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野象“走進”校園

亞洲象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主要分佈於雲南省的普洱、臨滄、西雙版納等自然保護區。但是除了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屬於亞洲象的庇護所少之又少,隨著近段時間亞洲象北遷事件的熱議,其生存狀況備受關注。雲南思茅四中歷來重視生態道德教育,藉助於珍稀動物亞洲象,透過多種形式開展活動,使之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將科普教育融入校本教學

思茅四中是雲南省省級科普示範性學校,在組織機構上,由校領導領銜,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任組長,教學副校長任副組長,校團委、少先隊大隊、四中科協具體負責實施,形成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促進科創教育穩步發展。

在師資上,思茅四中建立了一支專職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科創教育師資團隊:由資訊科技課程教師擔任專職教師,其他任課老師納入兼職教師團隊,利用班會課、主題活動等時間開展科創教育,將科創教育滲透進平時課堂,成為學校整體教育的一部分。除了每學期開展的科普社會實踐研學活動課,還在每週四下午開設教育機器人、生物多樣性、地理等種類豐富的科創社團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學校也注意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透過集體備課、集體議課,加強教研,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認識亞洲象》;鼓勵教師參加雲南省環境保護局和教育廳舉辦的“雲南省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改革骨幹教師培訓”。其他兼職教師也積極參與進學校組織的各項科創活動,在思茅四中“同享一片藍天”保護野生動物活動中,語文組、美術組、音樂組老師們就積極承辦,組織學生透過繪畫、童謠、作文、情景劇等各種形式參與活動。

亞洲野象“走進”校園

把亞洲象“請”進學校

普洱市除了普洱茶聞名世界,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南邊就是著名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思茅四中就充分發揚區域特色,以亞洲象和生態道德為中心開展特色科創教育。

在科創教育過程中,學校提倡“以活動促發展”,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如升旗主題教育活動、科技競賽活動、科技交流展示活動、科技實踐研學活動等。在活動中,組織學生透過知識搶答賽、觀眾搶答、科普講座、參觀科普展館等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們也積極透過宣誓、簽名等方式來保護大象,拒絕象牙製品,還邀請了自己的親人、朋友加入到大象保護的行動之中。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積極探索與科研單位的合作路徑,與普洱市林草局合作,開展一系列活動。2018年,在普洱市林草局的大力支援下,工作室引進資金投入 25萬元,建成了生物多樣性館,把大象“請”進了學校。展館分為A、B兩個區域,除了普洱市林草局的提供動物標本 43件,館內還有學生自制的一些標本。

亞洲野象“走進”校園

圖:生物多樣性展館

多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科創教育特色發展之路,先後被評為“全生態未成年人道德示範學校”、“雲南省科普示範學校”、“全國人工智慧教育試點學校”、“雲南省智慧財產權教育示範學校”等。

大手拉小手,教育一起來

科技創新教育從不是一個人、一所學校的事,思茅四中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拉起科研單位的“大手”,依託“普洱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科”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等組織,積極開展環境教育科普講座、野外考察活動,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在寒暑假,工作室成立學校保護亞洲象小組,請專家跟隨,教師一起前往西雙版納野象谷、亞洲象觀測點等進行保護亞洲象科普實踐活動。由於野象活動範圍廣,還採取了分小組考察調研的形式,經過調研提煉出了多個小課題,給每一個小組佈置不同的重點考察問題。在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宣傳下,思茅四中的學生意識到“‘愛護’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片語,它還代表著一個集體對生命的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工作室拉起學生的小手走進神秘的大自然,認識亞洲象,不僅是舉辦一次性的活動,更關注每次活動後的延伸和深化,使他們參與的每次活動都能滲透到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甚至能影響他們一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比如學校開發校本課程,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注意教會學生記“自然筆記”,透過對某一自然物的持續觀察、記錄,引導學生進入神奇的大自然,也許就在持續的觀察中,引起學生認識自然、探索自然、保護自然的興趣。

思茅四中不僅向上拉起科研單位支援的“大手”,向下拉起學生探索的“小手”,還拉起了鄉村學校科創教育的手,與思茅港中學、雲仙中學、龍潭中學等學校共同開展了“手拉手保護野象,心連心共架愛心橋”“手拉手交朋友,保護動物齊行動”等活動。和鄉村學校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亞洲象,培養關愛之心。

(以上為2021“雲上工作室”系列活動的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優秀執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