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紫禁城(故宮)擁有大量的文物,現在的故宮作為故宮博物院面向普通民眾開放參觀。可在歷史上,那裡一直是神秘的所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是什麼原因讓他的兒子朱棣,大費周章地進行遷都,紫禁城又有哪些由來和傳奇故事呢?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故宮網站恭賀新年

1。 朱棣的決定與紫禁城的誕生

公元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擊敗了建文帝,攻下南京,同年七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永樂。

在此之前,朱棣一直作為藩王駐守在燕京(現北京),燕京乃北方防禦重鎮。

多年駐守此地的朱棣,深知北方的軍事防禦線對於整個明帝國至關重要,北方防線如果被突破,蒙古騎兵橫掃南下,勢必勢不可擋。

這樣朱棣動了遷都的念頭,如果把都城遷到北方,那麼帝國對於蒙古軍事情報就能更早的得到訊息,也就能更早地制定軍事對策。

而且都城的北遷,勢必軍隊也會在北部加強防禦,北部的軍事防線能得到強有力的保證,出戰迎敵也會有更快的軍隊集結力。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朱棣畫像

可是遷都的難點在於,其一,待慣了南京的王公大臣及其家眷肯定不會願意遷都;其二,燕京作為藩王重鎮,朱棣在任時就經常進行軍事行動,城中的條件,並不滿足於遷都,如果遷都,整個燕京的城市佈局和皇城的建造都要更早地考慮進去;其三,燕京所處的北方區域,糧食產量不足,如果遷都,糧食的供應不足會引起很大問題。

遷都的念頭出來後,朱棣一定有很多個日夜,在考慮遷都的可行性,及遷都的準備工作安排。

為了解決遷都北平的糧食問題,朱棣啟用水利方面的優秀專家宋禮,對南北漕運的河道進行疏通,暢通的漕運可以快捷地將南方產糧區的糧食運輸到北方,解決了北平作為京城的糧草問題。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運河漕運圖

遷都燕京,對於燕京的城市規劃,朱棣做得相當到位,他一直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帝王。皇城的宮殿佈局,京城的街道分佈,都在初期的計劃中被考慮的仔細長遠。

永樂十九年,用於官員辦公的場所,在緊鑼密鼓的建造中完成,皇帝的宮殿雖然還在修建中,但是能滿足初步的使用,這個時候,朱棣決絕而強硬的下達了遷都的指令。

那段歷史早已遠去,燕京(北京)的城市佈局沿用至今,紫禁城更是作為清明兩代的皇城,保留至今。

在世界文化遺產之宮殿的評選中,故宮(紫禁城)遠遠超越了其他的競爭者,以它龐大、華美、科學、實用等種種優點,穩居榜首,彰顯了古人的強大智慧凝結力。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明朝遷都地圖

2。紫禁城傳奇

“紫禁城”是一個神秘的名字,和普通百姓永遠對帝王生活的好奇一樣,這個名稱自帶神秘屬性。

據說,“紫”指的是帝星紫微星,天帝居住的天宮稱為紫微宮,作為天子的人間帝王,其所居住在人間的內城之中,與平民百姓隔絕,其名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房間九千多間,處於都城的中軸線正中心。明朝的紫禁城由永樂四年開始建造,直到永樂十八年才建成,後期又有修繕。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故宮平面圖

以硃紅與明黃為主要色彩結構,即富麗堂皇,又威儀赫赫,宮殿在材質上採用了木質結構,木質建築特有的韌性恢復,使得宮殿在地震災害中得以減輕損失。

紫禁城超強的排水系統,使得皇城內極少出現雨水的囤積,比現代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統都要科學合理。

紫禁城在民間的神秘傳說中,有一點始終為人津津樂道,那便是,在歷史上,紫禁城屢屢發生火災,如果進行名勝古蹟著火次數評選的話,紫禁城會當仁不讓,勇奪第一。

據記載,紫禁城大大小小發生的火災將近100次,很不幸的是,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在歷次的大火中被燒燬,其中嘉慶二年的一次失火,將《永樂大典》的正本化為烏有。

關於屢次發生火災,民間有很多玄學的猜想,可是尋找可靠的科學解答也不是沒有。

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謀遠慮,紫禁城頻發的火災

故宮雪景

首先,紫禁城作為皇城,它的高度是肯定高於京城中所有臣民房屋的,這樣雷電發生的火災頻率就會比低矮建築更多。

再者,宮殿為木質結構,儘管三大殿已經為了避免火災而不種植任何樹木,但是木質結構的易燃性是它的弊端。

還有,皇城富貴的紫禁城中,人數眾多,在用火的方向上並不節制,取暖、照明、節日炮竹的燃放,都會引起火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