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術文章是改出來的嗎?

今日分享:

《40節快速入門SCI寫作影片資料》

關注微信公眾號:

SCI核心論文編輯

,回覆關鍵詞“

001

”即可免費領取

好學術文章是改出來的嗎?

不少人說:“好學術文章是改出來的。”果真如此嗎? 且聽我慢慢道來。

從文章的外在形式上看,一篇好文章應滿足思路清晰、內容精簡、表述準確、論證有力、圖表美觀、引用規範等要素,這樣才能便於讀者閱讀理解。要做到此,除對初稿反覆調整、打磨、潤色等外,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從這個角度看,貌似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然而,若文章核心的創新性不強、科學貢獻很小,無論文章的外在形式多麼吸引眼球,只能認為可讀性強,但稱不上名副其實(真正)的好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主要由其核心的強創新性和實質貢獻決定,文筆流暢只能起到錦上添花之功效;然而,若沒有這樣的核心充盈,寫得再好也只能歸為名不副實的雞肋文章。

判斷一篇文章的創新性和貢獻,應著重看:

(1)突破了什麼(學術定論/主流共識/思維定式/研究正規化/現行做法/權宜之計/學術僵局等),提出了什麼新思想/新原理/新理論/新方法實現突破的,突破的程度多大,意義多大;

(2)邏輯推理的前提和過程有無漏洞,證據是否強壯——無偏性和無反例,邏輯和證據是否支援結論。

若文章中的工作找到了突破某重要科技難題的妙招,能推動學科跨越式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即核心槓槓滴(硬核),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若這樣的文章條理清晰,則如虎添翼。能做出這樣工作的作者,通常邏輯能力強勁,表達功夫上乘,撰寫的文章可讀性也強。反之,那些跟風克隆的內卷式文章,多屬於提供資料驗證前人工作的抬轎文章,因為缺乏新的學術思想,對我們認識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貢獻寥寥,即使寫的再華麗,即使文章發在CNS期刊或未來的《宇宙學報》,又有神馬價值呢?!

科研是異常艱辛的智力勞動,只有全身心投入、長時間潛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再有天賦的研究者要想做出優異成績,都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成本。若把大把時間用於鑽研上,當靈感光顧茅塞頓開時則可能做出原創成果;反之,若把大把時間用於做撿漏補遺實驗與寫論文、改論文上,雖可多快好省地掙得名利,然只能出些雞肋成果。

綜上,真正的好文章是基於奇思妙想幹出來的,是靠十年磨劍磨出來的,是坐冷板凳練出來的,而文章的認真撰寫和反覆修改只能起到錦上添花作用。當然,若沒有硬核這個“錦”而只有軟核這個“陋”,花兒的裝扮效果會大打折扣。換句話說,即使把最美的花兒插到牛糞上,花兒不可能改變牛糞的本質,即牛糞依然是牛糞,絕不可能成為“錦”,最多隻是表面光鮮而已。雖然花兒能暫時汲取牛糞低劣的營養而電光朝露(這裡比喻跟風克隆文章發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短期引用量大而喧囂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流失、營養的急速斷供(牛糞不能長期供給營養),花兒終將枯萎、乾癟的牛糞也隨之會原形畢露(比喻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成果終將淡出歷史舞臺)。

某資深院士曾和我說:“現在突破任何一個科技難題都非常困難。一般說來,若某研究者一年內發表10篇論文,極有可能全是水貨;若十年內發表1篇論文,則有可能是硬貨。”實際上,他這句話表達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之理念,我理解並贊同,並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請註明本文來自秦四清科學網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