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兗州知府,因朱元璋錯字一事,受牽連而死

魯迅曾說過這樣的話,封建社會吃人,這話並沒有誇大。大家以為知書達理的世家大族的府宅內就沒有冤死的僕人嗎?後宮內都有許多看不見的好人默默屈死,甚至朝堂上因為皇帝一時的喜怒而丟掉性命的人也不少見。今天說的盧熊就是這樣的大臣,細細追究起來,你也找不到他真做錯了什麼。

盧熊是朱元璋在位時的子民,自小學習成績就很好,科舉考試也中了,因為非常擅長書寫文章,被一路推薦升職。小編認為,他應該很會寫官場上的文章。現在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明明自己擅長寫小說、散文等等型別,上了班以後,領導聽說你會寫東西,各類職場上的公報、宣告、內部郵件等等全交給你了。如果你在大公司,有統一的模板作為參考的話,日子還能湊合過。但是在什麼都不齊全的小公司,有可能老闆大手一揮,就讓你順便把模板整理出來,這簡直讓人吐血。

明朝一位兗州知府,因朱元璋錯字一事,受牽連而死

不同於我們現在,除了小部分的職業靠書寫為生,大部分人會寫作都是一項附加技能。而古代,你會寫東西是很吃香的,畢竟天下是文人在治理呀。而且古代人的教育情況與我們不同,基本是以文學為主的,你越會寫,說明你學得越好越正統,在很多事上都有發言權。盧熊的工作環境應該不錯,他能夠因為自己文品好而被長官推薦,說明他身邊的小人很少或者沒有,才能如此順利地被舉薦升官。

但他可能沒怎麼和朱元璋相處過,對皇帝的態度沒有一個成熟的把握,甚至以為皇上跟自己的上級差不多。這樣的心理落差,難免會出事,並且是大事。盧熊被吏部舉薦,舉薦書遞上去後,朱元璋御筆一批,將他派去了兗州。兗州在山東,也算得上是個好地方,而且知府有實打實的權利,這個地區都是他的治下了。

明朝一位兗州知府,因朱元璋錯字一事,受牽連而死

他在兗州期間,做了很多事。當時山東多年戰亂,又鬧饑荒,還是建國之初,正式需要修生養息的時候,可魯王府還在修建,不能停工。同時為了讓百姓有口飯吃,各種水土工程都發動了起來,如此浩蕩,自然需要用到眾多的百姓。盧熊花了很大的心力,安排這些工作,讓百姓的日常生活不會受到太大的打擾。他做得很好,民間沒有因為這工作而引起什麼騷動。百姓們還誇讚他是個不求顯赫名聲的好官。

百姓們不知道,盧熊上任時拿到的官印上刻錯了字,兗州成了袞州。直腸子的盧熊直接啟奏了陛下,希望朱元璋能夠換一個正確的官印。你說這事他該怎麼處理呢?如果不告訴皇帝,以後萬一皇帝責怪他官印印出來的是什麼玩意,他要事後炮把責任推給皇帝嗎?但他這時候講出來了,豈不是不給皇帝臉面?這事本身就很難辦,小編甚至懷疑是不是有人要整他,提前安排了這麼一出事故。

明朝一位兗州知府,因朱元璋錯字一事,受牽連而死

此事果然沒有妥善處理好,朱元璋默默壓下了這件事,但盧熊最終因此被朱元璋賜死了,在盧熊從兗州調走之後,朱元璋直接將他按在另一件事裡,給他套上個罪名,就這樣處死了。明明是政績絕佳的好官,卻如此枉死。這樣的制度,哪怕它孕育出了再美好的文化,也是人自身努力的結果,如果有更加人性的制度來管理天下,豈不是更有璀璨的光華綻放出來?小編雖然也愛讀歷史,但同時也真是心痛這些人才的性命,他們本可以有更好的人生,甚至救活更多的人。你們是如何看待我們古人所處的政治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