀關都元帥府一帶的另一支元軍主力軍隊狹路相逢,發生了一場持續半個多月的八萬軍人生死大鏖戰。駐紮此地多年的元軍“一十五翼”五萬餘人在旃檀大元帥的親自指揮下,以雄峻險要的曲陀關作為天然屏障,與明軍展開對壘。元、明軍隊在此展開了拉鋸血戰,雙方死亡將士屍橫遍野。最終,元軍兵少將寡,失去後援,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右丞藍海牙被生俘,旃檀元帥自殺盡忠。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市肆輻輳,盛極一時”的元朝雲南軍事重鎮,最後一座強大的軍事堡壘——曲陀關都元帥府,在無情戰火的摧毀之下,瞬間被夷為一塊焦土平地,只留下滿山遍野的征戰將士遺體、一處處“燒人場”墳地冒出的青煙,還有少部分逃竄後倖存下來的蒙古兵士!

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段氏後院大理被明軍攻克,第十二世段氏總管段明束手就擒。僅僅半年之後,雲南江山易主,盡歸明朝。

明初的雲南是讓朱元璋頭疼的存在!

為開發西南,鞏固邊防,明太祖下令,在雲南省府昆明建立雲南都指揮使司和雲南布政使司,管理雲南軍政事務,著手處理接收雲南事宜——奉旨將蒙古梁王集團成員,梁王家眷、元蒙上層官員和大理段氏貴族頭領全部押解北方,交由朝廷處置;清掃元朝殘餘勢力和大理地方勢力,就地遣散並安置數十萬蒙古俘虜士兵;建立明朝新的政權機構;于軍事要衝地區設定衛所,屯兵戍守。之後,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傅友德、藍玉率部分徵南大軍班師回朝,留下沐英繼續鎮守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