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還是那個阿里,財報有問題,但商業邏輯未改變

阿里還是那個阿里,財報有問題,但商業邏輯未改變

這幾天,阿里巴巴股票持續下跌,尤其是第一晚,開盤即跳水10%!那麼阿里的股價為什麼大跌呢?原因就在於開盤前公佈了自己2022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具體財報資料,營收2006。9億元,同比增長29%,非標淨利潤為285。24億元,同比減少39%。

老伊在2020年6月24日那一天曾經寫過一篇看衰淘寶的文章,大意是說,論便宜有拼多多競爭,論品質,有京東截殺,論服務,淘寶還是便宜貨的服務思維,因此,阿里必須有所行動,不然可能要出大問題。那篇文章的題目是《黃錚躍升富豪榜第二位,淘寶確有需反省之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出來看看。

從那時起,老伊個人就覺得阿里的網商部分可能要出問題。當然,老伊當時也被罵得不輕,尤其是還是使用淘寶,或者不覺得去驛站拿快遞沒什麼不好的網友。不過,在阿里新一季財報披露後,多空雙方的力量似乎變得均衡了,此前一面看多的狀況也不再出現。

但是,老伊現在反而覺得阿里的狀況沒有那麼糟糕。也許阿里網商部分未來的增長可能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守護自己商業版圖的能力還是有的。

阿里還是那個阿里,財報有問題,但商業邏輯未改變

其實阿里詬病最多的還是關於Q3利潤這一部分,畢竟相比前兩個季度,沒有反壟斷罰款的影響,阿里的利潤不應下滑如此之多才對?確實超出了市場的預期,更超出了多數機構的預期。公司解釋說,利潤之所以下滑,主要是因為三季度資金投入比較多,如果不算商業分佈也就是淘特、本地生活服務和小區商業平臺等投入,集團商業分部的盈利將同比持續平穩。

實際上,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我們最該關注的是活躍使用者數,或者說資料有沒有出現增長,同比增速如何?資料顯示,阿里本季度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12。4億,比前兩個季度都好。這麼看,阿里的護城河核心並沒有什麼本質或者上升到邏輯的改變。不過可惜的是,阿里對這部分資料進行了模糊處理,也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那部分,關於淘寶、天貓的活躍使用者數同比資料沒有辦法透過計算準確得出。

去年四季度,阿里並表高鑫零售,因此,對市場來說,三季度的財報對比去年同期,就不能算是客觀了,再疊加阿里並沒有在季報中披露更多的有關於企業的核心資料,模糊的表態觸動了市場本就敏感的神經。所以在營收同比增長的情況下,股價依然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

阿里還是那個阿里,財報有問題,但商業邏輯未改變

可是單獨對比傳統電商部分似乎也不能說是公平吧?高鑫零售作為最靠近消費者一端的介面,本就是阿里大消費的一部分,大商超天然帶來的在零售端從供應商身上獲取低價的能力,再疊加可以配送至客戶門口的配送能力。整個阿里的零售門檻越來越高,其它競爭對手想要闖入就越來越難。這就好比一位好學生將自己學科的總分衝至年級前三後,成績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但踢足球和朗誦的能力提升了,能說學生的綜合素質未有變化嗎?

我們可以再換一個角度。別忘了,本年度對於網際網路反壟斷的調查和力度都是空前未有的,估計每家公司都是心有餘悸,誰都不敢成為下一個出頭鳥。三季度眾多網際網路公司淨利潤同一季度出現負面走向是不是巧合我們無從得知,但明眼人估計心裡都是有數的。

那麼,如果有一家公司在某個季度既不想傷筋動骨,還得讓財報看起來是傷筋動骨的樣子該怎麼做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投入,我把利潤都砸給那些讓我賺錢的企業或者幫扶自己的下一個佈局期已開展的業務。

阿里還是那個阿里,財報有問題,但商業邏輯未改變

阿里網商部分與商家有關的利潤增速真有那麼低嗎?還不是本著共同富裕的原則,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不過你本身就是靠著人家賺錢,幫別人就是在幫自己。

所以我們覺得阿里現在其實沒有那麼糟糕!而且,阿里大力佈局線下以及國外市場是正確的選擇,反而僅靠此前打下的江山來令利潤看起來能夠持續增長,可能才會帶來顛覆性的邏輯變化,所以不可選擇坐吃山空。畢竟線下的市場太大了,家門口的洗衣店和很多車行的服務根本不規範,這都是網際網路龍頭可以觸及的地方。

可對於投資者來說,哪怕對於大藍籌股,短期波動甚至是利潤波動,都會令自己不悅甚至感到沮喪,人之常情。但朋友們得知道,即便像可口可樂這樣的超級大牛股,利潤增長也會間接性停滯甚至倒退。不過人性本就是會放大當下所見,因此投資者必須有可以說服自己長期持有或者當下投入的理由。比如老伊自己就沒有單獨投資並重倉阿里的能力,可是我看好網際網路,因此不如直接買入大網際網路基金,哪怕阿里真的倒下了,它的市場空白留給阿媽了,我的投資也不會打水漂。

不過阿里自己確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近幾年很多方面做得確實不如競爭對手。就像是京東,如果阿里真的跟京東拼服務是拼不過的,而且差距不小,單物流方面就沒法比。所以,阿里必須儘快提升物流服務體系,可以不用每單快遞都送至家門,但可不可如現在一般服務如此之差。

還有就是關於併購其它企業後的管理問題,應該多向騰訊學習,控股就行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要事事親力親為,大包大攬。事實證明,高薪聘請人才不一定強過企業以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