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一個三朝老臣,為何在晚年不受年輕皇帝乾隆待見呢?

張廷玉其人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雍正朝一路官運亨通深得重用,到了雍正六年進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等到雍正設立軍機處時又是張廷玉定製規程,從此軍機處開始分化內閣權力,實質上還是加強了君權。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廷玉定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等到雍正病重彌留之際又與鄂爾泰等人同為託孤大臣,一起輔佐乾隆,並且受雍正遺命死後配享太廟。

張廷玉一個三朝老臣,為何在晚年不受年輕皇帝乾隆待見呢?

有清一代生為大學士,死後配享太廟的漢臣唯張廷玉一人而已。乾隆即位之初是二十五歲,國家大事往往倚重張廷玉、鄂爾泰等顧命大臣,乾隆元年張廷玉主持編纂的明史修成,以此功勞並記前功封張廷玉為伯爵,此例開清朝文臣封伯爵的先河,可謂聖眷正隆。但是這烈火烹油的表象之下卻暗含危機,首先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確實對隱隱為顧命大臣領頭的鄂爾泰、張廷玉兩人相當倚重,並且期望透過兩人之間的制衡爭鬥進一步強化皇權。因為下面人都得越歡,便都要倚重皇帝,皇權就越穩。後來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病逝了,權力平衡被打破,這時張廷玉久經宦海也感覺到了皇帝態度的微妙,所以此後一直上表請辭,乾隆卻一直不批,不斷好言挽留。

張廷玉一個三朝老臣,為何在晚年不受年輕皇帝乾隆待見呢?

這個時候張廷玉急流勇退的做法是正確的,很懂乾隆的心思,乾隆的挽留多是基於情面,想把這個權力交接做得溫情脈脈。等到這對君臣拉鋸幾個回合後乾隆十四年冬天終於批准了張廷玉的請辭,按理到此張廷玉也算是安全著陸了吧。沒有想到就是這個當口出了簍子,張廷玉非常看重配享太廟的殊榮,居然怕辭職歸鄉死後乾隆皇帝不把雍正遺命當回事,上奏乾隆要一個死後能配享太廟的書面證明。乾隆那個氣啊,本來君臣相知的戲碼演來演去都快演完了,臨了這老小子來這麼一出,前面的戲不是白唱了。你是覺得我對你虛情假意還是覺得我是個不孝子不把老爹遺命當一回事?親制詩三章以賜,廷玉入謝,奏言:“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

張廷玉一個三朝老臣,為何在晚年不受年輕皇帝乾隆待見呢?

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上意不懌,然猶為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制詩示意,以明劉基乞休後仍配享為例。雖然心裡不高興,但是乾隆還是寫了手詔,這事本來也就到此結束了。結果第二天張廷玉居然沒有親自來謝恩,只是讓他兒子進宮了。這些乾隆的火氣收不住了,也不管什麼情面直接讓軍機處擬旨責問張廷玉。軍機大臣汪由敦出自張廷玉門下,立馬給張廷玉報信了,結果責罰的旨意還沒下達,張廷玉第二天跑過來承認錯誤了。乾隆想:好啊訊息夠靈通的軍機處裡還有你的眼線?揣摩了一輩子聖意的張廷玉這時昏招迭出,成功點爆了乾隆。最後張廷玉被追回了伯爵爵位,但是還是保留了死後配享太廟的待遇。

上以廷玉不親至,遂發怒,命降旨詰責。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謝,上責由敦漏言,降旨切責。其實這個時候張廷玉和乾隆的君臣情分已經盡了,乾隆一來要打壓前朝老臣建立新的權威中心,二來情感上確實不喜歡張廷玉。有用皇長子祭禮才結束便請求南歸和張廷玉姻親犯事為由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權利,並且追還了歷年御賜的物品。張廷玉晚景淒涼鬱鬱而終,死後乾隆還是遵世宗皇帝的遺囑將張廷玉配享太廟,給了一個諡號“文和”。這就很講究了,因為文和的諡號是配不上配享太廟的功績的。這就是明白地說給你進太廟是我尊重父皇遺命,你在我眼裡功績夠不上進太廟。

十五年二月,皇長子定安親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請南還,上愈怒,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廷玉,命自審應否配享。廷玉惶懼,疏請罷配享治罪。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學政編修朱荃坐罪,荃為廷玉姻家,嘗薦舉,上以責廷玉,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天威難測,伴君如伴虎,三朝老臣張廷玉最後還是被乾隆紮紮實實玩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