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編修家譜的流程是怎樣的?大資料能助力修譜嗎?

中國人歷來重視編修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隨著姓氏的發展,我國從先秦時期就已開始系統地編修家譜,用來記錄家族的來源、遷徙、繁衍、生息、婚喪、族規、家訓等全部資訊。

你家編修家譜的流程是怎樣的?大資料能助力修譜嗎?

最近幾年,編修家譜在我國南方地區再度興起。在宗族的組織下,越來越多的人以編修家譜的形式學習先賢事蹟,弘揚家風家訓,激勵族人後代。

但修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傳統修譜流程

在古代,修譜是整個宗族中最重要、最細緻、最需要責任心、最具使命感的事情之一,需要人力物力眾多,耗時也很長。整個修譜過程分為七大環節:

第一步:成立編委會(譜局)組建以家族中德高望重者為主的修譜委員會。主修一般由族長擔任,另設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明確職責和分工。

第二步:籌集經費編委會(譜局)建成後,最重要的就是籌集修譜經費。古時修譜的經費一般來自族田、祭田等其它族中共同收入;每個入譜的男丁也要交納一定數額的譜銀。現在一般是透過捐資和族譜預售來集資。

第三步:開局

所謂“開局”,就是開工修譜。最重要的是在編委會的組織下成立專業的編輯團隊,制定詳細完整的編修計劃,按照計劃一步步執行。

1、詳讀舊譜

舊譜記載的歷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是編修新譜的重要素材來源,可直接引用。

2、繪製世系圖

將舊譜上所記載的人員按輩份繪製連線,畫出世系圖。

3、制定“凡例”

上述工作完成後,需要敲定整本新譜的內容版式,稱為“凡例”。編委會確定“凡例”後,還要讓族人知曉本次編修的宗旨、體例、資料報送等要求。

4、普查

全面細緻地調查記錄上一次修譜還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譜後到本次修譜時出生的族人。普查內容包括譜名、已故之人生卒年月、職業、所屬支脈等。在舊譜中的已故族人和未入舊譜的初生族人應分開登記。

5、整理普查資料

根據每一份普查表,撰寫每位族人的條文,併為族人取譜名。普名可以由編修人員取,也可以由族人自己取,但要保證不重複。同一輩份取這個相同的字,另用一個不同字組成譜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為名或字。

6、老譜內容取捨

解放前的老譜一般有序言、歷次修譜序言、歷次修譜人員名單、家規家訓、墳山圖、祠堂圖、祀儀祀規、歷史資料、藝文、跋、後記、世系等資料。這些內容不必全部錄入新譜。編輯團隊可先確定刪減去留內容,再提交編委會討論決定。

7、蒐集資料,撰寫源流考

編輯團隊可根據老譜所載源流,蒐集和參考近代本姓氏源流現狀,儘量詳細考證本族的世系源流,可單獨成文,也可放在序言中。

8、編寫及審讀

整本家譜內容編寫完成後,一般由編委會邀請相關人員對初稿進行審讀,審讀透過即可定稿。

9、撰寫《序言》

定稿後,可邀請本族德高望重或飽學之士撰寫序言,也可由編輯團隊代寫。

第四步:出譜及拜譜新譜定稿並裝訂完畢後,要告知族人,選吉日將修編好的族譜迎回祠堂,稱為“出譜”。族譜迎入祠堂後再擇吉日舉族予以禮拜,稱為“拜譜”。

第五步:發譜古時拜譜結束後,會由族長拿出硃筆按序發譜。現在主要是將新譜送到印刷廠膠印、鉛印。印刷完畢後逐一將族譜發給族人。

經過這一系列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後,修譜才算完成。

但這套傳統修譜的流程耗時太長,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對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比較繁瑣和“奢侈”的事情。很多家族不惜重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輾轉各地搜尋資料續修家譜。

你家編修家譜的流程是怎樣的?大資料能助力修譜嗎?

科技助力修譜

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大資料在諸多領域的應用,一些專業從事修譜續譜的線上線下機構相繼出現。有大資料做支撐,編修家譜也變得更加便捷。

與手修族譜相比,網修族譜優勢明顯。

一是高效。

隨時修譜,家裡新添人口,只要家族管理員稽核透過,就可以錄入名字和資訊。

二是豐富。

可以隨時補充其它家族成員的照片、影片、文字資料、聯絡方式等個人資訊,內容更加豐富。

三是準確。

有錯有缺隨時增改,資料化後的準確率更高,除了保護傳承家族人文資訊和聯絡維繫血脈親友關係的作用,還能透過姓氏、字輩、家族源流遷徙等姓氏文化資訊進行大資料分析匹配,智慧尋根、認譜歸宗,幫使用者找回失散的親人和遺忘的家族歷史。

四是平價。

由於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網上大資料修譜在價格也比傳統修譜經濟實惠,能夠為大多數人所承受。

你家編修家譜的流程是怎樣的?大資料能助力修譜嗎?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各類家譜網站上千個。這些網站大多存在訪問體驗差、資料資料缺乏、更新緩慢、使用者不活躍、缺乏盈利模式等問題。

族譜網則開發了完善的使用者線上操作使用系統和小程式、移動App客戶端等呈現模式,使用者可透過這些入口一鍵找到自己的家族血脈,隨時隨地與遠方的親人進行交流,尋找自己的祖先和輩分,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