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

它是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於2021年2月出版的

《How To Aviod A Climate Disaster》,直譯為《如何避免一場氣候災難》

。事實上,它主要在講“為什麼碳中和刻不容緩、實現碳中和的難點在何處、不同角色該如何共同行動以完成碳中和目標”。

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書中,比爾蓋茨把他與各國政要、頂尖科學家、企業家和行業組織的交流時汲取的想法,結合自身創業與慈善工作的經歷,用以淺顯易懂的語句,輸出了有關碳中和的框架性前瞻思維。由於是今年新鮮出爐的,書中引用的報告資料都還“熱乎著”。而其中一些事實和觀點,可能會顛覆你的固有印象。

(BTW,筆者知道大家都喜歡看八卦,但是這書裡真沒有!僅有的幾處提及梅琳達的都是在講蓋茨基金會和慈善事業,唉,世界變化真的太快了,珍惜眼前人吧)

閱讀全文約需2天的時間,非常適合在這個端午假期充充電。

以下是筆者為大家摘錄的有意思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原書中提及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只適合美國當下國情,中國並不一定要跟著照搬照抄):

# 溫室氣體是如何

導致全球變暖的?

其實,你一定體驗過溫室效應的作用,只是規模小得多:當你把車停到太陽底下時,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陽光透過擋風玻璃射入車內,車內氣體會捕獲一些能量,這就是車內溫度遠高於車外溫度的原因。

那麼,太陽的熱能既然可以穿過溫室氣體到達地球,為什麼又會被溫室氣體攔截而困在大氣中?答案就在化學和物理的巧妙結合。

還記得這節物理課嗎?分子都會震動,振動得越快的分子就會越熱。當某些型別的分子受到某種波長的輻射撞擊,分子會吸收輻射的能量而振動得更快,因而把輻射阻擋下來。

也就是說,陽光可以直接穿過大多數溫室氣體,其熱量不會被吸走。大多數陽光都能抵達地球,並溫暖地球。不過,地球會把部分能量輻射回太空,而這其中的一部分能量會在合適的波長範圍內被釋放出來,進而被溫室氣體吸收。這些未能以無害方式遁入太空的能量轉而撞擊溫室氣體分子,加快這些分子的振動速度,使得大氣升溫。這也是為什麼過多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變暖的原因。

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 任由溫室氣體排放

會發生什麼?

毫無疑問,地球會更加暖化,從而產生逐步惡化的影響。

到某個時間點,這種影響會演變成災難。事實上,我們已經在為這種惡化中的影響買單了:

異常炎熱的天數將會增加。風暴會更加頻繁、越來越猛烈。洪澇與旱災兩極並存。山火會變得更頻繁、更具破壞性。海平面上升,海濱城市首當其衝。減少和改變動物植物的分佈地域,進而滅絕。可食用的動物以及能夠提供奶產品的動物的生產能力和壽命被降低,導致物價上升。一些不常見的病害開始擴散。

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圖:颶風“瑪利亞”讓波多黎各的電網

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倒退了約20年

這些生態影響環環相扣,也為人類政治衝突埋下伏筆。

2007—2010年,敘利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約150萬人被迫離開農區前往城市,為始自2011年的武裝衝突埋下了隱患。受氣候變化影響,當地發生旱災的機率較早前高出了3倍。截至2018年,約1300萬敘利亞人為生計背井離鄉。

#

哪些活動造成了碳排放

下圖是所有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人類活動分類。

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電力生產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總排放量中所佔比例剛剛超過四分之一。在最初瞭解到這一點時,我也吃了一驚:因為我讀過的大多數關於氣候變化的文章都把重點放到了發電上,這也讓我覺得它一定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罪魁禍首。

不過,

儘管電力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只佔總排放量的27%,但它所代表的解決方案的作用遠超27%。

有了清潔電力,我們就可以不再用碳氫化合物(煤炭、石油、天然氣)作為燃料。想一想電動汽車和電動公交車,家用和工業用的電力供暖系統和電力製冷系統,以及用電力能源密集型工廠生產產品……

把人類活動電氣化,再把電能清潔化,是碳減排的一個常見思路,因此電力系統的減碳程序是如此的重要。

# 怎麼判斷一項具體的

減碳措施是否切實可行?

這裡要提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s)”的概念。

相比於化石燃料解決方案,大多數“零碳”解決方案成本投入更大。這是因為化石燃料的價格並沒有反映出其所造成的環境損害,使它們看起來比“零碳”解決方案更經濟。這些額外的成本,即“綠色溢價”。

好書薦讀|比爾·蓋茨怎麼看待碳中和?

不過,綠色溢價對不同的行業和技術是不一樣的,甚至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時刻的綠色溢價也是不同的。

比如資料中心運營的綠色溢價,由於資料中心運營對電力的依賴程度是如此之高,所以計算其綠色溢價較為容易:計算其採購綠色電力的溢價即可。

實現碳中和最關鍵的就是要千方百計降低綠色溢價。

如果能把綠色溢價降至負數就更好了,這意味著某種減碳方案能帶來經濟性,從而有了全面推廣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極度貧困的地方,要知道他們對氣候變遷的責任最小,卻承受著最大程度的損害。如果讓他們為高昂的綠色溢價買單是不切實際,也是不人道的。

# 人類還有哪些減碳

技術空白需要填補?

歸納總結如下:“零碳”制氫工藝、“零碳”水泥、“零碳”鋼、“零碳”塑膠、“零碳”肥料、“零碳”棕櫚油替代品、電力儲存技術、電燃料、先進生物燃料、植物基或細胞基動物製品和奶製品、下一代核裂變電力、核聚變電力、碳捕獲、地熱能、抽水儲能、熱能儲蓄、抗寒耐勞糧食作物、不含氟化物的冷卻劑。

至於人們為什麼需要這些減碳技術,原著中有相當長的篇幅一一解釋。這也是新興的投資領域,政府和大企業主有責任做出的表率。

#

碳中和的責任

應該如何瓜分?

對於個人:

低碳生活,儘量支援低碳產品(比如採購電動車)、珍惜投票權利積極影響減碳政策制定。

對於企業主:

推動公司履行減排責任;設立內部碳稅;優先開發創新型低碳解決方案;做早期減碳產品的採用者;參與政策制定程序;與政府資助的研究專案建立聯絡;在認清風險之後仍能勇於投資,幫助早期創新者穿過“死亡之谷”,比爾蓋茨本人則在核融合電力、碳捕捉等產業做了大量投資,並且早就撤回了在煤炭、石油等高碳產業上的投資以表明立場。

對於政府:

彌補投資缺口;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破除非市場壁壘;及時更新政府政策和規章;保證轉型過程的公正;攻堅最困難的問題;技術、政策和市場三管齊下,引導形成正迴圈。

說道這裡,筆者不禁思考:在中國,碳中和更容易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極。

為啥?

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類經濟都是圍繞著需求增長,需求分兩類,一類是人類切身需求,如衣食住行,另一類是群體意志,比如說環境保護、碳中和等,這類需求可以透過政策法令性轉化成第一類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產業跟進,有產業就會有增值,有增值即可成為一個迴圈自洽的經濟體。

而在中國,還有更有利條件,那就是領袖意志容易產生舉國之力,力出一孔。

總的來說,與其說這是一本科普書籍,不如說這是一本沒有完結的災難小說,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置身其中的角色。但願它的後續和所有災難小說的指令碼雷同:即使開篇萬分驚險,結局總能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