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你靈魂的慾望,是你命運的先知。

——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霍姆斯讀本》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不知渾身哪根神經出了問題,反正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歡讀書。那種感覺,就像是春天遇上了油菜花般明朗,夏天遇上了甜西瓜般愜意。直到多年以後,面對著房間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我想,我最早的生命體驗,也許就在七八歲的時候萌芽了。

但在那時的鄉下,還是個物質極為匱乏,甚至是小麥作為硬通貨,許多交易還是以物易物的時代。於是最觸手可及的書籍便是小學課本,尤其是語文課本,那裡存在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幻世界,有到處找水喝的烏鴉,有下山摘桃子吃的小猴子,也有為過河左右為難的小馬。

在小孩子的眼睛裡,彩色與動物的結合就是童話。我在童話的世界裡,邂逅了豐足與神奇。在還不知道“憧憬”這個充滿美好色彩的詞語時,已經感觸到了無數美好憧憬的堅實質地。

等到了二三年級,過年的時候是最開心的。不僅可以穿上久違的新衣服,名正言順地玩玩具槍,明目張膽地放鞭炮。更是因為,有了壓歲錢後,終於可以偷偷買自己喜歡的書看,儘管我只能支配壓歲錢的一小部分。

買的不少書都還記得,拼音版的四大名著、《說岳全傳》、《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但不敢讓爸媽知道,怕因為亂花錢捱打。我也能理解那一代人被困縛在生於斯長於斯的黃土上,他們從書籍中看不到未來,從知識中看不到力量。

於是我就把書裹在媽媽織的毛衣裡。諷刺的是,讀書雖然不能抵擋飢餓,卻無意中抵禦了嚴寒。我的胸前滿滿的,心裡暖暖的,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書籍的分量和溫度。

但這並不是我最早接觸的課外書,在依稀可辨的記憶中,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最早看過的課外書是我爸的武俠小說。第一本早已經忘了,只是記得小說破爛不全,有個姓“厲”的主角。後來又看了老爸的另一本武俠書,同樣不記得書名。畢竟,那時候的識字水平和閱讀能力遠遠不夠支撐我讀懂一本厚厚的武俠小說。

這是最初的啟蒙,但真正在小小的心靈裡埋下愛書的種子的,是班裡同學的連環畫。在那個時候,班級裡的哪位同學能夠擁有一本連環畫,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還能憑藉它收穫其他同學蜂擁而至的友誼,甚至是幼稚不堪的諂媚。

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西遊記》的連環畫。過了二十多年後,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幕,那天週末放假,我借了這樣一本連環畫,回到家發現爸媽不在家。於是在那個幸福的金秋傍晚,我站在門口,像捧著珍寶一般開啟那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短短的四五十頁,很快就能讀完。我卻沉浸在幸福的感覺之中,彷彿跟著畫中人物經歷了一次奇幻旅程。

對於閱讀的那份熱愛,書籍也給了我足夠的回饋。在普遍缺乏閱讀訓練和文學素養的同齡人中,我憑藉著為數不多的知識儲備,語文成績脫穎而出,尤其是作文成績更是讓老師刮目相看。我的作文經常被老師選出來,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朗讀。我從中收穫了極大的滿足感和虛榮感,進而更有動力去讀更多的書。

我們那個窮鄉僻壤,無論是父母的期望,還是學校的教育,讀書僅僅是為了完成掃盲的工作。識得幾個字,就被視為具有了21世紀的生存技能,連“讀書是為了上大學”都成了一種有意的調侃和無害的戲謔。

但也許就在那個時候,閱讀給我指明瞭一條路,書籍便是照亮這條路的明燈——我想要不一樣的人生。即使前路依然模糊不清,即使之後我也一直在摸索前進,但至少方向是正確的。

我在正確的方向上寫下了這些文字,是回憶,也是紀念。因為,書籍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也讓我成為了不一樣的煙火。

七月讀書9本,五星推薦: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上)、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1.《霍亂時期的愛情》: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讀完《百年孤獨》後很久的一段時間內,我一直在時間與人物的迷宮中摸索前進,卻始終看不到象徵著盡頭的明亮光束出現。於是,在馬爾克斯以彌達斯王般的魔力和西西里弗般的毅力所構築的深奧魔幻叢林中,我先嚐試越過了荊棘甚少的灌木和清澈見底的山渠。終於,當喜鵲已經停止了歌唱,玉米也開始抽雄時,在度過了無數個懊悔的夜晚後,每到時鐘指向十點鐘方向就一直輾轉反側以至於連床板也對吱吱呀呀的聲音感到饜足時,我終於做出了一個遲到了多年的決定:是時候了,踏上那場期待已久的冒險旅程。

以上純屬逗趣,以模仿馬爾克斯的寫作方式說明自己在讀了他的絕大部分作品後,終於克服了《百年孤獨》所帶來的巨大陰影,鼓起勇氣去讀《霍亂時期的愛情》。但模仿起來才知道,那種寫作方式不是無主的存在,它是屬於馬爾克斯的,誰也不要企圖去征服它,否則不僅是缺乏文學功力,也是缺乏自我認知。

理查·德·弗尼維爾說過,愛情是一片熾熱狂迷的痴心,一團無法撲滅的烈火,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悅,一陣如痴如醉的瘋狂,一種沒有安寧的勞苦和沒有勞苦的安寧。《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其瑰麗萬千的想象和珠璣錦繡的文字,講述了這樣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弗洛倫蒂諾·阿里薩、費爾明娜·達薩、胡維納爾·烏爾比諾是這段曠日持久的愛情中的三個主角。他們在愛的追逐中冒險,如安第斯山脈般波瀾壯闊,如馬格達萊納河般悠長曲折,就連老去與死亡的威脅也視而不見。歲月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印跡,他們卻留給歲月半個世紀的回憶。

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有句話後世流傳:“我一生中遇到過成千上萬個身體,並對其中的數百個產生慾望,但我真正愛上的只有一個。”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就是羅蘭·巴特筆下的情種。儘管在遭遇了愛情的挫折之後,與為數眾多的女性保持著介於友誼與愛情之間的肉體關係,靈魂的童貞始終屬於費爾明娜·達薩。終於在初戀情人的丈夫烏爾比諾醫生摔死在芒果樹下之後,在一場刻意安排的漫長的內河航行中,喚醒了那已經沉睡了53年7個月零11天的愛情。

這部被《紐約時報》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的作品,也是馬爾克斯自認為最為得意之作。他說《霍亂時期的愛情》而非《百年孤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對於費爾明娜·達薩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愛情,在於是否篤信書中的一句話:“靈魂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以下”。當然這不僅僅是生活邏輯可以簡單解釋和駁斥的,文學尤其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剝離了實際生活的文字表達。也正因為這部作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才會生髮出各種各樣的討論,關於愛情、人生與死亡。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文版正式在大陸出版的時候,即使“文無第一”,餘華仍然盛讚馬爾克斯“是在世作家裡最偉大的作家,《霍亂時期的愛情》教給作家一個寫作方法。”的確,不要讓馬爾克斯寫愛情,這會讓其他作家再無愛情可寫。而至於“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這一美名,在穩定了半個世紀之後,終於在2014年,才又重新開始了白熱化的角逐。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2.《卡拉馬佐夫兄弟》(上):小說藝術的金字塔尖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鴻篇鉅著《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上部,這也是陀式最後一部完成的長篇小說。儘管只讀了一半,尚未全部窺其堂奧,但一言以蔽之:如果一部小說的最高分是100分,那麼我想給《卡拉馬佐夫兄弟》打1000分。誇張的並非我的情緒,而是作品的深度、廣度與厚度。

有句公認卻未知其淵藪的話,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託氏與陀式是俄羅斯文學無可置疑的兩座高峰,其作品是考察俄羅斯民族精神、社會風貌與歷史傳統繞不過去的存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位於小說藝術的金字塔尖,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巔峰,是其一生創作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納科博夫說文學需要用脊椎骨來閱讀,若無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與閱讀訓練,《卡拉馬佐夫兄弟》怕是要壓完讀者的脊椎骨了。畢竟,《卡拉馬佐夫兄弟》洋洋萬言,揮灑自如,面對此書知難而退者有之,半途而廢者有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深深咀嚼的一本書,其思想性與文學性都是巨大的,就連哲學巨擘尼采也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最接近自己的人。從《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可以體會到陀式的哲學思考與宗教思想。紀德說讀陀式是人生頭等大事,誠哉斯言。

當然,具體感受還要等讀完下部再詳談。窺見巨人的全貌,方知思想的高峰。願我們都能夠擁有理性和包容,而不是相反。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3.《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路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不知渾身哪根神經出了問題,反正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歡讀書。那種感覺,就像是春天遇上了油菜花般明朗,夏天遇上了甜西瓜般愜意。直到多年以後,面對著房間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我想,我最早的生命體驗,也許就在七八歲的時候萌芽了。

但在那時的鄉下,還是個物質極為匱乏,甚至是小麥作為硬通貨,許多交易還是以物易物的時代。於是最觸手可及的書籍便是小學課本,尤其是語文課本,那裡存在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幻世界,有到處找水喝的烏鴉,有下山摘桃子吃的小猴子,也有為過河左右為難的小馬。

在小孩子的眼睛裡,彩色與動物的結合就是童話。我在童話的世界裡,邂逅了豐足與神奇。在還不知道“憧憬”這個充滿美好色彩的詞語時,已經感觸到了無數美好憧憬的堅實質地。

等到了二三年級,過年的時候是最開心的。不僅可以穿上久違的新衣服,名正言順地玩玩具槍,明目張膽地放鞭炮。更是因為,有了壓歲錢後,終於可以偷偷買自己喜歡的書看,儘管我只能支配壓歲錢的一小部分。

買的不少書都還記得,拼音版的四大名著、《說岳全傳》、《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但不敢讓爸媽知道,怕因為亂花錢捱打。我也能理解那一代人被困縛在生於斯長於斯的黃土上,他們從書籍中看不到未來,從知識中看不到力量。

於是我就把書裹在媽媽織的毛衣裡。諷刺的是,讀書雖然不能抵擋飢餓,卻無意中抵禦了嚴寒。我的胸前滿滿的,心裡暖暖的,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書籍的分量和溫度。

但這並不是我最早接觸的課外書,在依稀可辨的記憶中,應該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最早看過的課外書是我爸的武俠小說。第一本早已經忘了,只是記得小說破爛不全,有個姓“厲”的主角。後來又看了老爸的另一本武俠書,同樣不記得書名。畢竟,那時候的識字水平和閱讀能力遠遠不夠支撐我讀懂一本厚厚的武俠小說。

這是最初的啟蒙,但真正在小小的心靈裡埋下愛書的種子的,是班裡同學的連環畫。在那個時候,班級裡的哪位同學能夠擁有一本連環畫,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還能憑藉它收穫其他同學蜂擁而至的友誼,甚至是幼稚不堪的諂媚。

我最喜歡的還是關於《西遊記》的連環畫。過了二十多年後,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幕,那天週末放假,我借了這樣一本連環畫,回到家發現爸媽不在家。於是在那個幸福的金秋傍晚,我站在門口,像捧著珍寶一般開啟那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短短的四五十頁,很快就能讀完。我卻沉浸在幸福的感覺之中,彷彿跟著畫中人物經歷了一次奇幻旅程。

對於閱讀的那份熱愛,書籍也給了我足夠的回饋。在普遍缺乏閱讀訓練和文學素養的同齡人中,我憑藉著為數不多的知識儲備,語文成績脫穎而出,尤其是作文成績更是讓老師刮目相看。我的作文經常被老師選出來,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朗讀。我從中收穫了極大的滿足感和虛榮感,進而更有動力去讀更多的書。

我們那個窮鄉僻壤,無論是父母的期望,還是學校的教育,讀書僅僅是為了完成掃盲的工作。識得幾個字,就被視為具有了21世紀的生存技能,連“讀書是為了上大學”都成了一種有意的調侃和無害的戲謔。

但也許就在那個時候,閱讀給我指明瞭一條路,書籍便是照亮這條路的明燈——我想要不一樣的人生。即使前路依然模糊不清,即使之後我也一直在摸索前進,但至少方向是正確的。

我在正確的方向上寫下了這些文字,是回憶,也是紀念。因為,書籍給了我不一樣的人生,也讓我成為了不一樣的煙火。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4.《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正在發生的魔幻現實主義

不得不說,馬爾克斯對書名有股莫名其妙的喜好,各位看官且看:《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嘚嘚,一位稀奇古怪的哥倫比亞老頭。

《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被老馬自己稱為是其“生命中最艱難、最悲傷的作品”。艱難或許在於,如何在寫作上更好地描述好被綁架的十位人士,使得條理清晰,敘事合理,即使對於一位文學巨匠且具有新聞記者的從業經歷,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悲傷或許在於,儘管被綁架者的親屬全力營救,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時刻關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一言難盡),仍然有兩位人質不幸犧牲——瑪麗娜和迪安娜。而且倖存者也經歷了或長或短的生理煎熬和心理劫難。

本書與老馬的另一部作品《米格爾在智利的地下行動》類似,屬於紀實文學,但這部作品還是融入了老馬所特有的文學風格,披上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外衣。這也不奇怪,在哥倫比亞,大毒梟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可以宣佈競選總統,可以與整個國家機器相抗衡,甚至於就連投降,也可以與政府進行談判——不引渡,建立自己的私人監獄,其實是個人繼續享樂的莊園。這難道不是正在發生的魔幻現實主義嗎?現實不是比文學更魔幻嗎?正因為此,馬爾克斯才說《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比我最離奇的小說還要離奇”吧。

書中的反派大boss是赫赫有名的巴勃羅·埃斯科瓦爾,但只是作為未現身的人物操縱著綁架案的發生與被綁架者的命運。為了增進了解,可以與美劇《毒梟》搭配觀看,相信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總之,不要猶豫,儘管放心大膽地進入馬爾克斯的文字迷宮和魔幻叢林。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5.《米格爾在智利的地下行動》:一分鐘的黑暗不會讓我們失明

作為“拉美文學爆炸”的主將,加西亞·馬爾克斯無需介紹。沒讀過《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總該讀過《霍亂時期的愛情》;沒讀過《霍亂時期的愛情》,總該讀過《百年孤獨》。如果都沒有讀過,那也無需介紹。

《百年孤獨》是閱讀馬爾克斯的最高門檻,但因其名譽天下,家喻戶曉,所以《百年孤獨》成了馬爾克斯最為著名的商標。假如要給一個建議,我認為還是先讀老馬的其他作品為宜,甚至可以最後再讀《百年孤獨》。如果要繼續給出建議——關於如何選擇馬爾克斯的作品,那自然是新經典發行、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馬爾克斯的系列作品集。

不管如何,老馬的正版作品能夠在國內順利出版,少不了新經典艱苦卓絕的努力,甚至是軟磨硬泡的“厚臉皮”。這倒讓我想起一個掌故來。

1990年,馬爾克斯到北京和上海訪問,書店到處都有盜版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作品。馬爾克斯對前來拜訪他的文化界人士說:“各位都是盜版販子啊!”這也讓一旁陪同的錢鍾書老先生頗為難堪。老馬離開中國後也發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想起來,今天能夠讀到老馬的作品,也是一樁大大的幸事呀。

當然,我最先讀的老馬的作品也是《百年孤獨》。後來這部書曾借給兩位朋友,第一位借了大概有一年,但書頁絲毫未曾翻動。第二位朋友想讀,無奈向第一位朋友索來,但這位朋友又是大半年沒讀多少。俗話說“借書給朋友,失去書;不借書給朋友,失去朋友”,愛書之人當“心有慼慼焉”。於是向第二位朋友索回《百年孤獨》,用保鮮膜儲存妥當,放回書架,“敝帚自珍”也。

《米格爾在智利的地下行動》這本書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小說的手法,紀實文學的形式,與《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頗為類似。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說起來,老馬的作品什麼時候讓人失望過呢?

老馬的書已經讀了17本,目前還剩下《霍亂時期的愛情》《活著為了講述》《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三本,爭取這個月全部讀完。

總之,我愛老馬,愛得深沉!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6.《祈念守護人》:去你的諾克斯公平性守則

英國推理作家羅納德·A·諾克斯在《1928年度傑出偵探小說集》中提出了偵探小說或者說懸疑推理小說的公平性準則,被稱為“諾克斯十戒”,也被後世稱為“諾克斯公平性守則”。具體內容為:

1。兇手必須在故事一開始便登場。2。破案手法不能使用超自然力量。3。案發現場不能有秘密通道。4。作案過程中不能使用未知的毒藥或者需要複雜科學解釋的機械。5。不能有中國人登場。(當然,該條雖有妖魔化中國人的意味,但也難言歧視。因為當時西方人對中國人還不太瞭解,以為中國人會飛簷走壁、奇門遁甲、五行八卦等法術,這是懸疑小說的禁忌。)6。偵探不能憑藉偶然性或第六感破案。7。除了欺騙登場人物外,偵探本身不可能是兇手。8。偵探不能使用未透露給讀者的提示來破案。9。助手角色對案情的判斷必須完全讓讀者知道。10。雙胞胎或一人分飾兩角的情況必須實現告知讀者。

在懸疑小說派別中,本格派比較嚴格遵循諾克斯公平性守則,但也未必盡皆滿足“十戒”。東野圭吾的小說有社會派,也有本格派。《祈念守護人》作為東叔的新作,從其作品的高產上來講,這部作品可以看出傾注了不少心血。但《祈念守護人》卻難以歸類,社會派顯然不是,變格派更不是。若說是本格派,也更與諾克斯公平性守則扞格不入。

也許不必考慮太多,可將其視為《解憂雜貨鋪》類似的溫暖小說,懸疑因素只是外殼,核心還是講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守護相助的故事。再說,東叔的這種溫柔也不是第一次在小說中顯現了。

《祈念守護人》中出現了超自然的情節,甚至以此為核心推動故事發展,這種奇幻因素在《拉普拉斯的魔女》《魔力的胎動》中也很明顯。不得不感嘆,東叔真是學壞了呀,越來越不把諾克斯公平性守則放在眼裡了。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7.《餘生皆假期》:沒有七里香的夏天

六月如期而至,春夏正式交接,告別了春天,這是屬於夏天和西瓜的季節。

這也是一個告別的時節,渾渾噩噩不失方向,跌跌撞撞仍要逞強,縱使萬千婉轉,終究還是要離開校園奔赴理想。

這個夏天,最喜歡的歌手周杰倫在6月12日凌晨放出了新歌。聽了再聽,時過境遷,物移人轉,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感覺。

沒有了夏天,周杰倫還是周杰倫;沒有了周杰倫,夏天還會是那個夏天嗎?

光陰大步流星勇往直前,年華指縫流淌不聽使喚。深夜聽著《mojito》,眼淚幾欲奪目而出。我想起了有《七里香》的那個夏天。我住在爺爺家,還有和我同歲的堂哥,我們是幼時最好的玩伴。

堂哥有個放卡帶的收音機,摁下按鈕,有如彌達斯王的魔力,瞬間可以清涼暑熱的空間,釋放出整個夏天,有麻雀在上面多嘴的電線杆,有遠方如糖的琥珀色黃昏,有青春純白如一片綠地的窗外。

可如今,爺爺不在了,堂哥也不在了。驟然回首才發現,《七里香》之後,再無夏天;《發如雪》之後,再無少年。

這個夏天,像是夭折了一般,觸動許多傷感,那是對於時間的敏銳痛覺。時光是一節一節的,丟了一節,像昨日青空,再也接續不上。隨著時光逝去,不可追回的不僅是美好的夏天,還有至為寶貴的浪漫感。

這份浪漫感,是對喜歡的女孩不敢遞出去的明信片,只好偷偷塞在褶皺的練習冊,最後終於下落不明,無果而終。

這份浪漫感,是對將來深深淺淺的期許和樂觀無邪的憧憬——一定會考上理想的大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情投意合的戀人;一定會看到蔚藍的大海,有孤島,有帆船,也有海鷗。

這份浪漫感,是相信我們會在鮮花鋪滿的小徑上,唱著歌,跳著舞,含著淚;也會在澄澈碧藍的大海邊,乘著風,踏著浪,閃著光。

然而越是失去,越是懷念;越是懷念,越是傷感。回憶的都是那些快樂片段,字裡行間,分明是如今的不如意。

成長的過程,如阿莫多瓦的夢幻影像,有披荊斬棘的痛苦,也有乘風破浪的榮耀。

要是能永遠停格在二十歲多好!

如今多了一個不明來由的喜好,在黃昏儀式性的晚霞時刻,一個人漫步田野。這時我經常會想起康德。

但康德會想起什麼呢?會不會有鴨嘴獸突然飛入腦海呢?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8.《毒笑小說》:諷刺、戲謔和揶揄

東野圭吾的四大短篇小說集目前已經看了《怪笑小說》《壞笑小說》,《毒笑小說》則是看過的第三本。當然,為了求個圓滿,一種閱讀KPI的自我要求,這個月打算把最後一本《歪笑小說》也給看了。

四大小說是東叔的得意之作,這些短篇小說包羅永珍,無奇不有,展現了東叔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恣意揮灑的出色才華。最核心的在於,很多小說意在諷刺、戲謔和揶揄,指向的是社會的疾病和人性的虛偽。

以這本《毒笑小說》為例,《綁架天國》諷刺了學歷社會下兒童教育中對孩子天性的傾軋和自主性的摧殘;《Angel》以怪誕新物種的出現指出了環境保護、地球危機與人類本位之間的弔詭命題;《手工貴婦》展現了職場社會中存在的連帶諂媚和虛偽的巴結奉承;《程式警察》反思了科層制官僚體系中制度程式化所帶來的僵化問題,以及人作為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的被動剝奪;《新郎人偶》以反面案例探討了子女教育過程中,子女淪為了父母的附庸與傀儡,從而失去自我表達的問題;《女作家》則以懸疑的方式揶揄了出版界之怪象。

四大小說中的短篇儘管質量良莠不齊,但大多想象奇特,內容新穎,以短篇腦洞的形式體現了東叔對人間百態的思考。

我也來開個腦洞,可以對其中的優秀作品“添枝加葉”加以擴充,也許有朝一日可以拍成類似英劇《黑鏡》一般的劇集。哈哈,世事難預料,說不定這事還真能成呢。

2020年7月讀書小結:靈魂的慾望是命運的先知

9.《歪笑小說》:偶爾失望又如何

作為東野圭吾的四大小說之一,《歪笑小說》與《毒笑小說》《怪笑小說》《怪笑小說》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本書的短篇小說全部是有關作家與出版社的故事。

具體而言,有出版社為爭取暢銷作家的卑躬屈膝和無所不用其極,也有新人作家為了出人頭地而發生的辛酸事件。我想,這本書一定融入了東野圭吾本人的經歷在裡面吧。東叔如今是超級暢銷大作家,新著無論質量高低,出版社都會“趨之如騖”,也不乏粉絲大量購買閱讀。但想必在出道初期,難免會有書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吧。

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質量確實不如其他三本,沒有多少波瀾起伏,更是缺少娛樂小說的跌宕衝突。這是作者與讀者一次不太刺激的互動。

當然,我始終對東野圭吾的作品充滿期待。讀書嘛,就像人生有起有伏,偶爾失望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