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天才”越來越少了?

死記硬背標準答案,並不能讓孩子站在牛頓的肩膀上,科學的智慧和樂趣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裡,科學課就是要讓孩子們體會這樣的過程,保護孩子的創造力,讓更多的孩子們踏著巨人的腳印前行。

五十多年前,美國和前蘇聯太空競賽,美國航空航天局急需招募最具創造力的人才。於是他們組織了一個團隊,專門研究怎麼評估創造力。

這套評估體系很有效,五十多年來一直都被採用。他們證明了

創造力是可以衡量的

,這個非常鼓舞人心。接下來,他們用這套評估體系測試了1600個5-6歲的孩子,其中

具有“天才”級別創造力的孩子,佔到了98%

不過這個測試還沒有結束,過了5年,他們重新測試了這些孩子,現在已經10歲了,獲得“天才”級別得分的孩子只剩下了

30%

;又過了5年,還是這1600個孩子,現在已經15歲了,最具創造力的人數還有多少呢?

12%。

為什麼我們的“天才”越來越少了?

從98%到12%,這個資料聽起來的確讓人有點沮喪。

從這些研究,專家們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

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

第二,

隨著年齡增長,創造力急劇地下降;

第三,

死記硬背知識點、單純地滿足標準考試的教育方式,是不利於培養創造力的。

但是同時以標準考試為基礎的人才選拔機制,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全球,都是保證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很長時間內都會繼續存在。

那麼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有效地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

五十多年前,這些專家研究創造力的第一步,是

定義了“創造的過程”

。他們發現這個過程

跟科學研究的過程非常相似。

科學是瞭解這個世界的過程

,而自然世界豐富多彩,有無窮的探索空間,而且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對自然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科學探索的這些特質,決定了它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我們不想看到如此活潑的“小科學家”消失在我們傳統的課堂中,所以國家也開始針對應試教育做出一系列調整,從改革、試點再到雙減,每一步都是國家對整個教育系統的調整。

超搗體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科學天才,而我們也在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