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在明初的歷史中,靖難之役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迴避的大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地改變了明朝歷史的程序,也達成了一個千古未有的成就:以一隅抗天下而得勝。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而在整個靖難過程中,黑衣宰相姚廣孝又是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人物。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戰爭期間不斷的出謀劃策,鼓舞軍心,更重要的是,他是靖難之役最初的也是最堅定的推動者。

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召集全國有名的儒僧隨侍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之時,姚廣孝便趁著隨侍朱棣的機會大表忠心,精心籌劃了一出“臣奉白帽著王”的好戲。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白帽著王,即王上加白,此為皇也!這樣淺顯的道理姚廣孝不可能不知道,但他還是做了。

要知道這個時期太子朱標還健在,哪怕是朱棣都不得不收斂爪牙,可姚廣孝卻敢大著膽子教唆朱棣謀取皇位。

因此,說他是靖難之役最初也是最堅定的推動者,實至名歸。

但是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新的問題,姚廣孝一個和尚,幹嘛要這麼費心費力地去鼓搗造反的事呢?難道縮在廟裡敲鐘摸魚不舒服嗎?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要知道,明朝初年,由於皇帝朱元璋做過和尚的緣故,全國各地對和尚都是比較優待的,寺廟都有自己的產業,油水足夠姚廣孝吃一輩子了!那麼為什麼姚廣孝還是要孜孜不倦地造反呢?

主流觀點認為這是姚廣孝為了一展個人抱負,這一點是有可信度的。

姚廣孝最初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修習佛學。但是由於天資聰穎,姚廣孝很快就跳出了佛學的侷限,精研儒釋道三教精義,並且取得了不低的成就。

除此以外,姚廣孝在早年就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建立了良好的往來關係,並最終獲得了朱元璋的青睞。

由此可見,姚廣孝在當時的身份地位確實很高,脫離了基礎的物質需求後,轉而去追尋更高階的自我價值實現確實講得通。

但是在翻閱了大量史料以後,我卻發現,一展政治抱負或許並不是姚廣孝輔助朱棣的主要原因。

在靖難之役開始前,姚廣孝與朱棣交流的記錄非常少,除了一個“臣奉白帽著王”,幾乎沒有其他了!

反而是建文帝登基後,姚廣孝的出場次數越來越多,進言也越來越犀利,最終坐實了自己靖難總策劃的身份。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史料要突出重點,才將之前一些不重要的交流隱去了!

不能說沒有這個可能性,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另一種可能:姚廣孝是因為建文帝登基才開始死心塌地的輔佐朱棣的。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建文帝的為政舉措。

建文帝在位時間不長,很多政策其實都沒能很好的實行。但對於這些政策的記錄還是比較完全的。

從某種方面來說,建文帝和他父親朱標其實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因為他們不僅性格相似,連為政舉措也是一脈相承,都主張限制刑罰,減輕賦稅等寬厚型的政策。

不過在建文帝的一系列寬厚政策中,我卻發現了一條極其刺眼的政策:限制佛教。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這個政策在建文風格的政策裡可謂鶴立雞群,但細細思考卻也情有可原。

前文說過,朱元璋當過和尚,所以稱帝以後對佛教百般優待。

巧合的是,元朝也優待佛教,給了佛教很多利好政策,致使寺廟僧人即便是在天下大亂時依然能“閉門清淨”。

由此,可以想見,在長期的優待中,寺廟僧侶必然已經培養了很大的勢力,積攢了海量的財富。

但是與此同時,僧人不事生產,也不能報效國家。他們的勢力和財富都只為自己服務,根本不管他人死活。這當然會引起當權者的警惕。

建文帝雖然輸了靖難之役,但從史書來看,他並不是一位昏君,既然不是昏君,在瞭解了佛教巨大的勢力之後自然會誕生限制佛教的心思。

而且想得更深一點,說不定早在洪武年間,太子朱標也動過類似的心思,只不過由於過早去世而沒有被史書記載而已。

姚廣孝為何一心幫助朱棣靖難?主要是建文帝把刀架佛祖脖子上了

考慮到建文父子為政舉措一脈相承的特點,這個猜想可能性極大。

這樣一來思路就清晰了,建文帝父子想要限制佛教,那麼佛教願不願意被限制呢?

廢話,當然不願意!

佛教僧人們開開心心在寺裡待著,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建文帝敲了悶棍,誰不氣啊!

但是氣歸氣,正面反抗肯定是不行的。既然正面不行,那就側面吧,比如鼓動藩王造反,就是個很好的法子。

所以,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的話,姚廣孝一心一意地鼓動朱棣造反,也有了很合理的解釋,畢竟他也是一名僧人,自然也要為了自己的佛祖做出貢獻!

而為了限制佛教,建文帝幾乎是快把刀架到佛祖脖子上了,姚廣孝也是被逼無奈,不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