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rm節點的參與者,大機率是栽了

Swarm

是以太坊專案官方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基金會開發,允許礦池儲存、頻寬和算力資源來支援基於以太坊網路的應用。團隊試圖建立一個不停機、零故障和防審查的點對點儲存和服務解決方案。在 Swarm 內建立一個經濟激勵的系統將促進資源交換價值的支付和轉移,專案使用了以太坊區塊鏈中不同的協議和技術。

Swarm節點的參與者,大機率是栽了

Swarm(BZZ)

擁有的是以太坊ETH現有的智慧合約生態資源和共識資源,可儲存以太坊現有智慧合約相關的生態應用資料,他的生態價值就立刻體現出來了,主網上線後將會儲存活躍的有效資料。

但是Swarm(BZZ)在實際的上線運營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阻礙其生態繁榮的問題,最直接的是Swarm節點參與者的經濟利益難以保證,任務所得的Token價格太低,與付出不成正比,導致其的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對整個Swarm生態的良性發展帶來巨大的傷害。而早期的參與者大機率是栽了,損失慘重,自認倒黴。

一、Swarm(BZZ)

網路上的Token價格受bonding機制限制,損害節點參與者利益

Swarm(BZZ)

網路上的Token價格受bonding機制限制並由曲線機制宏觀調控。如BZZ交易的頻率變多,那麼

Swarm

網路上發行的Token就會變多,受曲線機制宏觀調控達到預設的上限,BZZ的數量就會被按照設定演算法進行銷燬,反之增發。簡要的說就是將買賣行為與BZZ的發行和銷燬聯絡在一起。在這種極其不合理的模式下,BZZ的價格始終會保持穩定,顯然與事實不符。此前BZZ相關期貨的場外交易價格高達300美元,然後上市後BZZ的最高交易價格僅為28美元,與市場預期嚴重偏離。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

Swarm(BZZ)

團隊預留了20%的Token給自己團隊,只有13%是給節點參與者獲得,這樣分配比例嚴重不合理。

二、

Swarm(BZZ)

的Token的產出,受限於任務釋出機制,有任務才有機會獲得獎勵

Swarm的整個生態系統都依賴於任務釋出懸賞機制——由生態客戶釋出一個任務(比如需要100個bzz流量費),然後透過bee去完成,節點與蜂后節點資料互動後就參與分bzz,根據貢獻值比例分配這100個bzz。如果沒有客戶釋出任務,就沒有辦法挖bzz。

問題是如果沒有任務提供程式來發布任務,就無法挖掘BZZ,也是現在節點參與者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這樣讓節點參與者的積極性很低,十分不利於整個Swarm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Swarm網路系統,不僅受限於bonding機制,讓網路上的Token始終的波動小,而且也受限於其整個生態系統都依賴於任務釋出懸賞機制,讓節點參與者獲取的Token少,讓整個網路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損害了第一批參與節點參與者與投資者,不利於整個Swarm生態系統的繁榮。

NBS

(New Bee Swarm)針對

Swarm

問題作出重大改進分叉

針對Swarm上述的問題,為了讓整個以太坊資料儲存更加的方便、安全與高效,由NBS團隊在Swarm開源網路基礎上分叉出一條全新的區塊鏈網路NBS(New Bee Swarm),它不僅具備Swarm的全部功能和特性,同時也針對Swarm網路中存在bonding機制、任務懸賞釋出機制等缺陷進行大量的修改。同Swarm願景一致,都致力於構建一套去中心化儲存和通訊系統。

NBS(New Bee Swarm)並未採用Swarm的Bonding機制,在NBS生態內不需要透過增發與銷燬FBZZ來維持價格的穩定,主要是透過市場的流動性來決定其價格。這樣可以極大的維護參與者的利益,激勵節點參與者、投資者等更好的建設NBS生態。

NBS專案開發團隊零預留,專案的85%的FBZZ由節點參與者挖礦獲得,更加貼心的是為了讓持有BZZ的使用者更方便的與FBZZ對接,專門有5%的份額用於兌換,這樣可以讓整個生態更加繁榮。

NBS(New Bee Swarm)未採用Swarm的懸賞任務釋出機制,採用的是容量證明演算法。從NBS專案白皮書來看,其對基礎設施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是按照流量進行獎勵,同時採用雙層挖礦結構,節點參與者只需要提供節點穩定線上及CPU有效計算能力就可以獲得隱私計算獎勵,而當產生資料儲存、讀取等供需作用時,將會獲得供需獎勵,對節點參與者來說,這一結構更加友好,也更能激勵大家進行生產,進而反哺整個生態的繁榮。

據悉,NBS(New Bee Swarm)目前已處於內測階段,8月份主網將上線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