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銀行業觸網的三種誤解與澄清

「行業觀察」銀行業觸網的三種誤解與澄清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作者供職於中信銀行合規部

編輯 |葛辛晶

2010年以來,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風起雲湧,運營機制更為靈活,在某些方面大有趕超甚至取代傳統銀行的勢頭。期間,也有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互相交織甚至正面交鋒,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市場和贊同。對傳統的銀行業特別是商業銀行而言,有四類觀點與實際情況背離較大,值得業內關注,需要進一步闡明。

傳統商業銀行沒有網際網路金融思維

第一類觀點曲解了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與業務實踐,誇大了網際網路金融的獨特性、放大了網際網路金融稀缺性。事實上,傳統商業銀行早於網際網路金融觸網10-20年,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而且一些網際網路金融的高管和技術人才恰恰是從傳統商業銀行業“獵頭”而來,將銀行業積累的網際網路金融思維“嫁接”而來。1995年,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成立。1997年,招商銀行率先提出網上銀行“一網通”,一度稱為國內網銀市場的引領者。1998年的中國銀行、1999年的建設銀行、2000年的工商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陸續推出網上銀行業務,開展大機和資料集中,透過臺式電腦辦理銀行業務的模式在國內悄然興起。

那麼,為什麼市場上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呢?原因之一在於特定的環境和發展要求,需要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傳統商業銀行的不足,以此開展差異化的競爭。有個別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以此把自身提高到“技術的制高點”,甚至是“道德的制高點”,宣傳自身的技術優勢、機制優勢和服務優勢。事實上,就商業模式而言,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本質並無差別,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在便捷性、宜人性、友好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感受和體驗。這一觀點的產生除了環境因素、特定需求、交流隔閡之外,原因之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和習慣也有關係,對負責網際網路金融之實的部門稱謂存在差異。在商業銀行,網際網路金融的管理部門多定名為電子銀行部、網路銀行部、網路金融部等,鮮有稱其為網際網路金融部。上述名稱雖不統一,但其實質一脈相承,其目的都是為了將傳統的線下金融業務移植到網上,透過網際網路獲客、藉助網際網路營銷、透過網際網路公關、運用網際網路盈利。

傳統商業銀行忽略網際網路金融建設

第二類觀點忽視了傳統商業銀行的實際應用與長期投入,淡化了網際網路金融的長期性、簡化了網際網路金融的複雜性。事實上,網際網路金融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持續的、高昂的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果有企業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有雄厚的資本支援與技術儲備,否則在現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很難脫穎而出。以工、農、中、建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例,其資訊科技方面的技術人才數以萬計,下設資訊科技部、產品創新部門、資料中心、測試中心等多個相關的直屬機構,每年的科技投入高達上億甚至幾十億元。招商、中信、民生、興業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也不甘落後,對於科技的長期規劃、資訊科技的投入都在業內處於優先地位。

那麼,為什麼市場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呢?原因之一在於有人未能理解網際網路金融建設與資訊科技建設的實質,認為兩者存在較大的區別。儘管網際網路金融建設在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中高度普及,但傳統商業銀行仍多沿用資訊科技建設等關鍵詞彙,其核心包括資訊科技的基礎設定、電子銀行、自助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內容,與網際網路金融建設的內涵“殊名同歸”。原因之二在於,儘管傳統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等均已實現上市,會在年報中披露資訊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但並未專門歸類到網際網路金融建設領域,也不會為此大張旗鼓的宣傳或宣佈,這已經成為大中型商業銀行的“習慣和傳統”。而一些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則不同,一方面與其新聞和資訊釋出的渠道、習慣有關,更多地採用網路釋出的模式;另一方面一些尚未上市或等待下一輪融資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更需要透過這樣的正面新聞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幫助企業打造專一、專業的業務技術領先地位。

傳統商業銀行缺乏網際網路金融業務

第三觀點忽視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積累與創新發展,抬高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壟斷性、忽視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普適性。事實上,傳統商業銀行的幾乎多有業務都實現了“觸網”,只是一部分面向客戶的前臺業務可以透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直接感知,還有一部分是僅面向銀行內部的中後臺管理、統計、分析、處理等業務。在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中,所有的業務幾乎都已經實現了上網,只是網路應用的程度、業務的操作流程等存在各自的特色,而新興的城商行、農商行也大都透過自建或外購實現了上網,網上銀行已經實現了實體銀行的業務“再造”,實現了實體銀行的業務“備份”。不僅如此,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還大多建設了災備中心,基本實現了業務系統中斷或癱瘓等極端情境下的及時切換和無縫銜接。

那麼,為什麼市場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呢?原因之一在於一些觀點持有者尚未理解銀行業務的基本流程。在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很多新業務、新產品的推動需要業務制度、操作流程、業務培訓和系統建設實現“四個同步”,系統建設就是業務流程的“上網”,透過系統管控來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降低操作風險的隱患。原因之二在於部分觀點贊同者尚未把握銀行業務的基本全貌。在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在5年甚至10年以前,已經實現了物理網點、自助銀行、電子銀行業務量和交易額“三分天下”的局面,更不要說經歷了近年來的高度發展,電子銀行的業務量和交易額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傳統商業銀行缺少網際網路金融動力

第四觀點忽視了傳統商業銀行的內在要求和內生動力,誇大了網際網路金融的主動性,忽視了網際網路金融的侷限性。事實上,“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公理一直適用,既包括傳統的商業銀行,也包括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無論是哪種型別的企業特別是金融企業,發展始終是硬道理,始終是企業自己必須考慮的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也是如此,如果商業銀行未能主動進行改革、主動做出創新,那麼一定會被比爾·蓋茨“恐龍滅絕”的預言言中。可是,如今的銀行業已經成為了古老而新興的行業。

那麼,為什麼市場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呢?原因之一在於一些觀點簇擁者尚未真正瞭解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儘管銀行工作一度在計劃經濟時代被稱為“鐵飯碗”,但也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技術性破產”的“低谷”,和21世紀初股改上市前的“陣痛”。因此,風險意識、合規意識和內控意識在銀行業,特別是經歷了上述起伏的商業銀行中,得到了更深的體會、更多的關注和更好的運用。所以,一些商業銀行更善於平衡風險與盈利,更適合於長時間地“在刀尖上行走”,而不去貪圖一時之利或者短期利益。相比之下,一些不合規的P2P企業沒能捱過2018年甚至2017年的冬天,就已經破產或者跑路。原因之二在於商業銀行自己的創新和努力已經成為了習慣養成,無論經歷了“客戶排隊”的難題,還是經歷了“自助服務”的職責,銀行不斷透過完善制度、強化系統、最佳化流程來加以改進,取得了持續的進步。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已經和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的業務並駕齊驅,其本質一致、內容相似、業務相仿。本文並非揭示網際網路金融的弱點,也並非讚譽商業銀行的強項,而是想提示既然同處“金融業”,傳統銀行與網際網路金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競爭合作已經成為了常態。只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實現互利互惠,才能做到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