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文字除了最根本的記錄功能,其還是感情交流的重要媒介。文字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詩、詞、歌、賦到現在的散文、橋段、小說、劇本,到底誰才是最佳呢?首當其衝不要選擇詩。詩的篇幅大都短小精悍,特別是在古典詩中,用不到100甚至不到50個字,便可以將思念、家國之恨、壯志凌雲等等多種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因為詩篇幅的短小,才更顯得各種複雜的情感意境悠遠回味悠長,無論是千百年前的先賢還是現在的人們,每當讀起詩便能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中國詩歌發展最旺盛的時代莫過於唐朝,唐詩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現在仍然發揮著它的光和熱。在當時著名的詩人有很多,能將詩寫好要求詩人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因為哪怕只是改變簡簡單單的一個字,便會影響情感的表達。能將詩歌寫好的詩人,大都是有才識有見地的大學者,他們彼此之間經常會有深入交流,所以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著名的詩人間大多關係良好,不過有一對詩人同為詩界的泰斗人物,關係卻十分一般,而他們關係僵硬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一個傾城國傾城的女子——玉真公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兩人和玉真公主的關係還要從唐朝的科舉制度開始說起。和其他時代單純依靠科舉選拔有才之士不同,唐朝科舉時有一部分名額掌握在權貴手中,權貴之家可以憑藉自己手中的名額向上面舉薦某人,這樣就能確保此人在科舉之中取得好成績。實際上每年參加科舉的人數以萬計,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不過幾百人,這個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想要單純的評介文章上位有一定難度,因為文學都具有多義性,特別是和政治問題相掛鉤的時候,一些見解永遠都不可能被採納,這又大大降低了才子們中舉的機率。在考試之前拜見權貴名門,並遞交自己的作品以期得到貴人相助,已經在當時成為一種潮流。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王維當時想要攀附的權貴之人便是當朝最受寵的公主,玉真公主。前去拜訪玉玉真公主的人很多,玉真公主不可能每個都接見,便為這些拜見之人舉辦了一個酒會,在酒席之間要求他們遞交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或者當場作詩,誰的詩歌更能打動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便將手中的一個名額給那個人。實際上這個酒會的意義其實是虛假的,因為玉真公主在舉辦酒會之前,心中已經有了推薦的人選,但誰知道出現了王維這樣一個驚才絕豔的人物。王維帶著自己拿手的琵琶,以唱歌的方式將自己創作的詩吟誦出來,其浩瀚的文采與俊俏的長相相得益彰,引的玉真公主羞紅了臉頰,隨後玉真公主立刻改變主意,將推舉名額給了王維。從此之後,王維和玉真公主的緋聞就沒有斷過,時常被旁人拿出來說道。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不過玉真公主並沒有和王維按照緋聞的走向走到一起,而是幹了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那便是向皇帝請求去掉自己的公主封號,成為一個修道的道姑。作為皇家最受寵的公主,沒有人強迫玉真公主到年齡出嫁已經是最大的寬容,早先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們對公主的決定都十分反對。奈何玉真公主,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皇帝死磕,皇帝最終奈不過玉真公主的數次請求,恩准她成為第一個帶髮修行的公主。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眼看玉真公主一心向道,她和王維的緋聞也應該暫停下來,但是沒有想到因為李白的加入,讓這場三角緋聞又湧上風口浪尖。李白也是一位驚才絕豔的大才子,他的詩歌飄逸靈動,而他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偶然與玉真公主有一面之緣,於是寫了一首《玉真公主詞》,誇公主的容貌絕佳、氣質渾然天成,是九天下凡的仙女。玉真公主被李白的詩詞打動,於是也推舉了李白進入官場,自此原先玉真公主和王維兩人的緋聞變成了令吃瓜群眾興趣盎然的三角戀。

唐朝這兩位詩人,性格相近卻關係淡泊的背後,竟然是因為一位公主

實際上王維、李白兩人都是經由玉真公主推舉才能進入官場,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再加上兩人還有共同好友孟浩然,而且兩人的詩歌大都大氣磅礴,可見也都是心胸寬廣的詩人。如果緋聞只是莫須有,王李兩人本無需介懷,可是兩人確實關係十分一般,這大大增加了這場緋聞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