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重要理論大全

社會工作重要理論大全

行為與環境理論 基本關係:

1、人們要適應環境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

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

4、人類能夠改變社會環境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非平衡性

埃裡克森的人類發展階段論 嬰兒期: 衝突:基本信任與不信任

0-1歲 任務:對周圍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重要聯絡人:照護者

美德:希望

幼兒期: 衝突:自主羞怯與懷疑

1-3歲 任務:在懷疑和羞怯中發展獨立性 重要聯絡人:父母

美德:意志力

兒童早期:衝突:衝動與內疚

3-6歲 任務:不斷嘗試新事物,克服內疚,建立自信心 重要聯絡人:家庭

美德:目的

兒童中期:衝突:勤奮與自卑

6-12歲 任務:學習重要的知識,技能和生存技巧,

勤奮感超越自卑感 重要聯絡人:學校和同伴

美德:能力

青少年期:衝突: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

12-20歲 任務:發展自我同一性(是自我發展最關鍵環節) 重要聯絡人:朋輩群體

美德:忠誠

成年早期:衝突:親密與孤獨

20-40歲 任務:對他人做出承諾,建立親密關係而非與社會

疏離,專注自我 重要聯絡人:愛人/伴侶/親密朋友

美德:愛

成年中期:衝突:繁殖與停滯(生育與自我專注)

40-65歲 任務:培養和指導下一代,生產與創造 重要聯絡人:家族/同事/社會規範

美德:關懷

成年晚期(老年期):衝突:自我調整與絕望

65歲以上 任務:回顧一生,面對死亡,不沮喪失望,恐懼死亡 重要聯絡人:所有人類

美德:智慧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1、感知運算階段:0-2歲靠感覺和動作認知周圍世界,一般在9-12個月時兒童獲得客體的永恆性

2、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進入智慧發展,思維已表現出符號性,思維具有具體的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徵,未有守恆的概念,泛靈論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具有明顯的符號性與邏輯性,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演,克服思維自我中心,獲得守恆,思維可逆,但侷限在具體事務和日常經驗中,缺乏抽象性

4、形式運算階段 :12歲以上 總體思維能提出和檢驗假設,監督和內省自己的思維,具有抽象及可逆和補償 原則: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認為:人類遺傳潛能與適當的環境刺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相當的。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0-9歲 (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

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 和 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特點:結果和自身利害相關,著眼人物行為的具體

2、習俗水平:9-15歲

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好孩子) 和 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

特點:能瞭解認識社會規範,並要遵守規範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上

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和 普遍性倫理準則階段(原則水平)

行為主義理論 華生是創始人,他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否認遺傳的作用,強調甚至誇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斯金納認為:人的學習是否成立的關鍵在於強化,在一個操作發生之後,緊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的時,這個操作的強度就增加。

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人類行為的習得或者行為的形成,透過反應結果和透過榜樣的示範進行學習

特點:1、強調行為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影響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的產物,強調認知過程對學習的影響,強調行為受認知的調節和自我調節。

2、既承認直接經驗的學習,更強調觀察學習的重要性。

3、注意到了三種強化因素(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對學習的影響,尤其強調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重要作用。

4、根據班杜拉的理論,青少年透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並不需要個人親身體驗而直接受到獎懲,觀察學習的歷程包括:楷模的特質,觀察者的特質,模仿的結果。輔導與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自我規劃”,要使當事人達到自我規劃需要三個階段,分別是誘發改變、類化、維持

治療技術:

1、實力楷模法:看電影,錄音帶等例項,榜樣的力量,如學習雷鋒

2、認知楷模法:提高資訊,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3、激發自制力(過程:注意,保持,再生,增強):透過學習改變知識,逐漸增加自我控制力,透過練習證明並消除恐懼,進而消除不良行為。

符號互動論 美國社會學家H。G布魯默對符號互動理論做出系統梳理與總結,主要觀點:

1、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

2、語言是心靈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人透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

3、行為是個體在行動過程中自己“設計”出來的,並不是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

4、個體的行為受他自身對情境定義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人的心靈是有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核心)構成,潛意識不僅包括趨力、防衛、超我命令,也保羅被壓抑事件和態度的記憶。

2、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注重三者的平衡,將治療的焦點放在對自我的強化上

本我由內驅力和慾望組成,遵循享樂原則,不隨時間經驗的改變而改變

自我由本我中經驗發展出來,遵循現實的原則,調節本我的慾望以及超我。

超我有自我發展起來,遵循道德的原則,兩個層面:良心和理想。

3、當個人的本我慾望違反超我原則時,自我就發出警告,內部出現無法接受的衝突,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防衛機制是為了消除不一塊情緒體驗所採取的自我調適方法,包括:否認、替代、認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壓抑、昇華。

4、認為個人問題來源於內在的衝突,這些衝突與早期經驗有關,藏於潛意識中,理性無法覺察,因此精神分析治療的目標在於揭示內在衝突的根源,使人獲得自我瞭解並能洞察和頓悟。

5、應用:

(1)精神分析理論關注的焦點是兒童時期的性經驗對現在生活的影響

(2)精神分析治療過程分為三個部分:治療情境的建立、治療關係的建立和治療性對話(實質階段,包括自由聯想,治療性傾聽和詮釋)

6、精神分析社會工作遵循的原則:

(1)治療過程中堅持個別化原則

(2)強調與服務物件簽訂治療契約

(3)治療者為服務物件提供安全與支援的環境,能順利瞭解他隱藏在潛意識中的經驗,並保證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不會給他造成傷害

(4)採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聯想

(5)治療過程彙總質量歐哲要傾聽和理解服務物件的想法和感受,支援接納

這只是冰山一角,打字實在太累了,想要更全的資料,關注我私信回覆社工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