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楊振寧相信有造物者,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者

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你所謂的上帝是一個人形狀的,那我想沒有;

如果問有沒有一個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為整個世界的結構不是偶然的

……這些不偶然、力量這麼大、影響這麼大的東西,是哪來的,你可以隨便取一個名字,假如這裡面沒有一個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會接受……假如一定要加一個人的形象,這是你的自由,但這個是沒有根據的……

愛因斯坦、楊振寧相信有造物者,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者

這其實和愛因斯坦的宗教觀非常接近了。

在1929年,在回答美國猶太領袖拉比赫伯特·高德斯坦時,他說道:

“我相信斯賓諾莎的神,一個透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神。”

那麼,這裡必須引入一個概念:什麼斯賓諾莎的神。

猶太人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是與笛卡爾與萊布尼茨齊名的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在哲學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很多文學青年的摯愛。

作為

巴門尼德的信徒,

斯賓諾莎的

寫作是以類似於歐幾里得的幾何數學的方式寫的,由一組基本的公理出發,透過邏輯的推理與證明,從而推論與論證出各種命題,斯賓諾莎的哲學又被稱為幾何式的哲學,在這樣的模式下,斯賓諾莎的

神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推導過程,我們儘量簡化只說結論,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愛因斯坦、楊振寧相信有造物者,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者

第一,神即自然。

斯賓諾莎認為神不僅必然存在,而且無處不在,不僅每個人都屬於神,而且萬事萬物都屬於神,簡單來講,萬物一體,莫不是神!在這個世界上,神是絕對的唯一的存在,就像人有四肢五官一樣,萬事萬物都是神的一部分,人活著,屬於神,死了,依然屬於神,只是變換了形態而已。神有無限多的屬性,

但對於人來講,只能認識其中的兩種,一種是物質(原文叫廣延),一種是思維。

神無時無刻不在各種屬性中變換形態,它可以從這種物質變成另外一種物質,也可以從這個思想變成那個思想,也可以在人類無法瞭解的其他屬性中來回轉換。

比如,一條寄生蟲寄生在腸道里,寄生蟲只能認識到腸道內的屬性與世界,他會把他所在腸道認識的世界與屬性,當成整個身體。就像人寄生在渺小的地球上,會把地球上看到的屬性與世界當成整個宇宙,而地球只是構成宇宙的一個部分,假設宇宙內還存在無限的屬性,作為地球上的人並不知道。

第二,與人無關。

斯賓諾莎認為神的存在就是為了實現他的絕對圓滿,神創造人並不是為了人,而相反人只是為了實現神絕對圓滿的目的,因此神絕不會以人為轉移。所以斯賓諾莎自然不承認,包括基督教的上帝在內的一切人格化的神,在這些宗教的教義中,認為神的目的是人,是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但是,神的目的並不以人為轉移,所以“基督教賞善罰惡的觀念,為善就會得到神的福報,為惡就會受到神的處罰”就成了無稽之談。

其實從斯賓諾莎的神論中我們依然可以推匯出楊振寧先生所說的,我相信造物主,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主。只不過斯賓諾莎用近乎冷酷的冷靜和推導所表現出的那種高高在上的不屑:“人類,你太拿自己當回事了,難道神的存在就是圍繞著你打轉的?”

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證就是人類在尋找地外文明的時候,必須要配合有水有氨基酸等條件,彷彿想要找的並非是外星生命,而是人類這種碳基生命自身。

愛因斯坦、楊振寧相信有造物者,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者

在科學和宗教之間,愛因斯坦的觀點並非傳統的宗教信仰者,他曾表述過“上帝不擲骰子”的觀點,並且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正如同在他的自傳中所述,他12歲就失去了他的宗教信仰,並認為那都是謊言,但是他從沒有失去宗教信仰般的情感,對於宇宙中存在顯著的秩序的神秘性有著本能的興趣,

他曾經說過,“宇宙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就是它的可理解性”,

為了區分人格化的上帝和一種宇宙力量的存在,愛因斯坦把自己描述為一個“不可知論者”,而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談到關於上帝的論題,

他認為,“這問題對於我們有限的思維而言,實在太過深奧了”。

這有點像楊振寧先生說的,他在20歲的時候對於宗教等虛無縹緲的內容是堅決不信的,但是隨著年齡增大,這種信念在動搖,因為妙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在1950年寫給Berkowitz的信中,愛因斯坦說:“關於上帝,我持有的是一種不可知論者的立場。我深信,一個以使生命得以改善並使之崇高的道德準則為根本的生活良知並不需要‘立約者’(注:指通常宗教意義上的上帝)。”

但需要注意的是,愛因斯坦從來不信人格化的上帝,他說:“我已經多次說過,在我看來,(存在)人格化的上帝的想法是幼稚的。你可以把我稱為不可知論者。有些人因為年輕時為掙脫宗教束縛而經歷磨難,並因此成為強烈的反宗教的無神論者,但我不同於這種人。由於我們對自然以及人類本身知之甚少,我個人更喜歡持謙遜的態度。”在與胡伯(Hubertus)王子交談時,

愛因斯坦說:“以我有限的智力,亦能知曉宇宙是如此的和諧,誰還能說沒有上帝?但真正讓我生氣的是,有些人引用我這話來‘證明’我相信(他們的)上帝。”

愛因斯坦、楊振寧相信有造物者,但不相信人格化的造物者

最後還要補充一點。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以及科學史專家都認為,在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中,唯有前兩位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很多人都將牛頓晚年沉迷於神學作為“科學的終點是神學”的重要論據,這也是很多人批判牛頓背叛科學的罪證之一。

科學的終點是不是神學,我不做評判,但是對於牛頓來說,上述的認知實在是大大的冤枉。

因為自始至終,牛頓都是一個虔誠的上帝信仰者。

或者說,自從他知道自己的生日與上帝有某種神秘的淵源之後,

研究物理科學的出發點很大程度上是想證明只有上帝才能創造完美的世界,然後努力解釋其中的奧秘 。

凱恩斯就曾經將牛頓稱為“西方最後一位鍊金術師”。

事實也許會讓你大跌眼鏡,很多歷史上非常偉大科學家,他們研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展科學,推翻教義,而僅僅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