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弘揚傳統文化,任重道遠。

因此,在本文的開頭,小美僅代表我自己,感謝所有為之付出過努力的當代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易中天、于丹、蒙曼、王立群、康震……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華夏文明是博大精深的,現代人去解讀它們,自然也是見仁見智,沒有誰能說自己百分百正確。

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因此,這些文化名人因一兩個論點而被批評,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能因此就說他們沒水平。相反,正是因為他們的嘗試解讀,才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古典文化。

帶著這種態度,本期小美要跟大家說的,是于丹教授對於一個名句的解讀。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但于丹卻因解讀它被質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01

于丹解讀《論語》,褒貶不一

于丹解讀《論語》水平如何?對這個問題,網友、專家們的觀點分歧挺大。

喜歡于丹的網友很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特別是在《百家講壇》的巔峰時期,于丹教授是妥妥的一個學術“超女”。不喜歡她的網友自然也不少,理由是認為她的很多觀點特別像“雞湯”,沒什麼學術實質。

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至於專家同行們,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教授認為,于丹應該是不懂《論語》為何物的。而南方一名姓謝的教授,則更是希望支援于丹的網友不要把廁所當客廳。

而據說是孔子後代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則認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大家完全沒必要對一個學者,過於苛求。

對於這個問題,小美個人的觀點更偏向於:存在即合理。曾經她能風靡一時,就說明其解讀本身是有一定過人之處的。

02

小瑕疵似乎不可避免

當然,話說多了後,小瑕疵似乎就不可避免了,給大家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中有這樣一段孔子與弟子的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這段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8個字的出處,它的字面意思是:子貢問師父,有什麼原則是自己需要終身踐行的。孔子說:那大概就是一個“恕”字吧!而後,孔子引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8字見解。

說實話,這8個字在中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意思無非就是說:你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了。

于丹自然是最贊成這種理解的,但她重點解釋了這個名句前的那個“恕”字,稱這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深層的意思。

她認為,“恕”是寬恕的意思。她講道:“我們老在那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地傷害了我,然後不斷在自我咀嚼中一次次再受傷害”。並由此闡明自己的觀點:咱們做人要懂得寬恕別人,放過別人,其實也就是放過自己。

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于丹關於“寬恕”的理解,當然是妥妥的正能量。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這樣的解讀放在子貢和孔子的這番對話裡,則說得顯然不是一回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寬恕,能有啥聯絡?

因此,對於她此番解讀,很多專家提出了不同意見。特別是一位名叫馬千里的作家,更是表示這完全是在瞎扯。

他指出,所謂“恕”在古代本就有兩種意思。“恕”是會意字,除了寬恕,還有一個意思為:如心。孔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

我們做人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問一問自己不喜歡什麼,並由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推斷出別人的喜好。這樣,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句,曾讓于丹被質疑,馬千里:這種錯很難被發現

事實上,在儒學的觀點裡:做人要懂得兩個字,一為“忠”,一為“恕”。忠表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成全別人的喜好。“恕”則相反。

03

馬千里表示:這種錯誤很難被發現

馬千里此次挑出于丹的問題,受到了大量網友的肯定,也讓于丹受到了質疑。

網友們指出,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這樣的小瑕疵。對此,馬千里表示:這種錯誤本身是很難被發現的。因為于丹講的內容單獨拿出來,都是正能量的解讀,看上去並沒什麼問題,只是沒有遵從《論語》本意而已。

小結:

一處小錯,不能否定於教授的整體水平。不過這也確實給所有解讀古典文化的專家們提了個醒:任何解讀都應該忠於原作,不能想當然。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