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爆品,成為頭部玩家

如何打造爆品,成為頭部玩家

大家可能都會覺得成為頭部玩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存量市場,事實上現在新零售誕生了很多新的、細分的增量市場。如果能夠率先進入其中,那麼我們就是頭部。

成為頭部的機會在哪裡?

峰瑞資本李豐提出三段論:“城鎮化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創造了新的零售和消費需求;上一波零售和消費行業的玩家,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來承接這種需求,於是創造出了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缺口;這道缺口,可以由新的玩家藉助新的渠道、新的流量、新的商業模式來滿足。”

李豐老師提到的底層趨勢是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提出的,在此我想補充一點,新零售其實還有一個非常底層的規律,就是物理世界和資料世界的不斷融合。大資料、AI、智慧製造等新一波零售技術的興起,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生產力。

正是由於我們的生產力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地提高,所以我們的生產關係、商業模式隨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變化,有的人不能夠適應,有的人則會在新舊交替中成為新的一批頭部玩家。

新零售頭部企業的紅利是一個大的增長機會,那麼紅利在哪裡呢?

我們和頭部企業反覆探討,最終形成這一公式:紅利=(認知+打法+技術)×時間視窗。

一般來說,紅利有三個階段。

認知紅利。認知紅利就是在一個新興行業裡,剛剛看到一點苗頭的時候,你只要果敢地紮下去,基於你原來的積累嘗試去做,你就能很快吃到這一波紅利。這種例子有很多,包括最開始玩抖音的那一撥人,最開始做公眾號、小程式、微商的人,都是吃到了一波認知的紅利。

打法紅利。這也是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習的,比如說現在社群團購非常火,各家平臺都在學習社群團購的打法,品牌主也拼命地想去了解社群團購,進入這個趨勢,這其實就是打法紅利的階段。

技術紅利。這個紅利很多是平臺賦能型的玩家才吃得下的,我們發現像阿里、騰訊、有贊、拼多多等這些大平臺,他們是透過技術構建生態,最終吃下最後一段的技術紅利。

不同的階段對應不同的時間視窗。現在有一些行業還是有認知紅利的。大家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周圍頭部企業的朋友,或者是你認為特別厲害的朋友,他們最近在佈局哪些方面,基本上這就是認知紅利的領域。

品牌主如何成就一款爆品

那麼,怎麼樣打造一款爆品呢?結合具體案例來說。

王小滷是一個網紅滷味零食品牌,他們家推出了兩款爆品,每一款都是500萬+的銷售額。第一款是滷豬蹄,第二款是虎皮鳳爪,尤其是虎皮鳳爪,上線幾個月就躍居銷量第一。主理人王雄給出了一個做爆品的大框架。

在大賽道里做微創新

豬蹄火爆之後,也遇到了銷量瓶頸問題,因為對很多人來說,豬蹄是一個熟食、一個菜品,而不是一個接近零食場景、會被分享的產品。

所以他們想找一款更像零食的滷味。這就是他們的大命題:

怎麼找到一款新爆品?

行研大資料。首先,他們看了大量的行研資料。去看現在所有的零食品類裡賣得最好的是哪一些,諸如堅果類、茶飲類、肉食類,以及他們最終選擇的滷味,研究這些品類的增長態勢是怎麼樣的。

平臺分析工具。然後是藉助平臺的工具。他們有天貓店,就用了天貓的生意參謀。裡面有很多資料,比如供應商的集中程度以及細分賽道的天貓指數等。最終透過對比,他們選出鳳爪和肉脯兩個品類,這兩個品類都是賣得比較火的,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大賽道。

這兩者之中,肉脯在全網的銷量應該是肉類第一,肉脯的供應商特別多,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兩家賣得最多的肉類零食都是肉脯,所以這個產品在淘寶的競爭非常激烈,是一個引流產品。

社群測試。他們還有自己的種子社群,裡面都是他們的忠實使用者,他們以此測試新品的競爭力、受歡迎程度、有沒有促成復購的潛力。他們找加工廠代工,打磨了很多款產品,投放到種子社群裡讓使用者試吃。直到所有員工、使用者一致拍板說好吃,才最終定下款來。

員工意見是個非常重要、非常好的指標,如果公司的吃貨意見不一,王小滷就還會繼續除錯。據王雄說,現在,公司員工已經買了將近1萬塊錢的鳳爪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不選擇鳳爪這一個全網賣得特別好的品類,而選擇一個比較小眾品類的話,其實是比較難推的。且不說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教育市場,就連一些資源特別豐富的巨頭都很少能夠成功地推一個全新的品類,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正如王雄所說:“選擇大於努力,我們的邏輯就是在大賽道里做微創新。”

比如鳳爪,跟客家土黃酒相比,鳳爪的賽道就要更大,但對於鳳爪本身來說,如果你是跟別人一樣,打泡椒鳳爪或者滷雞爪,你的優勢就不會很明顯,所以就需要在口味上去做微創新,比如去做先炸後滷的虎皮鳳爪這樣一款產品,就會產生差異化優勢。

所以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差異點,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賽道,在紅海里尋找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點,就是藍海。因為只有差異化足夠大,才會有足夠多的營銷空間留給市場去施展。

如何把爆品傳遞到消費端

選好品類之後,其實才剛剛開始。怎麼把爆品傳遞到消費端?差異化到底怎麼體現?如何打造記憶點?

首先說閾值感知。比如說一杯水,你不斷地往裡加糖,直到剛好你能夠察覺出它是有甜味的,這就是你的閾值下限,突破這個下限就可以感覺出來。

事實上,我們經常把問題想得過於複雜,差異化其實是可以特別簡單粗暴的。

王小滷的差異化就是一個字—大。他們就是特意選擇那種比較大的雞爪,要求每隻都在40g以上,肉多柄長,而且在宣傳頁面上,還特意用手機的尺寸做參照,讓使用者有直觀的概念,這樣的差異點就很容易被消費者感知到。

兩個雞爪大小相差一點,消費者看不出來,因為沒有突破他的閾值感知。只有大到一定程度,比如40克以上,他拿到手裡就明顯地感覺到這個雞爪比一般的大,這個就是閾值感知。

內容放大是什麼呢?關於內容放大,最近有一個挺有意思的案例。幾乎每一個防曬霜品牌都會說他們的效果很好,用盡各種各樣的文案,但是這些說得再好,都比不過做一個現場測試,把背部分成多個區域,然後往上抹防曬霜,在廣州的烈日下暴曬三個小時,最後來看效果,這個就很有說服力。

所以不要說你的產品好,但就是賣不出去。因為在新零售的場景下,這樣的邏輯是不存在的,內容本身也是產品的一部分,消費者感知不到你的好的產品內容,本質上就是你的產品做得還不到位。

再補充一點,很多人覺得做內容就是要去買那些頭部的KOL資源,其實也不一定,因為有的品牌預算多一點,有的品牌預算少一點,錢要花在刀刃上。比如說在內容放大這一塊,根據我們訪談的或者服務的一些頭部企業,很多都給了一些巧妙的辦法。

就像做魚皮的味back,他們其實是隨著小紅書一起成長起來的,現在是小紅書上的頭牌。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找全網的流量明星,都是透過他們的BD(商務團隊)一個個去找小KOL,花非常少的錢,就能夠讓這些小KOL去嘗試,去體驗,去分享,去創造內容,最終這些小KOL累積在一起的品牌勢能和內容力比一個全網的IP效果都要好。

假設一下,你關注的小紅書上的三四個紅人都在說這個品牌的東西好吃,是不是就有種整個小紅書都被刷屏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會受到觸動,有購買的衝動。

在整體的定價方面也有一個公式,叫做用60%的價格購買頂級大牌商品90%的品質和設計,這個百試不爽,大家可以去線下實際地去看一看。

關於爆品,鄭也夫的《後物慾時代的來臨》概括得非常好:“消費的核心驅動:舒適、炫耀、刺激。”

第一,舒適。東西要好吃,衣服要好看,要舒適,要手感好。

第二,炫耀。我們需要融入很多的內容,如一些符號的屬性,在不同的場景下,不同的人需要嫁接的符號屬性各不相同。

第三,刺激。再好的東西,一直推也會有審美疲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做一些跨界營銷的活動、推出新的產品線,持續地給消費者以刺激。

總結一下爆品的打造,先是看穿行業的本質,然後去找大賽道里的小場景,最後就是爆品的打磨。

本文來源:《銷售與市場》雜誌營銷版(原渠道版)2019年07期。