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與文化

鄉音與文化

五千年前的祥獸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有著各地的風俗習慣,說起話來口音也各不相同。好在寫出來的字大家都認識。

鄉音是一種地域文化。

生活在洞庭湖周邊的兩湖人說話的基調相近。

在同一座城市裡被江河阻隔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口音。武漢市被長江漢水分割成三個鎮,交通不太發達,人群少交流的時代,三鎮人的口音都有差別。武昌的孩子說踢毽子,漢口的伢說“踢毽多”,一條腿在另一條跳起來的腿後面踢起毽子,漢口孩子稱為“剪”,武昌孩子說是“跳”。武昌說黃豆,漢口說黃舵。住在江岸鐵路邊一帶河南人和武鋼的東北子弟說的武漢話都帶有明顯的異地尾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人與那一方人有著不同的鄉音。

少年生活的地方給他的終身烙印就是那一口鄉音。

人們口頭上常說的有文化與沒有文化,指的是人的與讀書識字相關的認知水準和自律意識。

在不同地理環境裡生活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和由此生長並延續下來的文化。文化是精神層面上有美學價值的衍生物。語言和器物都是文化的載體。

五千年前的文化,能夠在今天得以展現,除了考古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墓葬遺蹟這一類實物,顯性的地域性鄉音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展示。

被地理環境阻隔,生成各種囿於一隅的鄉音,證明文化被各自保留。

一個地域里人群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口音,證明文化發生過有效的交流,文化被融合。

在河北,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北部,這麼大一片區域裡,人群的口音何其相似,這是一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在黑龍江饒河小南山發現了距今8600年到距今9200年的玉器,其後數千年間紅山文化區域裡愛玉成風。近萬年來,崇尚玉器的文化基因,透過這一帶五千年前玉器造型的同一性和近現代人群口音的相近性得到顯現。

隨著農民工進城,隨著人群流動性增大,在遠離鄉土出生成長的孩子們聽得懂母語,會說一口當地話,他們的後代就長在哪裡說哪裡的話了。鄉音如同寫在戶口薄上的籍貫一樣嫋嫋。

源自地域的鄉音能經得起高速公路,高鐵,飛機多長時間的攪合,變成各地的普通話。

文化的交融同時在進行中。

鄉音與文化

玉器是無文字時代裡的重要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