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登基的元年,強大的秦朝開啟了滅亡的倒計時。而此時的北方草原,發生了一件大事。年輕的匈奴太子冒頓鳴鏑弒父,開啟了一統北方草原的強大匈奴朝的序幕。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漢代秦後終於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對匈奴大舉反攻。在漢武帝之後歷代漢朝君主的不斷軍事打壓下,匈奴漸漸沒落下去,

但是匈奴的沒落真的只是因為漢

的打擊嗎?

其實這其中還有他們自己的問題。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01

華夏認同與華夷之分

西周建立百年後,關中“宗周”地區面臨著北方戎狄部落侵犯的壓力。周孝王賜秦先祖秦非子於秦地阻擋西戎,這也許是為了疆域免受侵犯的辦法。

不過卻,無法抵禦西周被犬戎攻破的宿命。周成王東遷,從此告別了渭河流域,由此可以看出戎狄入侵的深度。

在戎狄侵犯的緊逼之下,中原列侯間彼此的認同不斷加強,由此誕生了

內諸夏而外夷

”的思想,“

攘夷

”被拔高

到了“尊王”的高度。

華夏間列國開始有了難能可貴的認同。這個時候的戎狄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遊牧民族,不過遊牧在經濟生活的比重卻大幅提高。

戰國時期,秦、趙、燕等國在北方邊疆修建了抵禦胡人的長城。華夷文化身份最終變成了分隔他們的長城。至此中原人民與戎狄之間幾乎斷絕了通婚,遊牧與農耕的分割形成。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02

匈奴內部的問題

匈奴

作為

一個遊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不築城,不務農

需要合理地分配不同的生產資料,儘可能在各種季節、各種地域的調動利用自然資源。

不過,這只是沒辦法的防範風險的行為。一次的普通的寒潮就有可能使羊群遭受重大損失。

因此,夏秋兩季允許牛羊長途遷徙,以保持身體健康、增肥。在春冬季節,它們躲在背風山下的草原上度過寒冷的季節。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然而,由於遊牧民族的運動

,遊牧民族的結構極不穩定,很難像農民那樣建立起穩定的政權和秩序。

匈奴的國家政治結構很典型。在各個遊牧區域,存在不一樣的首領,如左賢王、右賢王、渾邪王、休屠王等。

而且,遊牧業是一種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的經濟,不過可以透過貿易、掠奪、狩獵來維持。對長城以南豐饒的農耕區的劫掠,足以平衡遊牧民族本身的缺陷。

就這樣,一種為越界掠奪資源而形成的“遊牧國”誕生。其與部落聯盟不一樣,有比較完善的政治組織,竟然還有常備軍。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03

漢朝反擊下的崩潰

匈奴人常年劫掠漢地,說明這是戰略性掠奪,不完全是為了保障生活。反過來也暴露了匈奴組織的是常備軍,這一點完全有悖於遊牧民族的季節流動,這就影響了正常的遊牧活動。

漢朝剛建立是,剛剛結束秦末混戰,人民需要休息,國家實力孱弱。白登之圍帶來的不安影響了漢朝近70年,和親仍無法遏止匈奴人對邊境土地的劫掠。

休養生息七十年以後,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戰略反擊。在這次反擊之下,匈奴人立即暴露了自己的劣勢。

漢軍對匈奴的特點非常瞭解,他們進攻的時間大多是春天。漫長寒冷的冬天過去,早春恰是

遊牧民族實力最弱的時刻。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此時,打擊匈奴是最佳時機,對匈奴的戰爭經常就是能獲得無數牛羊。由此可見,匈奴為了戰鬥,彙集在一塊形成軍隊,

導致遊牧力量缺乏

,無奈邊放牧邊戰鬥。失利後,遊牧者獨自逃跑,卻無法帶走牧群,只能被繳獲。

此外,國家結構也剝奪了匈奴人分散牧群以應對季節性災害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烏孫的戰爭。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冬天是一個難得的穩定的日子,應該在多風的山下休養。然而,匈奴人在冬季發動進攻,使他們遭遇災難,損失慘重。

武帝漠北戰爭以來

,匈奴發生了一定的分裂,宣帝時期的西域戰爭對匈奴是又一個巨大的打擊。匈奴的衰落和分裂在漢朝的進攻下是不可避免的。

最後,他們經歷了五次各自為戰,呼韓邪率部歸附,南匈奴和北匈奴徹底分裂。在南匈奴和漢朝的共同進攻下,北匈奴無奈選擇西遷,從而導致了亞歐遊牧帶其他民族一連串的變化。

不僅是大漢的反擊,恰恰是內部有問題,強盛的匈奴最終衰落

總結

:遊牧民族自身的缺陷是其最終敗於農耕文明的關鍵

在古代社會穩定的經濟生產關係是國家強大的基石,依靠強大的武力並不能保證國家的長遠。

在之後的歷史中這樣的事件還在輪迴,導致了後來的突厥鮮卑等民族的西遷。所以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北方遊牧民族不斷經歷興起、強大、衰亡、西遷,又或者是興起、強大、衰亡、融合。在這個過程中,華夏民族越來越豐富起來民族的生命力也越來越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