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無論是“鯨落”還是“鯊掉”,科學解釋都是大型海洋生物死亡後,屍體逐漸沉入海底的過程。顯然,這樣的科學解釋完全不能體現出“鯨落”的悽美和“鯊掉”的。。。(呃,此處省略2個字)。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發現“鯨落”

雖然鯨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動物,但是在浩瀚無際的海洋中能發現“鯨落”卻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更何況它們是在數千米的海底深處。目前人類發現的自然鯨落也不足50個(這裡不包括為了實驗,將鯨的屍體放入大海形成的認為“鯨落”)。

幸運的是,在2020年4月3日,在中國南海,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也是中科院“探索一號”船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在中國南海發現的“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

鯨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它們能感知死亡,當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它們會安靜的離去,等待死亡來臨。死去的鯨會慢慢沉入海底,形成一個深海生命綠洲,供養萬物長達百年。就像一首生命的讚歌,一次生與死的輪迴,生於海,長於海,歸於海,隱於海。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鯨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海底的食腐生物花費幾年時間吃掉鯨屍上90%的軟組織,這一過程稱之為“移動清道夫階段”;然後,小型的無脊椎動物將剩下的鯨屍當作食物,這一階段為“機會主義者階段”;最後,用50-100年的時間,細菌將剩餘的鯨骨中的脂和油及其他組織轉換為“硫化氫”,讓化能自養生物可以獲得能量,這一階段為“化能自養階段”。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鯨落”畫面

你以為“鯨落”到這裡就結束了嗎?在地球發展程序中,這還遠遠沒有結束。當殘餘的鯨落所有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了,海底沉積物會逐漸將鯨的骨骼埋藏,經過漫長的沉積作用,鯨的硬體骨骼逐漸形成化石。隨後,經歷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滄海變桑田,鯨的化石會隨著岩石的分化剝蝕,最後重見天日。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完整的“帝王鯨”化石

為何海洋生物容易形成化石?

形成化石的機率很低,而且並不是每個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都有機會儲存成為化石。一般來說,要想形成化石,必須具備合適的自身條件和獨特的環境因素。

顯然,擁有外殼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骨骼,更容易儲存成化石。絕大多數古代生物的化石儲存在有水的環境中,即使在有水的環境中,想要形成完好的化石,也需要安靜的水體環境和細小的沉積物,還要在生物死亡之後其遺體基本保留在原地。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完整的魚龍化石

所以,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三葉蟲、貴州龍、魚龍,甚至大型的帝王鯨都能儲存很完整,而恐龍這種陸生動物卻很難發現完整的化石。

為何海洋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不妨先了解一下“鯨落”和“鯊掉”

完整的貴州龍化石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談

圖片:網路(侵刪)

關注我,瞭解更多有趣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