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說起來冰塊,對現在的人來講非常的常見並且容易得到,但是對於古時候的人來說,想要在夏天吃到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冰箱,是

20

世紀初由瑞典人發明創造的,這就要得益於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飛速的發展,到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冰箱,人們可以對瓜果蔬菜進行保鮮,也可以在炎熱的夏季能夠吃上喝上冷飲。現在的一切對於古人來講,就像萊特兄弟說他們可以造出機器在天上飛一樣,他們想象不到。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當然也並不是說,古時候人們就是真的吃不到冰,最早關於古人夏天用冰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商朝開始,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聰明的古人就開始藉助工具並且採用一定的方法對冰進行儲存或者製作,這樣就可以在夏季能夠享受到冰涼帶來的愜意了。

從商朝開始,人們就試著把冬天的冰塊儲藏起來,當然如大多數人所料,儲藏的冰根本不足以支撐到夏日就融化乾淨了,也並不是說那個時候的人不聰明,只是礙於社會發展限制,還沒有到那個階段,人們的思維方式還沒有進一步創新開來,就像現在一樣,人類文明史這麼多年,智慧手機也就是最近一些年科技的產物。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儲存冰的冰窖

當然如果大家認為是不是到了近代,古人才能在夏日用到冰,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勤勞聰明的古代人在周朝開始就能在高溫炎熱的夏季就能用上冰了。並且在那個時候,王宮就開始設定專門的部門去管理冰,那個時候儲存冰的地方稱之為

“冰窖”,《周禮》中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說,有管冰這個職位,掌管分割切割冰塊,儲存冰到冰室裡,這裡的冰室指的是“冰窖”。當時,宮廷有專門的人負責挖冰窖,然後在冬季的時候把冰從河道切割出來,分割成整齊的大大小小的冰塊,把它們放到冰窖中,下面鋪上蘆葦和蒲席,然後在冰塊的最上面蓋上稻草,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儲存較低的溫度,但即使是這樣,到了夏季這些冰塊也沒有很多的儲存下來,有三分之二的冰塊會融化掉,所以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冰,只要加大儲存量,加大冰窖的面積才能夠保證夏日充足的使用,這樣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冰在當時只有王侯將相才能夠享受到,對於普通的大眾來講,是沒辦法接觸到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發明瞭專門盛冰的容器

-

冰鑑,在

1978

年湖北隨縣就出土了這樣一件青銅材質的冰鑑,長

76

釐米,寬

76

釐米,高

63

釐米,做工優雅,設計巧妙。冰鑑在當時有木質和青銅兩種材質,常被用於儲存食物或者散發寒氣使屋內涼爽。在

周禮

·

天官

·

凌人》

記載

祭祀供冰鑑

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冰也是被王公貴族所用。此外這個時期關於冰的記載也有不少的書籍,如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

招魂》記載

挫糟凍飲,酌清涼些。在《吳越春秋》中也有記載到: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冰廚”指的是夏天的時候給皇帝提供飲食的地方,因此這個地方又被稱之為“冷宮”,這個詞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後面我們常聽到的這個詞就來源於此,但是那個時候指的卻是提供供王室夏季能夠吃冷飲的地方。

《詩經

·豳風·七月》

中記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講述的是在秦朝前期的人們,在每年的臘月鑿冰儲存到冰窖之中,然後到夏日的季節將冰塊拿出來使用,

1976

年,我國考古人員在陝西鳳翔雍城的姚家崗一帶發掘了東周時期遺留的秦國的凌陰遺址,據測算,遺址內的冰窖的容積達到了

190

立方米,通俗來講滿冰窖儲存冰可達

190

噸!當然這並不是所有,都城當時大大小小的冰窖

10

個以上。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冰鑑專門用於儲存冰的容器

到這裡有人會有疑問,除了儲藏冰到夏日用,古人能不能製冰供自己使用?答案肯定是能,但是目前關於最早能夠製冰的時間存在分歧,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門人寫了一本書《淮南萬畢術》,這本書記錄的內容傾向於自然科學,也就說它的內容探討的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變化,包括人的科技的變化和自然界的自然現象的變化,有人把這本書比作是當代有關物理和化學的研究和記錄。此書中就記載著如何製冰的方法,原文是這樣些寫的:

取沸湯置甕中

密以新縑

沈中三日成冰

翁指容器,多以指陶器;新縑指未被使用的織物;沈為井;所以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夏天的時候,用窄口巨瓶放水煮開後用織物密封放到井中造冰。

那既然漢朝就有記載造冰的方法,那是不是最早就是漢代呢,並不是這樣,因為這有悖於物理常識,我們知道水結冰的溫度要低於

0

度,但是當時即使是深井也沒有零度,所以現代就有專家為了求證是不是這樣,按照此書的方法實驗了很多次也沒有得到想要的冰,所以基本推測不太現實,這裡的三日成冰,“冰”有可能指的是涼的意思,因為據實驗最低達到的溫度在

7

度左右!當然也不能就此否定古人的智慧,也可能其中有我們不知道的特殊的工藝方法來實現。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而真正沒有爭議的製冰的時間是出現在唐朝,特別是唐朝末期人工製冰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這得益於人們生產火藥時發現了硝石,硝石是一種白色的晶體,屬於礦產的一種,這種晶體常見於溫度比較低的牆角落裡,顏色像霜一樣,後又被人常之為

“牆霜”,它化學上也有一個名字叫“硝酸鉀”,在農村種過莊稼施過化肥的人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化肥粘了一點水不小心弄在了面板上,就會瞬間感覺到非常冰涼,甚至是冰冷刺骨!這就是因為化肥中含有硝酸鉀也就是上面說的硝石,它有一個特性就是硝石融於水後會迅速的吸收大量的熱量,使水溫急速的降低甚至是結冰,於是,大家就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來製作冰,唐朝時候製作的冰飲多種多樣,比如製作冰鎮飲料時,人們就會先去拿一個大大的盆子,盆裡放上水,然後再找來裝好水的陶罐,把它放到盆裡面,此時透過往盆裡不停加硝石,使水溫不斷的迅速降低,這樣罐內的水就會結成冰,聰明的古人會往罐里加入糖和食用的香料,這樣做出來的冷食甘甜可口,浸入心懷!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了種類繁多的各種冰飲,現在人喜歡和冰鎮啤酒,古人也一樣,夏日裡會把酒用冰來降溫,這樣就得到了冰酒喝起來從喉嚨到胃裡的那種冰爽在當時也是好不愜意。同樣世界上最早的

“冰激淋”也出現在了唐朝,當然那時的名字並不是冰激淋,而是名為【酥山】,那麼古代的冰淇淋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呢?大致的做法是:在最下面放上刨冰或者冰沙,冰沙最多,然後在上面放上奶油、酥油,最後在上面插上花朵,這樣好看又好吃的酥山就做好了,甚至是當時用上了天然的食材提取的色素進行顏色搭配,樣式並不比現在的少!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酥山,當時的 冷飲

到了宋代的時候,造冰更是得到普及,甚至一些普通的民眾也能夠在家自己造冰來製作各種各樣的冰食。最有代表性的是宋朝的商人們開始在冰中加入各種果汁和種類繁多的水果,就像現在的

“冰粥”一樣,當時有了非常有名的吃食“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據《宋史

禮志》中記載,到了夏日的時候,皇帝就會給臣子一些特別的賞賜,比如“蜜沙冰”,這裡的蜜多指“蜂蜜“”,沙指“豆沙。雖然豆沙在當時還算普及,但是蜂蜜可不是普通人就能享受到的,也只有王宮大臣才能享用到,所以常被用於皇帝對臣子的賞賜。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述了當時汴梁也即是現在的開封六月時節的

“巷陌雜賣”中就有“冰雪涼水”,並且是“巷陌路口,橋門市皆賣”,由此可見那個時期冰飲也成了一種很普遍的存在了,在大街上路人都可以隨時買到冰飲了。我們在非常有名的《清明上河圖》中也可以發現一些賣冷飲的攤位,如有一處是在傘蓬下掛有“飲子”兩字招牌。

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夏天吃的冰從哪裡來的?

到了元朝的時候,人們開始在冰中加入牛奶和果醬,這樣是不是就更像現在我們常吃的冰淇淋了。

一直到明清時期,古人使用冰和製冰的方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的採用儲冰或者製冰的兩種方式能夠在炎熱的夏季享受冰涼!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儲冰的規模達到最甚,有官冰窯,府第冰窯,商民冰窯之分。

硝石製冰的方法在

13

世紀的時候由馬可波羅傳入歐洲,比中國落後

500

多年,但是由於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最終制冰技術在近代科技落後於歐洲,即使在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冰淇淋”的雛形也被現在認為由外國傳入中國的。

中國有著悠久的儲冰和製冰歷史,得益於古代的先人們的勤勞和智慧,從商朝開始古人們就開始藏冰,唐朝製冰技術的出現使冰飲開始慢慢的為大眾所用。

這就是整個歷史中關於古人如何夏日用冰的探究和論述,不足之處還請大家留言指正哦,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幫助,喜歡的朋友們點個贊吧,如果還有希望瞭解其它的關於古人智慧的知識,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