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04:34

01

引言

漢堡在德國並不算是主流的旅遊城市,知名快餐食品漢堡包也和這座城市並無聯絡。專程來到這裡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目前歐洲最大的城市更新專案所在地——HafenCity。漢堡在沿著易北河(Elbe River)開發的這個新城專案充分尊重歷史,實現了過去與當下的有機結合。在157公頃的土地上,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海洋氣息的新城正在崛起。

HafenCity的精細化管控的用地功能、高標準的可持續設計以及創新的發展過程使其成為濱水地區更新專案的標杆。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建設中的HafenCity ( Astoc。de)

由於HafenCity的位置曾經被單層的倉庫大量佔用,幾乎沒有現存建築物值得保留,因此這裡幾乎完全由新的建築物組成,總計建築面積超過240萬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設7500餘個居住單元,並大規模建設零售、教育機構、文化休閒設施等,為超過15,000個居民提供服務,並提供超過45,000個工作崗位。

新城雖新,但依然維持著原有港口的結構,整體風格也與這裡古老的Speicherstadt建築群相統一,巧妙地維繫著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關係。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實拍 by mocy /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由於HafenCity可講的內容較為豐富,計劃分成多個主題進行敘述。

本文主要整理HafenCity的歷史背景,後面會陸續更新規劃亮點、設計思路、治理方式等內容,預知詳情請多多關注本號:)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在漢堡聯邦州中的位置 ( WIKI)

02

漢堡:港口經濟推動城市更新

漢堡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是僅次於柏林的德國第二大城市,擁有將近189萬居民。如果算上漢堡大都市圈的人口,其總人口則達到520萬。在德國,漢堡是擁有相當程度自治權和立法權的16個聯邦州之一。

作為一個城市州(在德國的行政結構中地位與州相同),漢堡擁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州議會“Bürgerschaft”)和行政機關(Senat),確保了在城市經濟和發展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高度獨立性。

易北河穿城而過流入北海,使漢堡市成為德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而繁榮的港口經濟使漢堡成為德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自11世紀以來,隨著對港口的依賴逐步加強,漢堡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維持和改善其城市建設。

漢堡市的許多與港口相關的開發也得益於該市作為港口地區土地所有者的地位,使其能夠主導開發其管轄範圍內的城市更新專案。

03

港口:城市的“發電機”

在漢堡城市發展早期,它與港口就已有了密不可分的關聯。1189年,巴巴羅薩皇帝(Emperor Barbarossa)授予當時初具雛形的漢堡城免徵關稅的權利。不久以後,距離今天的HafenCity很近的阿爾斯特河(Alster)與易北河(Elbe)交匯處形成了漢堡市的第一個港口,併成為日後使這座城市繁榮興盛的“發電機”。

儘管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變以適應時代需求,其具體位置也經歷過多次遷移,但港口對於漢堡市發展的影響力始終不曾減弱。

就城市結構而言,漢堡的城市肌理自發展伊始就與港口緊密交織在一起。這樣的狀態維持了近五千年,直至19世紀,港口與居住區才在物理空間上分離。從前,許多商人的房子往往集居住、倉儲、商業功能於一體,建在阿爾斯特河或是易北河的河岸上。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1900年左右的HafenCity舊貌 ( HHLA) /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漢堡的免稅政策使透過港口進口的商品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進行加工儲存並出口,無需徵稅。得益於此,這座城市不斷髮展壯大。

17至18世紀,一個宏偉的巴洛克街區在Brook, Kehrwieder和Wandrahm(如今HafenCity的Speicherstadt倉庫區所在地)的運河島上崛起。當時的漢堡商人居住在環境高雅、氣勢恢宏的建築物中。不久後,富裕的居民認為港口距離自己的住所太近,令人感到不適。碼頭工人成了新的居住者,其餘的空間逐步演變成製造商的廠房以及倉庫。即使是那時,週日也能看到居民沿著河岸散步。

自19世紀上半葉起,新成立的南美國家成為漢堡船商的重要貿易伙伴,貨物量急劇增加,無法再沿用早期的運輸方式,盆地型港口(harbor basin)桑多哈芬(Santorhafen)應運而生。該港口建於1863年至1866年之間,使新型蒸汽船能夠駛入城市。船隻停靠在新建的碼頭旁,並使用起重機裝卸貨物。以前,當貨物透過水路運輸到陸地時,船隻必須在更深的水域使用錨定樁停泊,其過程相當費時費力。

新港口啟用後,貨物能夠直接裝載到火車或卡車上,也可以直接運輸至倉庫。這樣的貨物裝卸系統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貨運系統之一,使漢堡市獲得了高效率運輸港口的好名聲。

19世紀,漢堡獨特的港口結構不斷演變,又修建了更多的盆地型港口:Magdeburger Hafen(1872), Brooktorhafen (1880), Baakenhafen (1887)。為了保護港口設施不受洪水侵襲,原先地勢低窪的沼澤地逐漸抬高到海拔4至5米。HafenCity今天仍在繼續這一過程,建築物建在海拔7。5至8米左右的防洪基座上。

1872年建成的易北河大橋和一條連線德國中部與南部的鐵路也保證了貨物的快速運輸。它的起點是Hanover車站,位於Am Lohsepark,現在也是HafenCity的一部分。

此後,漢堡港口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提供海運和內陸水路、鐵路和公路之間的貨物轉運功能。

幾個世紀以來,港口的繁榮由漢堡長期享有的免稅政策推動。但是,當漢堡市在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時,這座城市無法繼續擁有這一特權了。政府與參議院最終達成了一項折中方案:免稅特權將在市區被撤銷,但在港口的特定區域內繼續存在。

為了對新的自由貿易區進行有效管控,漢堡市必須集中港口的倉儲設施。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則需要在港口地區進行大規模建設,計劃在布魯克,凱爾維德和旺德拉姆的運河島上建造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倉庫。

儘管當地仍然有大約20000人居住,但優先考慮的是商業利益,甚至沒有為當地居民提供新的住所。城中之城隨即開始發展,新的倉庫採用當時最新的技術進行貨物儲存和轉運。該地區透過一條運河(Zollkanal)與漢堡其他地區分隔開來,穿越運河需要受到海關管制。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居民區被拆除後,居民不得不尋找新的住所。( Staatsarchiv Hamburg)

港區作為工業區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到了19世紀中葉,漢堡已經在如今的HafenCity所在的Grasbrook island建立了天然氣工廠,為城市和周邊地區的大部分地區提供天然氣。天然氣生產商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能源供應商,在HafenCity原址上進行了多次擴建升級。當橡膠業開始繁榮時,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了漢堡:從亞洲進口的粗橡膠被運到漢堡城並在當地加工——當時的橡膠幾乎是一種革命性的材料,在許多行業都有很大的需求。只有漢堡造船廠的工人人數超過橡膠加工廠,足以說明當時漢堡港口運輸業的繁榮。

04

HafenCity:新城與舊城之間的對話

漢堡的港口不僅在工業方面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它也是越來越多的前往美洲的歐洲移民的必經之路。對他們來說,漢堡是通往世界的大門。數十年來,HafenCity的所在之地在興盛的貿易活動與移民浪潮中實現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港口在升級改造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地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一度復甦,但隨後被全球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扼殺。二戰則永久地改變了這個港口的面貌,至少有7692人從當地的Hanover火車站被驅逐到集中營,其中有6000多人死亡。

戰後,火車站的遺蹟被拆毀,這個地方也被人們淡忘。直到HafenCity專案開始,它才重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該車站位於當前規劃中的Am Lohsepark地區。在對該地區進行規劃時,建設紀念館與文獻中心成為重要的設計構想。

戰時的港口不僅被用於將戰俘驅逐出境,它還是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業基地——這使其成為當時的主要轟炸目標之一。約70%的倉庫和近90%的碼頭集運設施被摧毀。

1945年後,港口啟動了重建工作。現代化浪潮帶來了經濟奇蹟,再次帶動了港口經濟的增長。

1956年,現代貨物集裝箱的發明為運輸業帶來了革命性進步。但新的困難產生了:靠近城市的現有盆地型港口面積對新型集裝箱船太小、太淺,倉儲能力也無法滿足新的需求。因此,面積更大、水位更深的易北河南岸作為專用集裝箱碼頭投入使用

。儘管傳統船舶仍在使用盆地型港口、碼頭和靠近市中心的碼頭倉庫,貨物仍在靠近市區的港口儲存、加工、補給能源,但該地區作為工業區的重要性持續下降。

1997年,參議院決定建立一個新的城中之城——HafenCity,併為易北河南岸的新港口擴建提供資金。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規劃確定後,第一批遊輪在新區建設階段靠岸停泊。( Staatsarchiv Hamburg)

在新城中,許多戰後的歷史建築得以保留。磚混結構的Speicherstadt建築群成為連線漢堡老城與新城的媒介。

作為歷史建築,它們在外觀上基本保持不變。但在其宏偉的紅磚外牆後面,新的生命力已悄然煥發。除了博物館和傳統倉庫,現在還有多媒體、創意和文化相關的企業進駐。

對於HafenCity本身而言,曾經的盆地型港口成為如今獨具特色的魅力之地,而廣闊的水域為海濱增添了吸引力。

在這裡,歷史得以重新詮釋:

在Sandtorhafen,傳統的港口得以保留,歷史悠久的汽船、帆船和起重機向人們展示著昔日運輸業的輝煌。一些歷史建築也被賦予新的功能:建在舊倉庫頂部的易北音樂廳成為漢堡的新地標;另一處舊倉庫被改造為國際海事博物館;舊港務局大樓將成為一個美食中心。Speicherstadt建築群將作為一個整體保留,它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暫定名單。

除了有形的影響,歷史在規劃決策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儘管HafenCity主要由新建築組成,但當下與過去在這裡跨越時空相互交融,在很好地保留了當地歷史特色的基礎上構建出新舊面貌和諧共生的港口之城。

HafenCity城市更新專案概況

向上滑動瀏覽

國家:德國

城市:漢堡

專案名稱:Hafencity

專案週期:1999-2025

總面積:157公頃

建築密度:3。7-6。1建築面積指數(floor space index)

提供約7,500處住所,容納15,000名居民

居住密度:118/公頃(土地面積)

員工密度:354/公頃(土地面積)

截至2020年3月共完成77個專案;63個在建或計劃中的專案

投資額:私人投資-約100億歐元;公共投資-30億歐元,主要來自特殊資產基金Stadt und Hafen在HafenCity的土地出售

總體規劃依據:-2000年港口城總體規劃 -2010年東部港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

通過出售土地或獨家期權的交易已經完成,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HafenCity更新專案具體事項

向上滑動瀏覽

住宅建設

-目前約有 3,000處住宅單位竣工

-價格範圍:

-住房補貼:6。60歐元/平方米(一級補貼)和8。70歐元/平方米(二級補貼)

-住房合作社租金:9。50-14歐元/平方米

-受控價格住房:11。50-14歐元/平方米

-租賃市場:12–25 /平方米

-私人住宅:

-約3,500-4,500歐元/平方米(合資企業)

-4,500-6,500歐元/平方米以上(開發商管理)

-6,500-15,000歐元/平方米以下(豪華住宅)

-目前的居民人數:5,000(含難民)

-越來越多的有孩子的家庭比例(Hafencity:24。2%;漢堡市:17。8%)

辦公與公共服務

-迄今已有93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45家大公司

-最多創造45,000個工作崗位(其中35,000個辦公室工作崗位)

-當前職位:15,000

文化機構

-奧伯哈芬(前鐵路棚的創意區,一些正在使用中,一些正在現代化中)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私人,於2008年開放)

-原型汽車博物館(私人,於2008年開業)

-易北愛樂音樂廳(2017年開業)

-denk。mal Hannoverscher Bahnhof文化中心(從1940年到1945年的驅逐出境常設展覽,於2022年中期開放)

教育設施

-HCU港口城市大學(自2014年起)

-KLU庫恩物流大學(自2010年起)

-漢堡MSH醫學院(自2010年起)

-國際管理學院(分支機構;自2010年起)

-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分支機構;自2011年起)

-HafenCity校園園區:擁有四個體育館和三個社群學校的教育機構

-Baakenhafen學習和家庭中心:包括小學和兒童日託在內。體育館,訓練池,教育服務(2022年開業)

-凱瑟琳學校(小學;自2009年起)

-六個正在運作的兒童日託中心(其中一個是臨時的),五個在建或計劃中的(總數超過1,200個)

特殊專案(不包括文化專案)

-Sandtorhafen港的傳統船舶港:浮船上的5,800平方米浮動廣場(自2008年起)

-大公論壇(Ecumenical Forum)(自2012年起投入使用)

-易北河商場(Elbe Arcades)(自2013年起投入使用)

-denk。mal漢諾威火車站(在Lohsepark內和在Lohsepark擁有三個元素的紀念 館,自2016年以來逐步完成)

-Lohsepark(自2016年起投入使用)

-Baakenpark休閒島1。6公頃(2018年完成)

-berseequartier:高度綜合的綜合用途區(零售,住宅,酒店,娛樂,辦公室,遊輪碼頭,美食),400,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提供6,100個工作崗位(2022年完成)

-格拉斯布魯克公園(Grasbrookpark),洛斯公園(Lohsepark)(2020年開始建設)和巴肯公園(Baakenpark)(稍後開始建設)的社群建築

-Elbtower:漢堡最高的永久性使用建築(約245m,118,000m建築面積,辦公室,酒店,遊客觀景平臺,娛樂場所;計劃2021/22年動工)

05

HafenCity城市更新規劃進展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與漢堡市中心直線距離僅800m,距中央火車站不到600m。

90年代初,Hafencity被確定為兼具居住、辦公與文化空間等功能的城市發展戰略區域。

1997年,有關專家提出了“視覺港口城市”(Vision Hafencity)的概念,向漢堡議會解釋了將濱水區與漢堡市中心相連的計劃。

1999年4月,漢堡宣佈舉行HafenCity城市發展國際競賽,六個月後,該競賽由HamburgPlan / Kees Christiaanse / ASTOC組成的荷蘭-德國團隊獲得冠軍。

2000年2月,漢堡參議院批准了HafenCity總體規劃,制定了HafenCity的城市發展概念,並向公眾展示階段性成果。

實踐經驗證明,傳統的規劃手段對於指導這類大規模的重建工程並不具備操作可行性:總體規劃也常常會因不同專案之間的衝突而在短時間內就被推翻,工程質量控制面臨難以為繼。因此如何能將既定的基本原則與操作層面上的管理規範有機結合成為了當務之急。在專案設計階段,規劃對諸多導則與規範的協同應用給不同的城市規劃架構、功能、密度以及增長預測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評估,所得結果為具體的空間設計開發提供了科學詳實的資訊。

HafenCity具有城市多元化特質,集居住、文化、旅遊、休閒和商務於一體,致力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濱水城市區。

在為期25年的空間遠景規劃裡,8個分支功能區自西向東依次實施開發。這些分割槽經過再次細分,提出具體質量和限制要求,同時為每一分割槽定位不同功能,打造可以全天候24小時運轉的城市社群。透過結合一套靈活的專案規範,此設計方案為規劃目標和建築設計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

與此同時,舊港口結構和視覺限定元素(紅磚結構的倉庫建築形式)的保留為整片地區的連續統一提供了必要前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準備建設的HafenCity(kcap。eu)

港口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初版總體規劃中對於城市社群的構想為HafenCity帶來發展良機,但未能為東部的三個社群(Oberhafen, Baakenhafen, Elbbrücken)提供充足的發展依據。

在第一個總體規劃推出十年後,港口新城的西部地區發展迅速,而東部仍然處於規劃階段。

2010年6月釋出的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明瞭東部地區發展方向。

該修編由漢堡城市發展與環境部門和Hafencity地區政府共同領導,初版總規負責人參與規劃,同時開展了40餘項活動使公眾廣泛參與,並透過開展城市設計競賽、景觀設計競賽、分割槽規劃與建築競賽等專案推動該地區的規劃修訂。

總體規劃修訂後,整個港口新城的土地存量大大提升:

由於建築密度較高的港區內原有企業進行搬遷,可用建築面積從 150 萬平方米增加到了 232 萬 平方米。透過填平巴肯港區 (Baakenhafen) 東端,使土地面積從 123 公頃增至 127 公頃。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規劃大事件(mocy)

較西部和中部城區高度的可持續發展標準,東部地區更勝一籌。

除了一個創新的熱能利用方案之外,幾乎所有的建築都遵照港口新城生態標誌最高標準建造。同時,這裡的一體化出行體系也得到了可持續的擴充套件,它提供了一個公共短途客運方案 (PNV),由地鐵和公交、覆蓋範圍廣的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電動汽車佔比高的特殊汽車共享系統 (Carsharing System)、電動腳踏車、助力車以及其它微型電動車構成。

總體規劃的修訂進一步擴充套件並強化了港口新城多方面的城市功能。同時,該規劃以高質量標準對整個HafenCity進行了完整的設計。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專案進展(mocy)

06

HafenCity空間佈局結構

整體結構

Hafencity由十個不同的街區組成,每個街區自己的獨特之處,由不同地區的地形及功能決定。

十個街區的佈局均依託其專案區域所處的地形:運河、港口盆地或易北河岸構成了街區的邊界,在其他情況下,道路或相鄰的Speicherstadt也可實現此功能。

十個街區分別是:

1。 Am Sandtorkai/Dalmannkai

2。 Am Sandtorpark/Grasbrook

3。 Brooktorkai/Ericus

4。 Strandkai

5。 berseequartier

6。 Elbtorquartier

7。 Am Lohsepark

8。 Oberhafen

9。 Baakenhafen

10。 Elbbrücken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原本由7個島嶼組成,在人工開發將該地區作為港口用地的過程中對場地進行重新整合並整體抬高。(Alessio Praticò)

規劃佈局

HafenCity實行土地利用混合的發展模式,強調注重城市居住功能的同時,將在零售、教育、文化、娛樂和旅遊業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HafenCity是一個以商業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從大型跨國公司到小型本地企業,各種規模的企業佔據著約40%的基地面積,而零售和餐廳往往位於建築底層。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建築空間面積統計( Mocy改繪自www。hafencity。com)

在HafenCity西部,Am Sandtorkai / Dalmannkai有大片的公共空間和長廊,而附近的Am Amtortorpark / Grasbrook則強調宜人的環境,坐擁兩個精心設計過的公園。Strandkai是臨河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地點。Uberseequartier是Hafencity的核心地帶,兼具商業、居住和休閒功能。Elbtorquartier位於運河中心區,因大學和海事博物館的存在而被稱為Hafencity的“知識區”。Am Lohsepark是一個住宅區,地處Hafencity面積最大的綠地周邊。位於最北部的Brooktorkai / Ericus是為整個Hafencity服務的倉儲區。與西部和中部相比,東部的三個街區規模更大,但與現有城市的融合較少。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Baakenhafen是生活休閒場所,Oberhafen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場所,Elbbrücken則是大都市區的商業和住房集中場所。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城市功能結構佈局(mocy)

07

HafenCity城市空間要素

街區形態

新的居住區規劃透過劃分網格制定設計方案,這確保了包括城市公園、公共花園、延伸的水域與綠樹成蔭的大道等公共空間的有效劃分。

新城的城市結構復興了帶有內部庭院的街區傳統,建築密度接近歷史悠久的漢堡老城區。其設計意圖是賦予歷史城市以規模增長為目標的新生命力,而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成為推動增長的根本保障。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城市街區形態分佈(mocy)

HafenCity的建築與漢堡現有市中心的建築高度融為一體,而不是在更新中建起大片的高樓主宰城市景觀。

大多數新設計的建築由6-7層組成,與老城的高度保持一致。只有少數幾棟位於關鍵位置的建築達到了更高的高度,具有“全景視角”,並將成為城市天際線中新的參照點的一部分。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城市層數分佈(mocy)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城市建築模擬(Kcap)

開放空間

Hafencity的開放空間是舊港口區改造過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所有開放空間均濱水,並緊密相連。

從幾個關鍵資料可以清晰地看出開放空間對港口城市的重要性: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土地功能面積統計( Mocy改繪自www。hafencity。com)

其土地面積的24%將是公共開放空間(公共廣場,公園,海濱長廊),此外,還有可供公眾使用的私人開放空間,佔14%(只有7%的私人開放空間不可訪問)。因此,開放空間佔整個港口城市的45%,建築面積佔港口城市土地面積的32%。道路面積僅佔土地面積的23%,而漢堡市的這一資料為40%。由此可見,HafenCity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公共空間的塑造。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城市公共空間分佈(mocy)

最具標誌性的公共空間位於該地區西部。

麥哲倫露臺(Magellan Terraces)(4700平方米)於2005年完工,以圓形劇場的風格形成逐步下降的坡度,並一直延伸到水邊。

從這裡可以看到易北音樂廳、易北河和傳統的船港,那裡的浮船隨潮而起,使港口本身成為開放空間的一部分。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Magellan Terraces (Kcap)

與具有都市特質的麥哲倫露臺不同,於2007年開放的馬可波羅露臺(Marco Polo Terraces)(7800平方米)給人以更加柔和的綠色印象。

綠草如茵的坡地和木質平臺是人們或坐或躺的休憩場所。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Marco Polo Terraces (Kcap)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綠地方面,基地西部設有兩個與廣場和海濱長廊網路相連的小型公園(Sandtorpark和Grasbrookpark)。而東部的綠地規模更大,那裡的Lohsepark是HafenCity中最大的連續性公園。

在公園的一側有平臺通向街道,在綠地及其城市環境之間提供了暢通無阻的過渡空間,將建築物與開放空間相互連線。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Sandtorpark and rasbrookpark (Kcap)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公共空間的五種層次

HafenCity位於漢堡主堤防南部,易遭受洪水侵襲。由於修建新的堤防不利於新城公共空間的整體營造,因此開發商選擇基於海拔8。5米的人工基地開發高樓,從而連線HafenCity與現有市區。

這一高度是根據漢堡市防洪標準確定的,即使最極端情況下的暴雨洪水也無法侵襲該地區。

HafenCity的高差使這裡形成了五種層次的公共空間:

水上:

從河岸邊可以踏上河面的碼頭。

濱水長廊:

供步行和騎行的堤防長廊位於海拔4至5。5米的高度。

濱水露臺:

麥哲倫露臺和馬可波羅露臺作為該地區最大的公共廣場,創造性地將道路從濱水長廊連線至城市街道。

街道:

所有街道(和建築物)均建在海拔7。5至8米的人工抬高的防洪基地上。

街道之上:

在街道的水平面之上,還有更高的空間可對外開放,有些是公共空間,有些是私人空間。易北音樂廳在海拔37米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新的公共廣場。同時,所有的住宅單元均始於建築的二層,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抵禦洪水的能力。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公共空間的五種層次(mocy)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濱水長廊與露臺為城市帶來良好的公共空間體驗 (Kcap)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海事博物館 (Photo by Mocy)

昔日的港口在更新重建過程中強調與主城區環境的和諧統一,以及公共空間的易達易用。目的明確、實施性強、審時度勢的總體規劃在引導HafenCity保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根據區位條件及產業特徵制定差異化的分割槽發展策略,使規劃張弛有度、疏密有致。過去遊人散步的港口碼頭(詳見上篇)如今仍是當地人散步休息的熱門地點,不同的是環境變得更加宜人了。

而昔日在喧囂中裝卸貨物的倉庫區如今成為現代、安靜的辦公區,留下已改造成為海事博物館的貨運中心,以不同的形式跨越時間見證著這片地區的繁榮。

Introduction

隨著城市更新專案的順利進展,HafenCity成功地從一個曾經具有重要地位的漢堡港區轉型成為新的中心城區。不僅將漢堡市的範圍擴充套件到易北河邊,也為這座城市創造了新的濱水環境。曾經的免稅區已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功能複合且充滿活力的城區。

高標準、高要求的HafenCity城市更新專案有賴於多方利益相關方的合作。漢堡市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透過強化管控力度、開展建築開發商競標和創新引導,以戰略規劃為該地區提供長期的質量保證。從國際化建築事務所的大型專案到精細化的社群發展專案,HafenCity的更新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廣泛多樣。更新建設工作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得益於多方參與者的加入,HafenCity在更新專案部分建成的狀態下就已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初步成為漢堡中心地區有吸引力的地區,進一步增強了漢堡市的競爭力,併為其城市韌性提供長期支援。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在漢堡市區港口眺望HafenCity (Photo by Mocy)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新舊並存的HafenCity,歷史悠久的倉庫城得以修復並置入新的功能(Photo by Mocy)

08

城市更新治理模式

大型的城市開發專案需在規劃理念、方案設計及專案實施三個方面實現有機協調。漢堡的港口新城專案吸納了約24億歐元政府投資(其中約15億歐元來自地產收入)和約85億歐元私人投資(private investors),面對巨大的投資金額與多元的投資方,該專案需加以嚴格控制。針對專案的開發管理,1997年成立港口與區域開發有限公司,並於2004年起更名為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HafenCity Hamburg GmbH)。該公司負責“城市與港口政府專用基金”,並將漢堡港口新城區域內的地產劃撥給該項基金,其所得收入用於漢堡新城道路、橋樑、廣場、公園、碼頭堤岸和綠道建設。

除此之外,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還負責場地清理準備工程、公共空間及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地產招商等工作。同時,該公司在城市開發過程中不斷創新,在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舉措包括創新的供暖方式、對建築可持續性以及可持續出行方式制定認證標準、防洪以及可持續的城市整體結構開發。

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在其整體式的城市開發專案中採取了跨領域的專業合作:工程師、城市規劃師、地產開發商、經濟學家、文化學者、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景觀規劃設計人員跨領域緊密合作,並努力利用綜合規劃方法創造城市價值。

政府對更新專案的強力管控

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完全隸屬於漢堡政府,該公司受漢堡政府委託開發港口新城。

漢堡新城對於漢堡市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於2006年被確定為優先開發區。

因此,漢堡新城的更新不僅侷限於其所在地區,而是從整座城市的層面進行更新管理。

港口新城有限公司的監事會由市政府成員組成,漢堡市長擔任監事會主席。地產銷售管理由土地資源管理委員會作出決議,由城市開發與居住管理局(BSW)內的港口新城工作組擬定建築計劃,並由城市開發委員會(主要由市議會和區議會成員組成)進行討論並作出決議,由城市開發和居住管理局為港口新城頒發建築許可證。

在城市建設方案和公共區域設計方案競標以及高層建築設計方案競標的評審委員會成員中,除了建築開發商及自由建築師的代表外,還包括城市開發和居住管理局代表、市政管理部門代表、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領導,以及政界人士(漢堡中心區區議會及漢堡市議會)。

市政府所轄的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將本不屬於政府職能的任務納入其中,由此透過有效的分工和監督確保了城市開發專案的效率和質量。同時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全程管理,保障了專案的高度可控性。

新的工作領域

如今,漢堡新城有限公司承擔起了新的任務。它透過一家子公司負責Billebogen區域的開發,面積約72公頃,其東北部與港口新城相連。該區域是通往漢堡主城區的門戶,開發後不僅可以改善其城市空間質量,還能夠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此外,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於2015年與城市開發和居住管理局共同負責格拉斯布魯克城區(Kleiner Grasbrook)中佔地大約95公頃的奧林匹克城(Olympia City)的整體規劃招標和過程管理,其目標是為大約18,000名居民帶來一個可持續、高標準的大型社群,其中包含商業區、公共區域、體育設施和8000餘套住房。

09

可持續性

HafenCity城市更新專案的可持續性表現在諸多領域,例如交通、建築、供暖設施等。

從中長期看,僅是港口新城內創新型供能及供暖設施就比類似城市減少約50%的CO2排放。

低碳出行方式

HafenCity城市功能佈局呈現橫向與縱向複合分佈特徵,居住、工作、文化、休閒和商業緊密交融,各功能之間距離較短,密佈的步行道與腳踏車道網路使居民無需機動車即可滿足大部分生活需求。

整個地區的機動車道總長13公里,而步行道總長達到35公里,腳踏車道則有23公里,足以見得這裡行人友好的交通佈局。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步行橋、腳踏車道、機動車道、人行道為多樣化出行方式提供支援 (Photo by Mocy)

此外,即使不駕駛汽車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到達HafenCity,於2012年底首次通車的地鐵四號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分鐘可從處女堤(Jungfernstieg)到港口新城海景區(berseequartier),六分鐘到港口新城大學。隨著易北河大橋地鐵站(Elbbrücken)(HafenCity的第三個地鐵站)的正式開通,每天將有約35000人搭乘地鐵抵達這裡。此外還設有密集的多樣化公交站點網路,在易北音樂廳附近的首個新城客運碼頭已投入使用,隨後將在港口新城大學(HafenCity Universitt)和易北河大橋(Elbbrücken)旁設立另外兩個客運碼頭停靠站。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現代設計風格地鐵站(Photo by Mocy)

面向未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將成為人口密集的HafenCity東部地區的特色之一。巴肯港區(Baakenhafen)和易北河大橋區(Elbbrücken)不僅會有由地鐵、輕軌和公交組成的便利的公共短途客運服務,這兩個區域還將成為低碳交通方式的全面試驗場。為此,

建築開發商將要滿足諸多可持續標準,他們要做的包括在所有的地下停車場中給30%的停車位裝上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並且必須參加電動車共享系統的開發與實施,這其中也整合了電動腳踏車、助力車以及其它微型電動車。

HafenCity廢除了漢堡市每個居住單元0。6個停車位的停車位分配比例,並與巴肯港區(Baakenhafen)的建築開發商重新協定了新的操作方式:

這裡所要求的並非是要達到某個最小數量的停車位,而是需要一種可靠的、與需求相適應的出行保障方式,讓單個的房地產和整個城區都對其居民產生吸引力。

低排放的供熱設施

HafenCity採用了可持續的供暖措施。在港口新城西部,所有的建築物都連線到運營商Vattenfall以熱電聯產裝置為基礎的集中供暖網路,該網路透過高效的能源混合技術,結合太陽熱和地熱設施,實現了175g/kWh的CO2排放量。比較:傳統符合環境標準的新樓宇供熱(例如辦公樓)平均的CO2排放量為240g/kWh。

可持續的環境設計

生活環境方面,水域周邊的開放式建築結構具有環保作用,能夠有效降低城市夏天的熱島效應,從而降低空調使用需求,提高居住與工作的舒適度。

此外,易北河南側現有港口給周邊地區帶來了一定的交通噪音汙染問題,更新過程中經過科學研究確定的鄰近建築的排列方式、朝向以及特殊的建築材料可以有效降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臨近倉儲區的開放空間 (Photo by Mocy)

城市韌性方面,由於港口新城地處易北河潮汐區,面臨著一定的洪水威脅,因此新專案均建設於高於原先港口水平面8-9米的防洪高地上,而不是按照慣常的做法透過修建堤壩或透過防洪設施進行保護。

人為加高的防洪安全高地在地面與水域之間留下了靈活的邊界:濱水平臺、廣場等地勢較低的區域被用作洩洪區,在發生嚴重洪水時會被淹沒,雖然這時的港口新城會短暫地失去部分公共區域,但它仍然能維持城市整體正常功能的運轉。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採用的防洪安全高地方案與防洪措施 (www。hafencity。com)

首創生態認證體系

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於2007年針對可持續性建築推出了德國的第一套認證體系。

金質港口新城生態標誌(生態標誌最高標準認證)能夠有效地激勵建築開發商帶著責任感合理利用資源。該認證對建築工程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可持續性進行評估。起初,該生態標誌僅針對於住宅、辦公和特殊建築,從2010年起也對零售業、酒店以及混合用途的建築進行認證。

如果建築物在至少三個評估範疇(共五個)內有著特殊或尤為突出的表現,則可被授予港口新城生態標誌。建築開發商透過提交能夠反映建築物在可持續性方面具有特殊或尤為突出的表現的技術規劃資料申請認證,在經獨立的鑑定方稽核並給予肯定後獲得預認證。由此,專案設計方和建築開發商在營銷階段可以憑藉其規劃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吸引潛在的買主或租戶。最終認證將於建築專案正式完工後在透過能源標準認定後授予。

認證基於對五個範疇的評估

向下滑動瀏覽▼

建築物使用過程中的能源需求低於法律規定的標準

按照可持續性標準使用公共產品(例如透過使用節水的衛浴設施)、高效利用公共區域等

使用環保的建築材料,例如拒絕使用揮發性溶劑或殺蟲劑;考慮使用透過認證的建材

對健康和舒適性的重視,例如自然室溫控制、適宜過敏症患者的設施,以及迴音和噪音防護措施、遮光措施和空調房內的換氣

較低的維護費用以及高使用壽命的材料,能夠可持續地使用建築物

實踐證明,港口新城生態認證體系推動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短短几年內,已經有為數眾多的專案通過了極為嚴格的生態標誌最高標準認證,其中包括凱瑟琳小學(Katharinenschule)、港口新城大學(HafenCity Universitt)、馬格德堡港口(Magdeburger Hafen)的易北河拱廊(Elbarkaden),以及上海大道(Shanghaiallee)上的音樂廳和普世論壇。首個最終的證書獲得者是位於沙灘碼頭(Strandkai)區的聯合利華中心。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Lohsepark生態設計方案展板公示(Photo by Mocy)

在此之後,明鏡出版社集團大樓、Centurion商業中心和NIDUS閣樓(首個透過該認證的住宅建築)也相繼通過了港口新城最高標準的可持續性認證。從2012年起,是否符合嚴格的生態標誌最高標準已經成為土地招標的要求之一。Lohsepark公園區內港口政府專用基金會所有的土地上的全部建築物都已根據港口新城生態標誌的最高標準建造。東部的巴肯港區(Baakenhafen)和易北河大橋區(Elbbrücken)也都按照這一要求執行。

10

城市文化彙集地

21世紀初,HafenCity是整個漢堡城市藝術文化建設中的一處盲區,港口發展法規和自由港的角色限制一切與港口業務無關的土地用途,只有與港口相聯絡的文化藝術才能找到發展之地。早期的更新規劃決策中就儘可能地保持了港口特有的建築風格,並對港域、碼頭堤岸、有保留價值的港口設施以及舊倉庫建築進行修繕,逐步形成了該地區獨一無二的特殊文化魅力。

同時,在廣場、公園和林蔭道設計過程中,也始終將藝術和文化方面的要求考慮在內。除了大型文化設施,還興建了很多新的歷史文化藝術的展示場所,其中奧伯哈芬港區(Oberhafen)南岸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文化與創意產業區。

積極推動文化組織工作

漢堡文化基金會、Krber基金會和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合力打造的獎金豐厚的2004/2005年第一屆藝術家大賽在港口新城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此之後,港口新城文化協調小組使眾多藝人和大量的文藝活動彙集在這裡。2005年5月,漢堡市文化局徵召成立專家論壇,定期與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代表交流,旨在推動港口新城文化事業的發展。

專家組負責開發文化活動方案,並負責協同港口新城文化設施的開發建設。

多樣化的文化活動

如今,港口新城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化活動舉辦地點,幾乎涵蓋所有的文化型別。從自發的小型街道表演到大型活動,博物館仲夏夜、漢堡夏季建築藝術節、港灣文化藝術節、易北爵士音樂節等活動不勝列舉,港口新城的廣場和林蔭道通常都是活動理想的露天舞臺、會場或舞場。

最受歡迎的是一年一度的“港口新城之夏”活動,人們在露天公共區域享受音樂與舞蹈帶來的樂趣,在迷人的港口夜色下感受新城之美。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豐富的文化生活 (www。hafencity。com)

易北音樂廳——港口新城的文化標誌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易北音樂廳實景 (www。elbphilharmonie。de)

易北音樂廳 (Elbphilharmonie) 是港口新城無法忽視的建築物。宏偉的碼頭倉庫 (Kaispeicher A) 由建築師 Werner Kallmorgen 設計,於 1963 至 1966 年建造完成,曾被用作儲藏可可豆的倉庫。在HafenCity城市更新啟動後,計劃在該建築物上將按照瑞士 Herzog &deMeuron 建築規劃設計事務所的設計方案建造一座宏偉的音樂,現有建築的內部

外牆將保持原樣。

易北音樂廳 (Elbphilharmonie)成為了一座舉世罕見的、建築風格獨特的混合型建築,裡面包括音樂廳、一家有 250 個房間的酒店、45 套住宅和一個有大約 500 個停車位的立體車庫。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功能複合的易北音樂廳 (www。elbphilharmonie。de)

新的設計在原有倉庫上加建一座波浪形起伏的高達 110 米的玻璃結構建築,透過這種方式使歷史悠久的港口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藝術之間,以及港口傳統與新的城區特色之間形成有機的結合。

在原有建築和加建的波浪形建築之間設有一個公共露臺,作為新老建築部分之間的銜接點,從這裡可以鳥瞰整個港口、港口新城以及易北河風光。該倉庫建築被拆除的中心部分將用作立體車庫和後臺區域以及音樂教育機構駐地。在新的玻璃建築內將設兩個音樂大廳,能夠容納超過2000名觀眾。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易北音樂廳採用的是在原有倉庫上加蓋新建築的更新方式 (www。elbphilharmonie。de)

Herzog & de Meuron 憑藉其針對易北音樂廳的設計方案於 2003 年名聲大噪。由於建造成本激增到 7 億 8900 萬歐元,政府籌資額度相當巨大,但仍然無法彌補資金缺口。漢堡居民對該專案的支援行動是史無前例的:截至2015年,已有超過 7500名捐助者為該建築提供了(資金)支援。

11

安居之所

港口新城所提供的住宅形式多樣化。在小戶型住宅中包含不同價位的租賃住宅和私有住宅,同時考慮到音樂家、設計師、老年人或身體受限人士的特殊需求。

房屋建築互助協會和聯營建築企業在港口新城住宅開發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們為市民提供中等價位的住宅,並且為鄰里關係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此外,由於漢堡市中心租金和售價大幅上漲,從 2010 年起港口新城中的住宅地塊有 20% 被招標用於政府資助的住宅建築, 2011 年起該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 HafenCity尺度宜人、通達性好的街區 (Photo by Mocy)

多樣化的設計方案、可負擔的價位水平與人性化的建築風格使許多人決定選擇在港口新城生活。HafenCity的住宅往往距離工作地點、購物、學校和休閒場所較近,能夠顯著降低了出行方面的費用,使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實現時間均衡。

適合家庭居住

凱瑟琳小學 (Katharinenschule)和鄰近的日託託兒所於 2009 年正式開始營業後為居民提供了高質量的兒童託管和就學場所。

隨著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港口新城中登記的家庭中有孩子的家庭所佔比例持續上升。

截至2015年,該比例為15。5%,港口新城在家庭友好方面已超過了Eimsbüttel (12。4%)、 Winterhude (11。9%) 或者 Neustadt (11%) 等其它受歡迎的漢堡市區。

倡導社群首創精神

面向多樣化的居民群體,港口新城已經形成一套極為豐富的社會基礎設施。

許多居民十分活躍,自發組織了虛擬居民論壇hafencityleben。de、港口新城時報 (hafencity-news。de)等交流平臺。這裡還定期舉辦主題聚會、舊貨市場,以及仲夏節和各類節慶活動。同時也有各類社團活動組織:Strtebeker 體育俱樂部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港口新城兒童之家協會致力於促進港口新城當地兒童的睦鄰友好,老幫青經濟協會的成員無償為創業者提供他們多年積累的行業經驗。

漢堡港口新城有限公司透過支援居民的首創精神、定期與居民溝通等方式(透過直接聯絡以及透過例如組織資訊和討論活動)增強居民的地方歸屬感。

港口新城有限公司不僅要實現各種設施和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並且要保障它們之間形成穩定的結合關係;同時也負責積極推動鄰里關係的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出完善方案。

該公司在更新專案進展過程中也時刻關注兒童在社群中的重要性。

Grasbrookpark公園和 Lohsepark 公園的設計規劃中採納了當地兒童提供的創意。凱瑟琳小學(Katharinenschule) 學生顧問組以未來工作室的形式積極致力於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對公共區域的具體要求。此外,學齡前至三年級的兒童參加了 2015 年的“巴肯港區參與營” (Beteiligungscamp Baakenhafen),透過這一活動將設計想法帶入港口新城的公共區域規劃中。

為了調動人們共同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的積極性,早在 2009 年HafenCity就成立了港口新城網路協會,為港口新城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合作式的解決方案。此外,該協會還積極組織大型活動和節日慶典,並與周圍的城區越來越多地展開合作,從而促進港口新城內外的協調發展。

12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www。hafencity。com

en。wikipedia。org/wiki/Hamburg

astoc。de/en/projects/urban-planning/masterplan-hafencity-hamburg

HafenCity Hamburg GmbH。 (2006)。 HafenCity Hamburg: The Masterplan。

文字 / mocy

排版 / mocy

圖片 / mocy。 部分源自參考文獻

德國港口新城HafenCity|新舊共生的濱水城市更新實踐

城市設計聯盟

內容定位:

傳播城市設計理念,分享經典專案案例和專家觀點

面向人群 :

政府主管部門、城市設計相關從業人員和設計愛好者

影片訪談節目:

定期邀請採訪城市規劃,建築,市政,園林領域專家

打造跨專業交流、諮詢、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